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主导的华北,豹的空间不足百分之一

1986年,生物学家戴维·埃伦费尔德(David Ehrenfeld)发表了一篇题为《下一个千年的生活:谁将留在地球社群中?》的文章,假设人类的发展模式不会在未来发生重大改变,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农业、更多的工业化和更多的城市,“那么,预测地球上动植物的命运,就变得相当容易了。”

无法忍受狭小的栖息地,不耐受人类的干扰,育幼周期长,窝崽数少,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容易引来人类的狩猎……这些都是不利于在“人类世”生存的特质,一个物种拥有越多这样的特质,灭绝的风险也就越高。而大型食肉动物,不幸符合了以上所有的特质,甚至它们还“附赠”了一个Debuff——处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它们原本就数量稀少。

500

重庆动物园的华南虎,曾经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大的虎亚种,如今已野外灭绝 ©亚菲

似乎是在印证这个预言,就在那一年的11月6日,湖南安仁县,一只华南虎幼虎被兽夹捕获,终因伤势过重,于15天后死亡。这是有据可查的,人类最后一次看到野生华南虎

在那之后,大型猛兽继续在人们的关注点之外悄悄消逝着,豺狼虎豹在华夏大地上全面退却,或是远遁胡焕庸线以西,或是藏身于国境线附近,山川愈发寂寥,新一代的人类与野生动物的距离也越来越遥远。

最后坚守领地的猛兽

于是,历史变成了故事,故事变成了传说。如今,就连“八零后”这个词语都快要泯然于历史的故纸堆中,不知不觉中我们早已身在埃伦费尔德所预言的未来之中。当下的时代背景,是华东的大部分地区想找个豹猫都十分困难,这种小猫都已经俨然成为了很多地区食肉动物的天花板,但却仍然有一种猛兽坚守在人口稠密地区最后的荒野里,它就是华北豹

500

和顺的华北豹 ©猫盟

1867年,约翰・艾德伍德・格雷(John Edward Gray,1800-1875)在《伦敦动物学会学报》上描述了一个新的豹亚种:Leopardus chinensis,意为“中国豹”,依据是一块头骨,采集自北京西部山林地区。在这之前五年,同样是格雷,根据一张可能来自中国华北的豹皮,发表了亚种Leopardus japonensis。时间来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分子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亚种的识别,全球的豹亚种被重新整合成了9个,中国拥有其中的4个:东北豹、华北豹、印支豹和印度豹。(关于这段与中国近现代史交相呼应的分类学研究历史,可以阅读:《华北豹:1862-2020》)

如今,东北豹全球唯一的种群位于中俄边界,俄罗斯的豹地国家公园和中国的虎豹国家公园等一系列保护区庇护着这个亚种最后的希望。华北豹是唯一完全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豹亚种,如今正面临种群破碎化的严峻危机。

500

华北豹面临着栖息地缩小和破碎化的严重威胁 ©大猫、肖诗白

豹作为全球分布最广的野生猫科动物,在过去的22年间,全球的种群数量减少了超过30%。我国华南地区的豹已经区域性灭绝,而在华北地区,豹的分布区域不到其历史分布范围的5%,现存数量估计不到500只。且这些豹子,分散在各个破碎的栖息地中,多则几十只,少则四五只。

2024年4月23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李晟课题组王一丹与合作者在期刊《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共同发表了题为“Big cats persisting in human-dominated landscape: Habitat suitability and connectivity of leopards in central North China(大型猫科动物在人类主导景观中的存续:在华北中部地区豹的栖息地适宜性和连通性)”的研究成果,评估了华北地区华北豹栖息地适宜度与景观连通性现状。

该研究的研究区域总面积为93.6万平方千米,大致范围为黄河(贺兰山段)、渭水-黄河、阴山北部沙漠与东部海岸线等天然地理屏障所围出的区域。

500

从中国地图上看研究区域(红圈圈出来的部分)

团队收集整理了2014-2020年华北豹出现记录的地点信息,再结合四类目前公认会影响豹栖息地适宜性的生境变量,分别是地形特征(海拔、崎岖度)、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量)、植被和人类活动因素(道路密度),建立模型,预测出豹的适宜栖息地分布。

500

华北豹潜在栖息地的适宜性分析。颜色越蓝越不适宜,颜色越红越适宜。可见红色的适宜栖息地是星星点点的,高度破碎化。

研究表明,华北豹偏好较高海拔、气候湿润且人为干扰较少的林地。研究团队据此预测出总面积8679平方千米(仅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0.93%)的适宜栖息地,它们呈大小不一的斑块形式,富集于六盘山、子午岭、黄龙山、吕梁山、中条山、太岳山、太行山、燕山等山脉中,而这些山脉之间,以及栖息地斑块之间,有着众多的城市、村镇和道路网络,通过预测图不难看出,这些栖息地高度破碎化

研究团队进一步在这些栖息地中识别出14块核心栖息地,总面积6933平方千米,这14个核心栖息地中有11个有过豹的记录,另有3个核心栖息地由于缺乏调查等原因在研究周期内没有确认的华北豹活动的记录。

500

这张地图展示了模拟出来的“适合华北豹的栖息地”,玫红色的斑块代表的是适合豹生活的核心栖息地,从棕色到蓝色的过渡色表示豹迁徙的阻力,棕色是高阻力,蓝色是低阻力

一个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一个豹种群要想保持健康、可持续,至少需要50只可参与繁殖的成年个体,对于华北地区来说,这也意味着最少800平方千米的连续栖息地。然而在这14个核心栖息地中,能够达到这一最小面积的仅仅只有3个:六盘山、子午岭以及山西晋中市的和顺-榆次栖息地(包括铁桥山保护区、八缚岭保护区以及之间连片的森林)。

所以,如果我们的保护仅仅只是维持住栖息地的现状的话,就算禁绝盗猎,就算不再新建破坏栖息地的工程,大部分栖息地斑块里的华北豹,依然会因为近交衰退而逐渐走向灭绝

何况现实是保住现有栖息地这件事都很难做到,所以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可能把小的栖息地斑块连起来呢?印度保护老虎的范例,可能具有一定借鉴性。在这篇文章《老虎出走3000公里,仍未脱单成功》里有提及,在人口密集,难以保住完整的大栖息地的情况下,通过生态廊道,可以把几个小的栖息地串通起来,保障基因流通。

与栖息地相比,动物对扩散过程中所利用的廊道的景观,容忍度会更高一些,一些不那么理想的栖息地,豹子或许不会在那里定居,但是借道路过一下还是没问题的,这让栖息地斑块之间的生态廊道,有了可以成立的理论基础。

500

这张图展示了豹存在的真实状况,深绿色的斑块是确认豹存在的区域。艳蓝色和粉紫色的线是假设的生态廊道,把斑块状的豹栖息地联系在一起

研究团队利用电流模型和最小花费路径模型,在14个核心栖息地之间找出了8条理论上最为经济可行的生态廊道。廊道的平均长度为57.22千米,对迁移扩散能力很强的豹来说,这看似漫长的距离并非不可逾越。所以尽管这些廊道看起来是如此的遥远而纤细,但是它们仍然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但这毕竟是一个远景规划,保护不能只等着一座座“独木桥”的开工。着眼于当下,仍然有许多值得尝试的方向来增加华北豹这个物种在华北地区存续下去的机会。

探索更多道路

以六盘山为例,那里的豹子主要活动在形状狭长的西侧山脉,而在东边,隔着高速公路相望的秋千架林场。经过多年保育那里的植被恢复得不错,林子里该有的动物也都有,之前也有过豹子短暂地在那一带逗留,但很快又离开了。

如果把秋千架看做一个华北豹的潜在栖息地,那为什么那里没有留住豹子?未来有没有可能再有豹子扩散过来?中间的多条公路又多大程度阻碍了野生动物的迁移呢?今年开始,新加入猫盟的李琦在那里常驻,就是想要解答这些问题(关于六盘山豹的迁移扩散,你还可以看《六盘山的大胖豹,原来还是个旅行家!》)。

500

六盘山的“胖子”(编号LP2105M的豹个体)的扩散范围图,图上深色的是两道山梁,红圈是我们记录到的LP2105M的活动范围,两道山梁之间有多条公路

同时,一些其他的斑块也有惊喜传来,不久前猫盟在山西和顺县的东部拍到了两只扩散中的公豹。关于东乡豹的扩散状况,你还可以看《太行山有两只豹子在扩散,前路顺利吗?》。

在太原北部的阳曲县,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可繁殖的小种群,这个种群位于系舟山,沿着山脉向东北前进,便可到达驼梁,驼梁也有豹子。

从太行山到燕山,原本便是华北豹的天然栖息地,很多地区之所以如今适宜度不高,不是因为地形气候等天然因素,而是由于森林的丧失和其他人为的干扰,那么如果我们涵蓄森林,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些栖息地就能够再次变得适宜,豹也能再度回归

捕食者自上而下施加压力,对整个生态群落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像华北豹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往往被称作“基石种”,它们数量稀少却对整个系统至关重要,它们的存在维护了整个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所以保护豹,对于整个华北山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至关重要

500

“伞护种”指的是一个物种像保护伞一样,保护了它,也保护了和它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其他生物,豹的分布广泛,同域分布物种多,是伞护种功能很高的物种 ©猫盟

在1867年那块华北豹头骨的采集地——首都北京,如今早已没有了华北豹的踪影。通过生态修复让华北豹沿着太行山-燕山回到北京,这项当年初听如天方夜谭般的工程便是带豹回家。尽管这条路上的栖息地更加破碎,尽管沿路豹子的记录极为稀少,但这项始于2017年的工程已经稳稳地走到了第八个年头。

关注宝贵的保护区

文章中还有几个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这14个核心栖息地中有11个包含共计15个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另有3个核心栖息地内没有保护区覆盖(这3个区域也没有确认的华北豹活动的记录)。核心栖息地中受保护区覆盖的面积仅占核心栖息地总面积的25.26%。而在所有8679平方公里的适宜栖息地内,保护区的面积也仅占23.32%

500

我们回头再看一遍地图上的研究区域,零零星星的绿色的斑点是保护区

本就少得可怜的栖息地,大部分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个基建和新能源高歌猛进的时代,它们随时面临着合法的开发。

我进一步查找了一下核心栖息地中5个省级保护区的名字,它们是位于C13斑块的陕西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香山省级保护区、陕西旬邑石门山省级保护区,位于C9斑块的陕西黄龙山天然次生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C4斑块的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但如果再结合地图,就会发现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C13斑块的保护区群挨着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C9斑块挨着延安黄龙山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两片面积超过800平方公里的核心栖息地外围,都有着受保护(甚至保护级别还要更高一点)的适宜栖息地,这些无疑都是华北豹可以利用的生存空间。只有铁桥山保护区周围没有任何国家级保护区,唯一相近的八缚岭保护区也是一个省级保护区,而两个保护区之间是大片连续但很难受到法律保护的栖息地。

500

铁桥山保护区和八缚岭保护区,橙色的圆点表示2021年拍到豹的情况,点越大豹越多,可见两个栖息地之间是有豹频繁活动的 ©蓓蓓

500

王一丹制作的山西省豹栖息地适宜性模拟图,圈出来的红色部分是和顺县(包含铁桥山保护区),被蓝色的低适宜性区域包围着

近些年,风力发电和光伏、新造的耕地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建、扩建的公路,不仅让这块横跨晋中市的和顺、榆次两个区县的栖息地越来越孤立,越来越像一个孤岛,也加剧着栖息地本身破碎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这块栖息地却是一个“通衢”之地,沿着山脉向南可以抵达中条山,向西可以连接太岳山,向北则是阳曲-五台-驼梁一线——带豹回家的线路。

500

山西省地形图,红圈的位置是铁桥山保护区 图片来源:中学生地理

如今,靠着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顺的华北豹种群稳定在40只左右,年繁殖幼崽数从10只左右增加到超过20只。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上文的信息,会发现:山西铁桥山保护区至八缚岭保护区连续的栖息地是黄河以东极少数面积可以满足华北豹种群持续生存的连续的栖息地,且有着联通多个栖息地斑块的潜力。该栖息地内主要保护的物种为华北豹,华北豹是我国独有的豹亚种,是世界级的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500

和顺山上竖起的风机 ©大猫

以上事实符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中对于物种的珍稀濒危性、代表性、合理的种群结构、生境的重要性、面积的适宜性等的评价标准。

且栖息地区域内已有多年的保护尝试,在保护方法、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管理措施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口碑。符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中对于科学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保护管理基础等的评价标准。

这片栖息地值得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它特别特别需要加强保护

是时候让这11个核心栖息地斑块里唯一孤独的省级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