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利房”的一些历史事实
【本文来自《说说北京人的福利住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关于“福利房”的一些历史事实。
“福利房”起源于建国以后,在1958年的时候国家一方面大规模投资搞工业化建设、城市建设(车站、商店、宾馆、剧院、医院、大学等等),一方面建了“福利房”。这些福利房一般很有历史色彩,灰色的砖墙。你只要到历史悠久的体制内家属区,那些老式房屋(两层上下)灰色的很多就是50年代建的。而60年代及以后的福利房的砖墙都是红色的了。
“福利房”制度运行到90年代后期,终于结束了。说起来,我的理解有这样三条原因。
1.福利房的对象,主要是国有制单位人员享受,不是全体城镇居民。大家知道,在当年城镇有这样几类劳动者:国有单位(就是大家常说的体制内)、集体所有制单位(还要分大集体还是小集体)、个体手工业劳动者。福利房主要面向国有制单位人员,因为福利房是单位或者行业(比如上海50年代就以纺织局、机械局等行业为各大厂建立家属区,简称职工新村等等)建立的。集体所有制如果不是后来建立的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基本没有可能建立“福利房”,它们自己发工资都比国有制低,居住条件比不上是自然的。个体劳动者就不说了。
2.福利房的居住条件,其它不多说了,就说面积。福利房在50年代是不紧张的,那个时代城镇人口很少,建国初期主要是干部队伍及家属进入城镇(其实那个时代干部也很年轻,20来岁左右没有家庭,老干部比较少)。到了1958年城镇人口增加,这是大办工业大量招工造成的。后来遇上经济困难,60年代初城镇精简职工返乡,共有1000万左右的城镇人口又转为农村人口,这在国家统计局都是有数据的。1960年-1970年,城镇人口只增加了1000万。而在前面的10年(1950-1960)增加了6000多万,而后10年(1970-1980)增加了4700万人.所以在80年代以前城镇住房不是很突出,虽然1978年以后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知青返城,住房问题开始紧张了。到了80年代,福利房居住开始明确提出标准了。在90年代各地各省都有文件明确规定,厅级或相当级别大约100平米、处级或相当级别80平米、其它工作人员60平米。按道理说这应该算居住条件不错了。但是,不论哪一个观点都承认,当年各家各户的孩子生的太多了。80平米居住面积不算小了,可是家里有3、4个孩子并且长大成人,加上父母两人就不乐观了。特别的是,孩子要是处于结婚状态那就完了,这家里根本不可能住下去了。有人说,孩子不是也能分房吗?各个孩子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孩子单位条件好就没问题,否则就完了。所以那个时候有的干部也有一招对付,过几年换一个单位,到新单位就申请住房。原来的住房呢?给孩子住了。孩子也是有权利住福利房的呀!所以奇葩就出现了,有的地方下一个文件说同时两件事:新进人员原来有福利房的,不再给福利房;孩子住在原福利房的,不管是不是你这个单位的人都不允许赶走。。。
说了很多就此打住吧,有经历的人都知道当年分福利房的酸甜苦辣咸。本论坛有一个人例外,他们那里城市整个重建了。从1976年-1986年整整十年时间,这个城市的90%多家庭住上新房了。1980年这个城市刚刚开始建设,城市里居民居住棚户比比皆是。他此时20岁左右(上下不会超过1岁)刚刚参加工作,就吹嘘自己分上一套福利房了。这是虚无的。他连婚都没有结,何来资格分房?
大家都知道,1978年国家统计数据,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平米。就是80年代、90年代疯狂建造福利房也赶不上城镇体制内人员的生活需求。这是因为50年代人口大量增加,1963年以后人口又是大量增加,全国每年都是上千万人、两千万人的增加,就业压力全部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这样福利房也不够分和住了。
(后续---)
3.福利房的资金来源。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房的建造是有规定的。你这个单位居住再困难再有钱,不是想造福利房就能建造的。首先看国家经济大环境是否允许,然后申报计划,上级再根据你这个单位国家拨款或企业营收再划定建造资金数额。每次单位里听说建福利房的计划批准了,各个单位都是一片沸腾,总归解决居住有一些希望了。那些没钱的单位或小单位,就很困难了。我举一个例子,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附近存在的城市小学教师的居住就常常“伸腿”到这些单位。为什么?小学这样分散的小单位哪里有钱盖房子?正好我们小学为你们服务,你们盖房给我们几套,就这样办了。就不要说那些集体所有制(大小集体单位)了。所以,福利房哪些单位与行业厉害呢?只要是有家属区大院的,福利房分配就是狠角色。
综上三个原因,到了90年代后期,国家再也承担不起福利房的重担了。事实也与国家文件说的那样:福利房制度再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了,所以它应该结束了。
福利房的后话。城镇人口手里的福利房是当初他们解决居住条件的基本盘。不久住房商品化就开始了。在2000年,北京、上海的商品房是很便宜的,上海为了推销商品房还配套“蓝户口本”入沪优惠条件。北京三环热点地域精装房(塔楼、电梯、小区等等)只要8000元每平米,开始大概也是没有户籍限制的。可能是当年一是有很多人还抱着“福利房”的幻想分房,二是有福利房的条件还可以不想改善居住条件,三是确实有人买不起,此时的商品房销售远远不热闹。没有过几年,人们突然聪明了。从某些外地的“炒房团”到本地“刚需”,将各地城市的房价逐渐抬上来了。到了2020年,房价已经是几次波澜上涨了。想着分“福利房”的人,不知道梦还醒了没有。说个笑话,我的福利房出手的时候,单位要我签一个“保证”,今后不会再向单位申请住房了。这还有疑问吗?我立即就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