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东周列国志》,孔子走投无路去教书。

再读《东周列国志》。

孔子周游列国,各个国家跑一遭,何求?弄个官做,而且要做大官,小官不做。

面对国君治国称雄之策的问询,孔子的核心主张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何意?就是不管国君如何昏庸无能、残酷霸道,下面的臣子百姓都要绝对遵从,绝对服从(于是三纲五常就来了)。不能跑去向周天子问鼎的事,更不能要鼎;不能动不动就把国君宰了。孔子修编的《春秋》,说的就是大夫臣子宰国君的事,三天两头有国君被宰。意思就是这样做是不对的。

孔子做官不成,主要是主张没啥吸引力,国君们是想扩张称霸的。加之国君身边的人随便说几句不利的话,孔子当官的事就完全泡汤了。

无治国之才,无带兵打仗之能,无扩张称霸之策,无一统天下之略,又想做大官,怎么办呢?只能满嘴仁义道德,靠绝对服帖取得主子欢心。

孔子周游列国,求官未成功,路上饿过肚子。走投无路,只好去教书。

又想起《韩非子》里说的:随便一个老师,学生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孔子的学生才七十几个,少得可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