只要赛道够细,就没人能打败你

500

作者|顾    韩

编辑|李春晖

从2010年移动互联网创业潮兴起,投资人们开始频繁使用“赛道”一词来形容新的创业领域和投资机会;到2024年内娱“赛道”蔚然成风,只要创造出一种足够小众并能令人充分释放想象力的赛道,就没人能在你的赛道里打败你

如此我们就知道抢先重塑并使用一个概念是多么重要。2023年内娱还是一个“猴系”“鼠系”“牛系”横行的动物园,2024年就已被无数赛道划拉成了一个大操场。

先是白客带动人夫感大讨论,叫“一己之力带火人夫赛道”。吴谨言重拾古装复仇大女主剧本,叫“终于回到了合适的赛道”。王星越被发现戏中总爱上名花有主的女人,叫“开辟了夺人妻的新赛道(又称曹贼赛道、西门庆赛道)”。而我们看客觉得这些梗邪门又合理、合理又邪门,就可以惊叹“内娱竟然有这么多小众赛道”。

500

那么“赛道”的使用是新瓶装旧酒吗?还真不是。每一种新概念的流行,都切实代表着内娱的现状和方向。如果说此前的“猴鼠牛争锋”是颜值不足的男艺人捆绑上位并强化人设(《内娱有自己的生肖纪年》),那么“赛道”不仅是演员可以把过往成功角色沉淀在自己身上、吃足角色红利,也代表着观众开始用更产品化的消费心态看待艺人——

什么转型不转型、单一不单一的,能演好固定角色、当好内胆的“皮套”,满足观剧需求就好。可别再搞什么艳女扮村妇、鲜肉装硬汉来证明自己、膈应观众了。

赛道有弹性

赛道的说法带有这一代网络用语的共性:灵活弹性、兼容万物、最终解释权归提名人所有。赛道出现的原因、演员被提名与XX赛道绑定的理由可谓多种多样。

很大一部分赛道是以前的“XX专业户”换了个说法,是演员市场定位的体现。这些演员未必没有驾驭多元角色的专业能力,但是受到外型、年龄与咖位的限制,只能接受茄子定律的支配(“演一个茄子火了,所有紫色都来找你”),成为类型题材中的一颗螺丝钉,曝光度最高的永远是同一类角色。

500

比方说,阿如那在《扫黑·决战》中演的受害人其实也不错,奈何市场还是把他推向了悍匪型角色,还必须是文化水平不高的那种。

姜珮瑶早年资源以电影与男频剧为主,再回头进入女性剧集往往只能作配,从杨紫、马思纯的闺蜜演到周雨彤、白鹿的闺蜜。类似情况还有刘钧老师与昏庸爹、刘琳老师与窒息妈、李泽锋与出轨男。

以上这类赛道多是从题材类型、或者人物的身份设定中直接划定。有些赛道则是遇到了合适的人、合适的作品与合适的时间一下子被认证价值,由此被提拔为新赛道长久留存。这类赛道更值得关注,因为其代表的不仅是演员的个人特质,更是观众的喜好流向。

在白客之前,大概没人会想到“人夫”也会触发网友那么多绮丽幻想。同理,没有雷佳音现身说法,很少有人相信男演员能靠着演窝囊废从地面频道走向上星大剧、张艺谋电影。

王星越四夺人妻,井柏然在《新生》里挑战男女通吃的“男妲己”,张晚意短短几年将师徒年下、骨科与男小三演了个遍,艺人得到的都是正向加成。这些都说明了背德情感关系在当下的火爆,不知不觉间已经从争议性剧情变为捧人的存在。

还有一类情况是,有些演员确实会在某一类型中发挥出超强能量,令观众感觉此类角色非TA不可。例如在最近一个月恰好形成对仗的、分别拯救男频与女频于万古长夜的张若昀与吴谨言。

张若昀的颜值恰好卡在一个女性能get到苏点、男性也不会斥之为“小鲜肉”的程度。更难得的是,即便在戏骨环绕的群像模式中,他也能保持大男主的超强存在感。

吴谨言清冷倔强、劲瘦挺拔,被认为演复仇大女主既没有小人得志的跋扈,也不用担心她后期变娇妻忘记初心,背刺观众。

500

类似的还有内娱天选打工人周雨彤,既能演绎出职场精英的干练,也难得抓住了那股疲惫的“班味儿”,这令她的都市女性角色悬浮感大减、真实感与当下性大增,让屏幕前的社畜真情实意喊出一声“周姐演我”。

赛道有门道

不难看出,赛道学其实并不是一种很严谨的划分,更多是网友玩梗。形形色色的小众赛道再次印证了硬糖君之前的看法——即内娱审美正在大洗牌,流量有可能流向任何类型任何人。哪怕外型与偶像基本不沾边的阿如那、黄觉,也都凭借在悬疑犯罪题材中的精彩表现成为赛道学的热门提名对象。

另一方面,就像之前大多数热词热梗一样,赛道学渐渐也不再是单纯的自发玩梗,而是被粉圈或专业团队吸收,展现出营销炒作方面的价值。

例如,赛道能够快速给新人制造记忆点、吃足角色红利。就像王星越的“爱人妻”赛道,一来选择性忽略了他那几部正常的男主戏,二来其实也并不能代表他的能力擅长、主观意愿或者市场定位。但它精准抓住了王星越当下角色的人设特殊性,也充分利用了群众对狗血背德的好奇,令演员本人从剧情与角色处成功分得了一部分关注。

500

类似的还有刘端端(《庆余年》二皇子)的海棠赛道、刘学义(《花间令》的冤种男主)的鳏夫赛道,本质上都是“一人赛道”。你一个人在上面撒欢跑,无须担心谁来超越。

不过更多赛道还是宽广的,这就为艺人提供了捆绑的可能。一句“XX赛道又添新人”、“这么难的赛道也让TA闯进去了”,就有机会将一些影响力并不足够的角色&演员混入真正深入人心的角色当中。

当然,有时艺人也不一定是有意蹭热点,而是在新的讨论中被重新定义、纳入盘点。回顾年初窝囊废赛道的讨论,鲜少百分百只围绕雷佳音,而是前前后后拉入了更多男星,为窝囊废分门别类,同一情境若是雷佳音会如何如何,换了郭京飞、沈腾又会如何如何。

甚至,由于窝囊废人设的兴起足够代表时代症候,这一赛道至今仍在不断增员——最近冲进来的是胡歌、陈建斌,你敢信?

500

正如上文所言,赛道学是对以往“XX专业户”说法的更新升级,然而细究起来,专业户听起来那么的小富即安、裹足不前,像是演员甘心在舒适区里躺平。而源自互联网界的赛道一词,带给人的感觉就积极许多——它待人开拓,它可以深耕,它的内部也存在竞争,而不是一潭死水。

如此,便可只强调演员对某一种人设的掌控与战绩,将戏路较窄、长板短板一样明显的演员拔得很高。

吴谨言在《延禧攻略》魏璎珞与《墨雨云间》薛芳菲这两个复仇大女主之间,是多次征战都市剧与傻白甜的失败。李现演电影与正剧总是自曝其短,在《去有风的地方》《春色寄情人》中二战小镇帅哥,却能让人品出其独一份的文艺范与松弛感。

以前面对这种情况,演员总想挑战,观众总想挑事。但现在大家都踏实了——安安分分待在舒适区,这不是TA好我也好吗?

观众进与退

过去,在文娱评论包括演员本人眼里,定型与标签化都不是什么好事,转型与撕标签则是一种政治正确般赶早不赶晚的大事。可如今,观众对于讨论演员赛道乐此不疲,甚至在没有这一套说法之前,偶尔也会建议某某某和某些类型锁死。

为什么观众不再“催”演员转型了?

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是,内娱尚未完全从流量模式中走出。有能力转型的等不到机会,而一说要转型就有大把资源可挑的,通常在能力上还没做好准备,这就制造出大量演技“冥场面”。一个两个还能看乐子,多了难免令人觉得是不是不发火就把人当傻子,让大家掏着会员钱、电影票钱为208w的试错买单。

况且,转型的思路无非就那么几种,扮糙扮丑,演反派凹硬汉,到严肃题材或大导作品中镀金。然而,很多偶像型演员从外型到表演都不适合正剧或电影标准,祸害观众眼睛的同时,也导致好剧本没办法成为好的成片、走不了口碑路线,这类情况也令人扼腕。

500

长此以往,观众对内娱的容忍度、期待值也有所降低。以前老百姓对演员的要求可能是德艺双馨艺术家,现在的观众则更多以自己观影的需求感受为优先。

粉丝可能会操长期主义的心,要求演员的事业有规划、有成长,打破标签、打脸舆论。我们高贵路人则只想看合适的人、合适的脸演合适的角色,演员的长线规划、个人的追求意愿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刘昊然。商业巨制捧红的小生牺牲形象挑战文艺片,以往大多会被解读为对表演认真有上进心、勇气与决心可嘉等等。

然而事情发生在2023年,却令他几乎路人缘尽毁。“有些男演员就像初恋,一旦没有了少年感那跟死了有什么区别”,这条豆瓣短评获得了2800多个赞。

而从另外的角度来说,这可能也是社会观念转变所致。崇尚奋斗的年代,不敢打破舒适区是可耻的。而在力求上岸的年代,更普遍的感受是能找到舒适区已经不错了。

内娱也是如此。媒介环境的瞬息万变、艺人自身资质水准的参差不齐甚至倒退,都导致站稳脚跟一事难上加难。

吴谨言时隔六年,靠着于正古偶、复仇爽剧、同一配音等多重buff叠满才召唤出“魏姐的剧粉盘”。张颂文凭《狂飙》高启强一角跻身叔圈顶流,然而新剧中唯有同样演反派毒枭的《猎冰》被成功带飞,演正派警察的《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则存在感稀薄。这还是演技备受肯定的张颂文,他以后是不是最好也待在“坏人”舒适区呢,没人知道。

大爆剧大爆角色的饰演者尚且如此,其他人的处境可想而知。90这一代生花有大量折损于传统媒体失势、事业规划失误,像周雨彤这样能够找到“打工人”戏路留下来的,已经非常幸运。

话说回来,既然如今的产业圈也是各种挖掘小众赛道,那么如果演员真是凭实力在某个角色赛道脱颖而出、并能够将同类角色持续演好,那么我们支持TA端好这铁饭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