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的“终点”?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国家又调整了中学教育的分流政策,开始恢复普通高中教育所占的比例为8:2。如果消息属实,这是教育变化的一大进步,或者叫纠正过去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几乎所有的普通家庭都会支持恢复普通高中教育8:2的占比!

其实,不论消息是否属实,问题的重点在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限制在初中水平上吗?如果不应该限制在初中水平上,那就得提到高中水平。

如果调整是真的,其结果在客观上将使大多数的初中生都能保证继续接受普通高中的教育,也就是保证了绝大多数的初中生能提高本身的基础教育水平。

明确讲,当代我们应该确立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普通高中的教育是属于国家教育体系基础教育的范畴,既然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它就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区别。过去我们说这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现在则应明确为是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发展方向,若想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就应全面普及高中教育。

世界各国关于教育有一个共识,国家若要实现崛起,实现振兴,实现现代化,重视教育是第一位的,而重视教育在我国来讲,普及高中教育是必然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行业,义务教育体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从本身来看,依然踏步不前,停留在“九年”的门槛上,明显落后于我国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国家各领域都在进步,教育行业怎止步不前?记得早年的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是要将普通高中教育逐步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畴,且将推动绝大多数的城市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从而大规模地提高国家、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平,从而提高国家全体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遗憾的是,前些年不知何故,急功近利地冒出各种分流初中生的说法和各种分流的动作,分流的动作甚至走到了导致一半的初中生失去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资格,不得不走向职高。

这就出现了一个世界上罕见的奇怪现象,也是人为制造出的怪象,高考的“独木桥”变成“窄桥”变成“宽桥”后,“独木桥”却下放到了中考!

客观来看,由于中考的“独木桥”效应,高考不再是普通家庭教育第一担忧的方向,取而代之的中考。我国普通教育发展几十年,竟然把原本的高中教育的“宽桥”缩小为“独木桥”!

上不了高中,不是因它决定了初中学生这一生的发展空间被限制在了较小的范围内,对个人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分流动作违背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有教无类”的基本教育理念,违背了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理念,违背了教育是国家社会发展基础动力的理念。

不要说通过个人的努力还能“上天”,这种个别现象不会为分流初中生加分。

由于中考变成了“独木桥”,大幅降低了国家、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平,一半初中学生的基础教育水平被限制、固化在了初中水平上,导致整体国民文化素质大幅降低。

不仅如此,分流还过早地限制了学生的多元发展方向,限制甚至堵住了一半初中生未来发展的变化。

面对这一境况,不是让人感到惊讶,而是让人感到不解,普通教育的这种倒退现象出自何种动机?我国几十年的普通教育发展竟然走向倒退?不仅没有提高国家、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平,反而降低了国家、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平,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重视教育的那些国家相比,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这种倒退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似乎过分了,但这种倒退实际上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缩小了国家人才培养的范围,对国家人才的培养产生出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既影响未来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削弱了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潜力和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从国家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普通教育中的初中生走向,这是一个国家究竟把自己的基础教育停留在初中水平还是提高到高中水平的问题,而提高国家基础教育的水平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不断地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水平。

着眼未来,普及高中教育具有必然性。由此,分流初中生的做法,让中考成为“独木桥”的现象必须改变。

长期以来,在普通百姓们心中形成的“大山”概念始终挥之不去,这其中是包括教育行业的。

为什么视为“大山”呢?就在于它的费用太高了,如今来看初中生的分流,那个职高事实上是把每一个不能上高中学生的中等教育费用进一步抬高了,职高事实上在为教育那座“大山”“培土”,添加新的“份量”,为提高普通家庭教育的成本做出了“贡献”,还为整体国民素质的降低埋下了伏笔。

其实,分流初中生的做法不仅是对国家、社会基础教育水平的降低,影响着人才培养,对国家科技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大幅增加了普通家庭教育的成本,还带来了对我们国家教育目标究竟是什么的疑问?

自古至今,在我国无论是哪朝哪代,教育的目标始终如一未改,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从未让教育成为一种商业化的产业,一种赚钱的行业和工具。

春秋时期,“一束肉干”就能接受老夫子的终身教育,相比之下,教育这座“大山”说意味着什么?教育的目标是不是出现了“蜕变”的问题?

也就是说,分流初中生的最大疑问还涉及到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为把自己作为一个商业化的产业来经营,从而产生出赢利,让围绕教育的各种获利“链条”越来越“粗壮”,还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培养国家、社会人才的教育领域来发展?换个说法,是重视人才的培养,还是重视商业化的赢利?

我国的普通教育发展了几十年,竟然会出现有学生考上大学而上不起的现象,虽这是少数现象,毕竟这是不合理的、不应出现的现象,国家难道不能保证考上大学不被学费所羁绊吗?大学的费用为什么这么高?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学费也在不断增加,何故?

我国的普通学生教育发展了几十年,竟然成本不停地大幅提高,且还在提高,成为了普通家庭的沉重负担,教育究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还是作为一个商业化的产业越来越多地受到普通百姓们的质疑?

教育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未来,改变初中生分流的做法是必然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义务教育的终点放在高中教育上,必须改变事实上为赢利办教育,教育的商业化趋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