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中美贸易战,中国能够依靠哪些优势?
就目前中美两国局势发展来看,中美贸易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对于此,我们得辩证的看,实际上这个事儿危中有机,对中国利大于弊。美帝作为世界霸主,眼看着竞争对手实力越来越强,自己的霸主利益被人分食,自己的权势不像以前那样人人忌惮了,肯定心里是极为不爽的。再加上以前收拾苏联日本欧洲的得意历史,所以信心爆棚,一个中国又岂在话下?因此,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它到底存不存在不仅取决于老二,其实更在于旧老大能否容忍。就美国霸权主义的本质来说,这场较量本来就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谓霸权,本来就是不平等的,霸权主义本质就是美帝对全世界的剥削;而兔子追求的国家间的平等,不接受与美帝之间的不平等,那就是在反对霸权,既然反对霸权,那跟反对美帝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场较量与对象是不是中国无关,与是不是以贸易的形式进行也无关,有关的只是对霸权有没有造成了威胁而已。当然,论起压制手段来,美帝向来是没有“无耻”两字的(比如所谓的叙利亚化武疑云,是个人用脑子想想就知道是咋回事)。
其实这场较量在经济领域打响倒完全在意料之内。中国近年来军事现代化水平增长飞快,拥有了许多让美帝极为头疼的烧火棍,且又是有核国家,因此军事上进行直接压制的成本太高。政治上美帝的打压倒是从来没停止过,但是无奈中国老是打太极拳,就是不接招,老是跟不上美帝的节奏,所以最后就只能在经济领域跟中国硬杠了。
不过美帝这次可能有点过于自信了,或者说出的牌有点太瞎了。我们不妨分析分析中国和美帝各自具有的优势,看看究竟谁能够占得上风,笑到最后。
首先,从产业经济硬指标方面来讲,中国的产业发展比美国更具有优势。美国的优势在于能够生产中国尚不能生产的产品,从而从中获取超额利润。而中国的产业优势在于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这得益于中国两个方面独特的优势。一个是中国的各个产业门类齐全而且相对均衡,具有全产业链的巨大优势,极大的方便了各种产品的生产制造。花园里的两条路交错的时候,路边花坛的一角往往都是寸草不生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喜欢路更近一点,更省事一点。人有的时候为了图方便,潜在的安全风险都可以置于不顾,更何况一个企业。一个居住小区需要公共设施的的配套,一个企业就更加需要。所以说“方便”二字真的是最大的竞争力,它能够使一项产品的生产组织更容易,产品的实现速度更快。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的原因所在了。
另一个优势在于,中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使得中国能够提供更加节约和有效的公共基础资源。这能够防止其中的收益不断聚集于私人资本的手中而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试想一下我们的银行,通信,能源,军工都是私人资本控制的话,这些行业产生的利润将会使一小部分人变成令人恐惧巨无霸,而我等屁民也就只有膜拜的份儿了),并且能够避免无休止的扯皮行为(西方国家基础公共设施的立项与建设真的会让人绝望,其土地的私人占有使得后面进行再建设的成本极高,所以发达国家好多年样貌都不变的原因其实不是不想变而是确实不能变)。
促进产业发展的因素当然不止这两个(比如市场规模,社会的稳定性,资本的利用水平,人才的受教育程度等等),但这两个方面却是中国所独有的。这使得中国制造的生产成本能够比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更低,这也正是发达国家粉碎机的核心所在。这两点的存在使得中国制造在外表现为席卷全球的中国货,不仅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需要。在内则表现为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众多高科技最后都成了大白菜,最后无利可图,只能继续搞发达国家仍有优势的产业祈求能多搞点钱,然后最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此,美帝要想打压中国,力气必须得花在这两点上才能起到点作用。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第一种就是制裁大棒,使其隔绝于世界市场,将其孤立起来,自然就没有威胁了。然而,这很难搞到。美帝倒真是这么干了,只不过他们可能错把自己当成全世界了,以为提高自己的关税一下下,就把兔子给封锁了。然并卵,美国不想要物美价廉的东西,不能代表世界各国人民都不喜欢啊~~对美出口会有损失,但不意味着就没有出口了,中国的产品依旧有人要。第二,可以使自己的成本比之更低,或者找一个能比之更低的国家作为替代,以消除其优势。可是放眼世界,具有能有比这两项技能更厉害的独门绝技的国家,嗯,真的没有……最后一种,就是搞乱他们,使其成本增高,别这么低不就完了?但是,嗯但是人家老是打太极拳,无论你怎么骂怎么苦口婆心的引导,他老是只给你翻个白眼,转过头来又继续哈哈的跟你谈互利共赢了,你说气人不气人?没办法,不听话就只能放大招,使出杀手锏来了,直接给你断供,让你无法再生产或者生产不好,看看你还长不长记性~~~但是,这一招能够使用的情况很狭窄,必须是美帝独步全球并且中国依赖度较大的领域,否则不就便宜竞争对手了嘛。就目前来说,就只有半导体芯片领域能够利用。实事求是的说,美帝这一招确实狠,毕竟也是把自己优势产业的利润拿出来为代价的,也是下了不小的决心才行的。
但是,兔子就只能坐以待毙乖乖听话了吗?显然不可能。实际上,中国并不是没有半导体芯片产业,并不是百分百完全依赖于美帝,只不过是相对弱小一些而已。而弱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产品不成熟,生态链建设较晚,面临已有产品的打压所导致的。任何一项产品按照正常的逻辑,美帝为了保持自己的绝对优势地位,应该加大对其补贴力度,使其价格更低以便将可能的竞争对手扼杀于萌芽阶段才对。现在呢,反而要主动退出市场,让出来给竞争者,这难道不是一记神助攻吗?实际上,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也一定有共同的规律。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在家电,能源,智能手机,工程机械等等领域都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弱势产业变为优势产业的超越。这就说明,这世界本就没有不适于中国干,或者说中国就是天生不能干的事儿!中国既然能从以前的弱小走向现在的强大,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从现在的弱小走向未来的强大呢?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已有的众多领域中争当先锋,现在就不能够在新的领域里敢为人先了呢?
实际上,一项产品能够分旧有市场的一杯羹,无外乎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搞颠覆性创新,就像当年苹果搞倒诺基亚一样。但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常有,一项革命性的产品往往需要从生活理念的改变上打开缺口,有时候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第二种就是由弱到强,先从技术含量低容易做的开始,不断积累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变敌人的优势为劣势,最后占据市场。这一种往往刚开始就是从山寨开始的,山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山寨。中国许多公司的成长路径其实就是走的这一条路,不光中国,就是日本德国,一百年前的美帝,不也都是这么起来的吗?要说完全没有山寨,那可能得追溯到18世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甚至说更远,毕竟瓦特的蒸汽机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变革产生的。第三种情况就是国家间或者区域间的保护机制,这种情况可能体现为关税,也可能体现为补贴。而现在美帝嫌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太慢了,有意要培植一下,中国怎能不珍惜这个大好机会?实际上,中国芯片产业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基础,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受到资本的热捧,还有国家意志的加持,更重要的是全社会上下已经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共识,再加上美帝的神助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它会发展壮大起来呢?美帝现在封杀中国,中国恰恰可以进行集中攻关生产出目前还不能生产的产品,消灭其竞争优势;而美帝能够消灭中国独有的两项优势吗?就美帝此举,短期内中国承受的损失要比美帝大一些,但眼光放到三年以外却是利大于弊,中国恰恰能够更快的补足自身薄弱的一环。
从软的方面,包括制度建设、思想文化、社会环境等内容来讲,美帝由于巨大的社会惯性而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美国国内贫富分化越来越大,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获取的收益几乎都进入了华尔街私人资本家的口袋里,并没有惠及广大民众,所以反全球化在美国国内很有影响力。社会种族对立严重,美国上层执政者则互相扯皮,国家债务愈来愈多,美国人民以前的对民主自由的信心荡然无存。同时对外四面出击,导致国内国际怨声四起。遥想当年美国斗天斗地斗法西斯,解苏联压日本制欧洲,风光无两。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前后,美国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具有多么强的自信和认同感?而现在美国不但不自信了,反而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火气很大,看哪个国家都不顺眼。不但对跟俄罗斯中国搞对抗,还跟自己的小兄弟们过不去,找他们的麻烦。这不是明摆着想让对手挖自己的墙角吗?美帝霸权的核心在于美元,而美元的核心则是美国的国家信用。一言不合就退群,实际上是对自身国家信用的严重透支,以前还能冠冕堂皇的大谈民主自由,现在直接撕下脸皮讲利益,美帝已经再也无法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了。俗话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美国现如今赤身肉搏,恰恰说明其已是力不从心强弩之末了。自大自傲,自我封闭正是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惨遭挨打的深层原因,而美国现在竟然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这条路,值得令人深思。
而中国国内国际形势却全然相反,对内深化改革,民众对自身社会的自信与认同越来越强;对外则扩大开放,推行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而这些是一个国家越来越自信的本质体现。这种心态上的微妙变化虽然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但却昭示了两国国运中上美下的不可逆转的大势。美帝霸权主义衰落,其不从自身内部找原因,反而转移注意力对外出击寻找对手,只能加速其霸权的崩溃。张文木教授在文章里的一句话说的很好,旧有大国总是消逝于全球性扩张,新生大国往往成长于地区性守成。天下苦秦久矣,人们对黄四郎的怕怕到了骨子里,但是当人们一旦发现黄四郎也有收拾不了的人的时候,他的碉楼就会成为被他压迫下的民众的众矢之的,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垮掉了。所以软环境虽软,但却是两者实力转换最深层次的体现。
显然,面对美帝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我们是具有与之抗争的底气的,而且我们也完全是拥有获得这场较量最后胜利的本钱的。那具体到操作的层面,我们可以采用一种什么样的策略呢?其实这可以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答案。元末天下大乱,各方农民起义势力不断壮大,朱元璋的谋士朱升给他提出了“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案,最终助得朱元璋开启明朝一代。而现在,这九个字对中国目前面临的局势来说也同样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对此,在《舰载》杂志王伟大国之略系列文章中曾有过阐述。
高筑城,就是要继续不断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这是保证自身稳定发展,保证世界和平的必然要求。只有自己足够强,才有跟对手谈合作和平的资格与权利。广积粮,就是要继续不断专注于自身做好自己的事情,深化改革与开放,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加我方一侧砝码的重量,使胜利的天平向我方倾斜。缓称王,就是要迂回作战,不要正面与对手硬碰硬,不要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今天的美帝,虽然巅峰时期已过,但气数未尽,仍然具有可以制造惊涛骇浪的力量。针锋相对硬碰硬这种方式是美帝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一种方式,美帝仍然拥有目前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帝仍然占据科技产业链的高端,因此打闪电战是美国最求之不得的。此外,在局势尚不明朗之前,迫于对旧有霸主的恐惧,两个对手之外的其它力量最有可能的是妥协于旧有霸权势力而非站到新生势力的一边,而这必然会对整个局势的发展方向产生不利影响。在美帝与其盟友产生分歧,与世界潮流逆势而动时,我们应当分化他们,而非使自己成为他们共同的潜在的对手而使得他们再次结合到一起,这场较量显然不是只依靠自己单打独斗就能够实现的,即便能够实现也要付出很大代价。要充分意识到,霸权主义的衰落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即便当年国民党反动派的垮台也经历了四年时间,因此不能寄希望于毕功于一役赢得胜利,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有充分的战略耐心。中国的优势是长期的间接的,美帝的优势是短期的直接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时间在我们这边。
而当我们思考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的时候,我们总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其能够不断发展强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进一步的,中国能够在中美两国竞争中最终胜出的根源究竟来自于什么?
中美两国国土面积基本相等,且基本上纬度相同,都处于北温带。两者水资源用量也基本差不多,两国可耕地面积基本相等,因此土地生产能力基本差不多。美国的优势在于地势比较平坦,适合于机械化生产的规模农业;而中国的土地各种类型都有,土壤类型丰富,气候差异相对较大,因此既有大宗农产品又有品种繁多的经济作物,可以说各有优势。从矿产资源方面来讲,美国的能源矿产,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用量相较中国要丰富的多,而且三者较为均衡;在普通金属矿物总量,如铁铜铝锂等,两者差距不明显;有色金属,如稀土等,中国占有优势。因此这方面也是各有长短。再说地缘环境,中国邻国众多,且邻国人口多且分布于各个方向上,但是有弊也有利。虽然邻国多,但中国都具有相对优势,拥有地利优势能够四两拨千斤。美帝接触两洋,邻国少且较弱,因此能够将自身力量投放到全球而无需担心本土的安全态势。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美帝对世界各个地区都要施加影响且要保持绝对优势地位,到处派兵,造成兵力分散且成本巨大,自海湾战争以后,美帝发动一次战争的耗费越来越大,但收益却越来越小,国家债务愈来愈庞大,费效比越来越低。过于庞大的军事力量已经越来越成为美帝难以承受却不得不承受的负担。论人口规模,美帝虽然少于中国,但也属世界第三,并且有吸收全世界高端人才为自己服务的优势,因此也难以具体分辨孰强孰弱。论科技水平,中国虽然近年来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水平增长很快,但是实事求是的说,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领域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核能利用方面,仍然还是和美帝存在一定的差距。以上所讲方面基本上是从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上讲的,从这些方面总体来说,美帝还是稍具优势的。那么,中国的竞争力究竟来自于什么?题主心中已有初步答案,但欢迎大家都来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