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限韩令”

作者 | 王烨          编辑 | 先声编辑部

 

传了多年的“限韩令”解除,近期终于又有实际动向了。 

 

据北京文旅局公示信息,已正式批准韩国乐队Say Sue Me于7月在北京的专场演出。这标志着时隔9年,终于又要有韩国歌手来华开唱了。 

 

此消息经社交媒体传播后便引发热议,微博词条#韩国歌手时隔9年将在华开唱#阅读量迅速突破1.8亿,讨论量也超过了1.6万,网友对于该事件的高度关注可见一斑。 

500

韩国独立摇滚乐队Say Sue Me

 

近年来,“限韩令”解除的消息屡屡被提及,官方似乎也在有意试水,释放出的信号愈发暧昧。如今,韩国歌手营业性演出获批,无疑为这一猜测增添了新的凭证。

 

这是否意味着“限韩令”即将全面解除?一旦“限韩令”解禁,将对内娱产生怎样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韩流”,又能否借此机会卷土重来呢?

 

01 解禁早有预兆?

 

上周,微博热搜上突然冲出了韩国歌手即将来华开唱的关键词。 

 

北京文旅局批文可见,“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标准),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规定,本机关决定准予行政许可(备案)。”这表明官方正式认可了韩国歌手来华举办营业性演出的合法性,韩国歌手在政策层面似乎已不再受“限韩令”的束缚。

500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来华开唱的Say Sue Me其实为韩国独立摇滚乐队,严格来说,不宜划分在K-Pop的范畴。

 

尽管商业成绩不突出,但Say Sue Me的音乐在业内却有着很高的认可度,曾于2019年获得第16届韩国音乐大奖最佳现代摇滚歌曲和最佳现代摇滚专辑两项大奖,专辑《The Last Thing Left》更是荣获了韩国乐评网站IZM评选的2022年最佳流行专辑,可以说是一支小众却有实力的乐队。

 

不过,虽然尚不能确定之后来华商演的韩国歌手是否有其他限制,但对于韩国乐迷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要知道,自2015年BIGBANG巡演之后,韩国歌手在华专场演出已中断长达9年之久。如果此次Say Sue Me的专场演出能够成功落地,那么无疑将成为“限韩令”解除的一个重要节点,其承载的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

500

2016年,韩国决定部署“萨德”系统,促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针对韩国的反制措施,其中就包括限制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即所谓的“限韩令”。 

 

尽管官方语境中并没有“限韩令”这一说,但自此之后,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确实受到了严重制约。之后的几年,随着文在寅总统的上任,中韩关系趋于缓和,“破冰”进程缓慢推进,关于“限韩令”解除的声音几乎每年都会流出。尤其是在2020年以后,相关政策屡屡释放积极信号。 

 

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与韩国放送公社(KBS)签署合作协议,被视为“限韩令”松绑的官方信号;同年12月,韩国电影《哦!文姬》在中国大陆上映,成为5年来首部在中国上映的韩国电影;2022年,韩国电影重新开始在中国视频点播服务平台上播放,实现了6年来的首次上架…… 

500

韩国电影《哦!文姬》剧照

 

此次Say Sue Me来华开唱,亦有相应的政策背景。本月,时隔4年的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韩国首尔举行,会议通过《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强调了东北亚国家加强团结、深化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还提到将努力促进文化、旅游和教育交流,力争到2030年将三国人员往来规模增至4000万,并决定把2025-2026年作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

 

事实上,不只是Say Sue Me,近来韩国音乐人来华演出的动作十分频繁,仅5月就有多位韩国音乐人来华献唱。 

 

5月3日 ,著名韩国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时隔8年再次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登台,以一场巴洛克音乐专场演出,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5月5日,韩国新生代爵士乐艺术家Maria Kim在驻华韩国文化 院举行“10 Years Milestones”演出,这是她今年第2次来华表演……这些活动均展现出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动向。 

500

韩国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

 

在这个层面上说,“限韩令”解除其实早有预兆。

 

随着中韩关系迎来新转机,双方重新启动文化交流已成大势所趋。如今韩国歌手通过演出审批,与其说是“限韩令”松动,不如说是新形势下,中韩文化交流迎来新局面的具体体现。

 

02 內娱如何接招?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韩文化交流迎来新局面,引入韩国艺人、采买韩国IP、共同制作、大型演出落地等再度成为可能,蛰伏已久的韩流文化或将迎来新一轮的水涨船高。一旦韩流文化在国内获得新土壤,内娱的生态环境或许又将产生微妙的变化。 

 

首先,从正面影响来看,“限韩令”解除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缓和民间的民族对立情绪,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韩流文化通过YouTube、Netflix、X等流媒体和社交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快速传播,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强大的影响力和运营力已得到印证。反观内娱,其影响力看似在不断增加,但不成熟的运作方式,最终导致频繁暴雷、乱象丛生,观众对此怨声载道。 

 

而韩流文化文化产品的松绑,有机会让观众再次感受到韩国影视、音乐带来的潮流冲击。 

 

今时不同往日,当下观众对于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内娱给观众吃点好的”成为流行热梗,已经足以说明问题。或许,只有当大众真正有了其它选择,才会给爱“摆烂”的内娱一点点压力,继而形成“鲶鱼效应”,倒逼国内文娱产业深耕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跟风、模仿、抄袭。 

 

做个梦,内娱会因此“支棱”起来也说不定? 

500

然而梦归梦,韩流文化涌入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平心而论,尽管近几年韩流文化也被诟病“大不如前”,但相较于内娱,其在内容制作、市场营销,以及粉丝运营等方面依然有着明显的优势。以内娱目前的发展水平,能否与韩流文化正面交锋?又能否有获胜的把握?恐怕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一旦韩流文化重新涌入国内,极有可能蚕食原本属于国内娱乐产业的市场份额,影响当下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甚至引发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对于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其生存压力可能会愈发严峻。另外,鉴于国内偶像产业目前处于停摆状态,新人想要“被看到”,恐怕也会更加艰难。 

 

同样,尽管韩流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但韩团粉丝的“低龄化”和“粉圈化”问题依然严重。目前,学生依然是韩流文化的主要受众,其消费理念尚未发育成熟,动辄购买几百张的“粉圈行为”,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 

500

当然,文化交流是双向的。面对韩流文化的挑战,内娱想要实现文化的反向输出,则需要从内容、文化和产业机制等多方面入手。 

 

回顾与韩流文化的竞争历程,国内文娱产业经历了从内容搬运到模式搬运的阶段。然而,韩流文化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味地模仿并不能解决问题,如何能在做好本土化的基础上,又不丢掉自身的文化特色,才是内娱需要思考的事情和努力的目标。而对于艺人来说,除了要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艺术风格,还需要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艺人并非没有闯韩成功的先例。其中,汤唯无疑是最典型的代表。2022年,电影《分手的决心》为她接连拿下包括韩国电影青龙奖在内的多个最佳女主角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横扫。本月,她与影帝孔刘主演的《梦境》也将在韩国上映。 

500

韩国电影《梦境》剧照

 

抛开韩国媳妇的近水楼台,汤唯在韩国的高人气,并非仅仅因为她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其作为演员的鲜明特色。她身上自带的文艺气质、寡淡而神秘的氛围感、松弛而又随性慵懒的性格,令汤唯在众多女演员中独树一帜,成为了韩国观众心目中的女神。相信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入,未来将会有更多汤唯这样的中国艺人走出国门,赢得韩国观众的喜爱。

 

未来,中韩文化交流的方式有望从曾经的单向输出,逐渐转化为更加稳定的双向交流,走向互惠互利、良性竞争。

 

结语

 

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再纠结“限韩令”解不解禁已经没什么意义。

 

正所谓“破镜难圆”,如今“限韩令”已经走过8年,内娱对韩流文化的态度也变得慎之又慎。即便真的解除,恐怕也难以回到当初。毕竟,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文娱产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和特点,而那个大范围引入韩国影视、音乐和艺人的时代,已是往事难追。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音乐作为无国界的语言,正被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和传承。笔者始终不同意当下听众审美降级的说法,好音乐一定会被看到,真正有才华、有实力的歌手也不会被文化差异所埋没。最近,《歌手2024》中香缇·莫和凡希亚的大爆就证明,观众乐于看到真正有能力和艺术追求的音乐人登上中国舞台。

 

目前,部分观众对韩国艺人的排斥,主要来源于早前某些韩国艺人对中国释放的不友好态度。未来,倘若能有更多立场正确且业务能力突出的韩国音乐人来华交流,公众的反感情绪或许会有所减弱。

 

届时,关于“限韩令”的争论才算真正尘埃落定。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

排版 | A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