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蝶化蜕变:从「小而美」进展为「国际大都市」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考察调研澳门特区期间,将澳门特区定位为「国际大都市」,鼓励澳门社会各界更好发挥澳门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在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上多作贡献,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上多作贡献,在提升澳门国际影响力上多作贡献,在弘扬爱国爱澳优良传统上多作贡献,齐心协力把澳门国际大都市「金名片」擦得更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更好发挥澳门作用;并在考察多个项目时,针对这些项目的特点,盛赞其为所在领域的「金名片」,并嘱咐要将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

  夏宝龙主任对澳门特区作出的新定位,振奋人心,激励斗志,让习惯于自己是「小澳门」、「澳门街」的澳门社会各界人士,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清醒起来,并对澳门的各项优势条件有了新认知。实际上,澳门特区的优势条件不少,正如夏宝龙主任总结的那样,其一是具有「一国两制」的最大制度优势,其二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优势,其三是具有国际化程度高的营商环境优势,其四是具有实力雄厚的经济基础优势,其五是具有中西文化荟萃的人文优势,其六是具有爱国爱澳的传统情感优势。尤其是中国澳门与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关系,是一百九十个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成员,获得一百四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免签或落地签待遇;澳门保持单独关税区和自由港地位,实施简单低税制,是全球企业所得税最低的地区之一,是世界贸易组织认定的全球最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经济体之一;澳门充分发挥与葡语国家联系紧密的优势,为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中葡论坛是我国目前唯一以语言为纽带的多边合作机制,已覆盖所有以葡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以及「澳门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澳门是全球拥有福布斯五星级酒店数量最多的城市,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等,都足可让澳门跻身「国际大都市」之列。

  相信,夏宝龙主任将澳门定位为国际大都市,是他在去年四月考察调研澳门后得出的结晶成果。更相信,「国际大都市」也将由习近平主席今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演讲正式宣示。倘果如此,澳门特区就将从「小而美」蝶化蜕变成为「国际大都市」。

  这个变化是何等的大,何等的快。就在不到五年前的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十九日,习近平主席在澳门亲切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幷发表重要演说时就曾说,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年来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实现了「小而富」「小而劲」「小而康」「小而美」,在小小的桌子上唱出了精彩的大戏。这些成就的取得,凝结了全体澳门居民的智慧与辛劳。我向你们和澳门社会各界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经过近五年来习近平主席对港澳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正确指引,经过新一任行政长官贺一诚的坚强领导,经过全体爱国爱澳市民的共同努力,不但战胜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而且还取得了比疫情前更大的成就。特区政府还趁热打铁,根据中央「由治及兴」的要求,推出了发展新战略,制定《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通过「1+4」多元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幷与横琴合作区联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而且还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基础上,推出了「演艺之都」、「体育之城」等趋向「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策略。因而,也就基本上具备了「国际大都市」新定位的条件。澳门特区就像自然界的蝶化蜕变那样,发生了形或质的改变。实际上,蜕变是美好的,因为会有改变,有对新事物的期盼带来的兴奋,拥抱希望。

  中央也在为澳门特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步伐提供多方面的支援。比如夏宝龙主任昨日考察的澳门协和医院,中央为了支援协和医院配合澳门特区「医疗+旅游」及大健康产业的策略,就在夏宝龙昨日考察调研澳门的前夕,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关于实施进一步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的公告》。在六项便民利企措施中,其第五和第六项是专为澳门特区「度身订造」。尤其是第五项的签发赴澳门一年多次「其他」类签注,内地居民赴澳门参展、就医或从事演艺等活动的,可以凭有关证明文件,在全国任一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窗口申办一年多次「其他」类签注。其中赴澳门就医的,允许有一至二名陪护人员申办同类型签注。正因为如此,夏宝龙昨日对澳门协和医院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指出澳门协和医院将成为澳门「国际大都市」又一张金名片。

  国际大都市又称「世界城市」,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顶给城市戴上的皇冠,是一个城市有幸被视为伟大城市的极高搭配。这样的城市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幷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都市。国际大都市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幷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成为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及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

  比照之下,澳门确实是有很多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上述的标准,夏宝龙主任也已经从「中国特色国际大都市」的角度,指出了澳门所具备的而且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优势条件。当然,如果以西方的标准衡量,还要作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在成为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方面,行政长官贺一诚曾经提出的「总部经济」设想,就要加快推动。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美国要搞「反华大联盟」并未得心应手,德国等重要发达国家仍然看好及需要中国市场,因而其领导人最近络绎不绝地访华,寻求合作发展商机;另一方面,在反华政客的诋毁诬蔑下,这些国家的企业对在中国内地设立总部,仍然存在着各种顾虑。在此情况下,直属于中国中央政府,但实行「一国两制」的澳门特区,就是他们为「做中国市场生意」而设立「中国总部」的最佳地点。因此,我们要转换思维,将建设「总部经济」的吸引对象,从内地的大型企业、集团,转向以中国内地为主要市场,但又因种种主客观原因而不愿进驻内地,甚至从内地撤出的外资企业。如能成功,一方面可以推助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并进一步强化澳门「国际大都市」;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国家「稳住」或「留住」外资企业,是另一种表现形式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