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由“guan_15864086502855”推荐,来自《这名秦朝“公务员”辛苦抄了一辈子法律,证明秦始皇并非暴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汉高祖刘邦服徭役去造长城那会儿,秦朝的皇帝是谁?是秦始皇吗?不是秦始皇,是秦二世胡亥。睡虎地秦简所记载的秦律,有胡亥颁布施行的吗?睡虎地秦简的作者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卒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泽乡起义爆发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那些认为史记里的秦律失期皆斩的记载是虚构的人,他们的根据是什么?是【喜】的记录吗?【喜】死了八年之后大泽乡起义爆发,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朝廷不运转了?立法工作停止了?皇帝不讲话了?就不会再颁布律令了?何况,还有个秦二世胡亥登基,他就不会下诏书、不会制定法律?不会弄出新的律令?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祖上在周代就为史官,家学的渊源产生的严谨,对往圣的景仰塑造的人格,为后世下笔的自励,使他追求真实,为之游走四海求证,浮江渡河求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小人物的节义而感动诸如刺客而立传,开历史先河;下笔直言反映真貌触怒皇帝而无悔,为后世修史立万载标杆。

在民国初期,一群断了脊梁骨的史学大家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并没有那么漫长绚烂,夏商是捏造的,史记里记载的夏商是司马迁杜撰的。而后出土了一个商代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刻列着历代商王之名,顺序都与史记所载一致,犬吠遂息。

在二千几百年前的秦代,六十万大军出征,保障大军出征的后勤支援得征调多少劳役?没有一百八十万的男丁运输物资、修做军械随军远征,能保障下来吗?淮海战役尚且还是人力的小推车推出来的,二千几百年前的物资运输条件能与七十几年前的条件持平?人力运输物资辗转数千里,不困苦麼?秦灭六国之后,大规模的徭役停息了吗?向北向南继续用兵,规模接近百万,这百万的兵士要吃饭、要粮草、要装备,维持这些的后勤又得需要多少庶民?同时,在边塞还在建造长城,筑长城的地区不产粮,建造长城的庶民也需要其他庶民的后勤保障,如此举国上下服劳役的庶民得有大几百万?当年的秦朝才多少人口?这大几百万的人离家服劳役,做牛做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顶风冒雪,跋涉不毛之地,客死异乡,这劳役不苦吗?短期的也就算了,问题就在于贯穿整个秦朝,这些百万人员规模以上的劳役就一直没停过,全国几分之一的人口在服苦役。种田直到今天仍然是件苦差事,二千几百年前的耕作,铁器都尚未普及,可以想象一户人家壮劳力出去服劳役,而且是长年在外,这户人家从事农业生产得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如此,秦朝若是不发生饥荒就是咄咄怪事了,秦朝的寿命才十几年也就不为可怪了。所以,到底什么是暴政?秦朝不是亡于暴政,那是亡于什么?

【史记】和司马迁之于中华文化或曰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是无比厚重的,是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有一些人一味否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然后,另一些人打着揭示真实历史的幌子,号称为秦始皇证明,实则干着否定司马迁的史记的事,这同样是历史虚无主义,而且是比否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更坏的一种历史虚无,后者的这类人是要把中华文明的历史从根上给刨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