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爆火的「中式恐怖」,该下架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听说过她吧——

女版杨永信。

又名,不插电版杨永信。

号称是“名师家访”,但实际上是上门打砸抢。

可怕的不是教育变成了一场生意。

而是教育,正在制造病人

01

江苏,一个初二的男生刚起床,玩了二十分钟手办。

哎大意了。

一时没想起来——

房间早就被装了摄像头,自己正被一个叫赵菊英的女人监视着。

500

赵菊英何人?

她自称33年资深教育专家,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一个矩阵号,里面发布了许多她的“一对一指导学习”案例。

江苏这位喜欢手办的初二男生,就是她的其中一个辅导对象。

那赵菊英是怎么辅导的呢?

只见她冲进了男生的房间,并给了他一个榔头,要求他自己砸掉自己的高达模型。

500

见男生砸得不够坚定。

赵菊英非常熟练地羞辱道——

“手办是你爹吗?玩这个能提高成绩吗?早上就起来玩手办,脑子被驴踢了?”

砸完手办,还不忘让男生把墙上的“梦想”都念一遍——

昆山中学→政法大学→哈佛大学

500

另一个案例,来自四川。

这个女生也是初二,她是重度漫画迷,书桌上摆满了收藏的卡片、周边、盲盒。

赵菊英随手抄起一本——

鬼灭之刃?淘气包马小跳?

在她看来,都是漫画,没啥区别。

初二了竟然还在看小人书。

500

很快,所有和学习“无关”的东西,统统被丢到了垃圾箱。

但赵菊英还嫌不够。

她跟着家长一起,目送着孩子下楼,确定她全扔了,才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500

想想看有人突然冲进你家,把你最喜欢的收藏全部扔掉,整个人都要高血压了。

这位赵菊英宣称的是“天才教育”:

她的儿子“2岁识两千多个汉字,3岁背完150本纯英文世界名著,8岁跳级读四年级,自学西班牙语、法语……”

500

但实际上是——

“灭绝教育”。

绝情灭欲,不受手办、漫画、偶像等一切流行文化等诱惑。

倡导“人人都是天才”。

如果你不是,那一定是逼得还不够狠。

相比于杨永信,赵菊英是软性的,没有电击、囚禁。

但胁迫她“教学”的第一大要素——

赵菊英以“名师”的牌匾,机构人员在一旁陪同录像,父母全程坐镇。

最后,还在被逼无奈亲手砸毁了自己的玩具。

500

赵菊英背后,是庞大的市场。

她所做的生意,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就如同“双减”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作业量减少了,家长就要开始给孩子找辅导班和家教。

因为减负并不能实际地减小竞争压力。

这是转移了补课地点,从校内转移到校外,还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在过去,拼命内卷上强度的年代,抓学习和抓作风是双管齐下的。

一边老师填鸭教学,另一边是班主任、校领导开始抓早恋、没收手机、剃刘海、缴课外书……

而在双减的同时,“躺平”的学校,在家长眼里管得太松了。

他们需要像请家教一样,购买额外的服务,去承担过去的学校那样的“军事化管理”职能。

于是,赵菊英应运而生。

“制造病人”,Sir并不夸张。

Sir难以想象这些孩子会经受怎样的心理创伤,与父母的关系会出现怎样的裂痕,甚至,还有更远的、也是更不被人在乎的——

孩子不仅在失去快乐。

可能也会失去快乐的能力

他们只被高速要学习、考试、上大学,却从不知道也没感受过为了什么而奋斗,因为那些能让他们快乐起来的东西,全都被毁灭了,被当作毫无意义的东西。

也许未来他们真的考上了名校。

但一切的成功,好像都换不回快乐。

勤奋且痛苦,优秀但抑郁——好像是东亚孩子一辈子要面对的课题。

500

500

02

赵菊英红了。

有关部门说会展开调查。

但其实,并不需要太多调查——

从视频里看,她的受众大多来自教育资源没那么丰富的二三线城市,而向她求助的家长,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专制。

毕竟,他们还愿意给孩子看闲书、买玩具的空间和自由。

也就足以说明——

他们不是不想尊重孩子,而是生存的焦虑,让他们在减负的今天,彻底失去了方向。

比起专制和粗暴,Sir觉得赵菊英的信徒,更大的核心标签是盲从。

很多人说赵菊英是“女版杨永信”。

但其实,就算是把孩子送去豫章学院的家长,真就那么冷漠?

Sir觉得,他们心里最多的是“爱”和自我感动。

就像《阳光普照》的父亲。

他有一个学习优秀的儿子,他认为这都是他的功劳。

他会不时给儿子灌输他的成功学道理:

500

会给他一本本写有激励话语的笔记本:

500

但儿子,一本也不想用。

那一摞笔记本,都是空的。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懂事的孩子整理好床铺,悄悄地从阳台跳下去……

500

直到儿子死后。

父亲也想不通,听话的儿子为什么会跳楼,他明明给儿子铺好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

500

与其说赵菊英是一个女版杨永信。

不如说,世界是个巨大的杨永信。

从社会、学校、家长,都热衷于“改造”,都声称是“为你好”。

内卷,早就被前置了。

以前Sir读大学的时候,还有一个说法叫,再怎么累,熬过高考就轻松了。

现在呢?

高考完了,你得盯着张雪峰的直播,因为志愿填错,专业选错,城市选错,整个人生都可能是错;

上大学了,你得早早计划自己要走哪条路,要考公,就要大一开始准备;要考研,就要选好学校和赛道;要就业,那就拼命攒学分、尽快上完课,早点出去实习……

中国人的一生,是被时间异化的一生,是只有延迟没有满足的一生,是想都不敢想gap year,甚至gap day的一生。

赵菊英走红后。

年轻网友火速占领评论区——

他们晒出自己的模型和证书,证明就算沉迷手办、漫画、二次元这些“不务正业”的爱好,也不影响学习和工作,更不妨碍他们成为优秀的人。

“211本硕连读请战”。

500

“高中数学一直第一求教育”。

特别声明:浙江IP。

500

从小喜欢玩刀画画,一不小心成了非遗传承人。

500

从小到大玩模型,一不小心成了火箭工程师。

500

还有玩出了一个小目标的工业设计师。

500

网友的逆反,不仅仅是面对一个赵菊英。

而是源自我们最熟悉的——

以牺牲之名,行控制之实的中式教育。

审判你的爱好。

500

打击你的自信。

500

贬低你的未来。

500

的确。

越没本事的家长,越会乱投医。

他们没有人脉资源,甚至没有格局和视野,去规划靠谱的路子,所以只能求助于这样的“名师”。

越教不了真东西的老师,才会用打压、贬低的方式。

会学的人也会玩,这句话不假。

但Sir还是要说——

网友们也陷入了一种“只有学好了才能玩”的前提条件。

他们在反驳时,拿出的证据也是——你看我也玩,但我就很优秀,我也能成功。

这仍然是以成功为第一正当性的逻辑,好像只有先证明自己成功了,才能反驳赵菊英。

这背后又隐藏着两种残酷。

第一。

玩得好又学得好,很可能是享有了更好教育资源的人。

比如家里面能请得起好家教又能花钱培养兴趣爱好,或者北京上海的学生比起“山河四省”的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不耽误玩。

第二。

能够轻松兼顾学和玩,本身就已经够有天赋了。

那么我们想问的是,那些没有卓越的教育资源,天资也一般的广大学生,他们的人生是否就只剩下“赵菊英”了?

这就是笼罩在我们头上最大的一张网——

除了优秀,主流价值观好像从不给我们第二种活法。

03

说到底。

赵菊英,可能只是一场满足家长需求的角色扮演。

但信奉赵菊英的家长,本质在相信什么呢?

在赵菊英的视频,有一个例子被网友反复敲打——

在说到《鬼灭之刃》的时候,她把人家打成“没文化的垃圾”,然后开始推荐起自己认为有益的书——

《海的女儿》《基督山伯爵》《繁星·春水》。

到这,好像都没问题。

直到,她说出了《哈利·波特》。

90后纷纷笑了。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哈利·波特》可不是什么推荐书目,完全就是会被老师、家长没收的“闲书”。

当家长把孩子交给赵菊英,他们信任的不仅是赵菊英,更是希望赵菊英把学校教育的那一套,全部照搬到家里来。

看课外书是不好的。

只要你看的是学校推荐的,老师要求的,那又是好的。

好和坏的标准,就是是否有用,而这个有用,又必须得到学校和官方的认可。

至于孩子自己喜欢的?

这些大人根本懒于理解。

因为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孩子跟其他人不一样。

但这些家长也无法解释——

自己为什么那么害怕孩子有个性。

或许,是从我们的整个环境,那些最保守、顽固、狭隘的力量,越来越喜欢审判“不一样”开始。

二次元爱好者。

穿着cosplay服装坐地铁,会被工作人员拒绝。

甚至会有人朝你大吼:

你穿日本鬼子的衣服,你是不是中国人?

500

参加音乐节。

举的是国旗,唱的是国歌,但依然有人说——

你们摇头晃脑的,肯定是被光明会洗脑了。

500

500

好吧。

如果出格的事情都不做,只是安安静静买票,欣赏一场演出呢?

哦?

看的是杨丽萍?

那就又跑出来一群人煞有其事地讨论:

尺度大,色情演出,建议封杀。

500

500

500

或许有人反驳。

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声音,没什么值得在意。

但问题就在于——

这些声音是那么不正常。

却总是能横行霸道,占据舆论场的上风。

就像赵菊英的教育。

明明大部分网友都能看出来问题,但就是有家长去付费,坚信这样是为了孩子好。

信赵菊英的家长,信的不是赵菊英,不是霸凌教育。

而是枪打出头鸟的氛围。

主流语境里。

亚文化,小众人群,存在争议的新事物……还有地位吗?

容错率越来越低的社会里。

个性,创造力,说出和大多数不同的意见……

还是被提倡、被保护、被珍视的品质吗?

比起家长迷信赵菊英。

Sir更觉得悲哀的,是孩子们的反应。

他们几乎不反抗,甚至不敢介绍自己的爱好。

看着他们那乖巧的沉默。

Sir想起了电影《看上去很美》。

混不吝的王朔,是上一代人叛逆的代表。

而他的出头,也代表了大众文化最开放的时候,我们曾经有过的自由度和容错率。

500

电影里。

方枪枪留着跟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的小辫子。

老师用小红花来利诱他,但他还是不愿意剪。

直到有一天。

老师二话不说,使计剪掉。

500

500

方枪枪开始用调皮捣蛋,用煽动其他孩子不配合,来对抗幼儿园的暴力统治。

结果呢。

方枪枪的“起义”没有成功,反而被其他小朋友疏远、杯葛。

三十年前的王朔,把幼儿园比喻成整个中国社会,将剪辫子比喻成个性被修剪,将小红花比喻成符合主流价值的荣耀。

然而今天的创作者,如果要再写一遍《看上去很美》,会是怎样?

看着赵菊英视频里的孩子。

看着舆论场上,愈发无力和沉默的我们自己。

或许。

我们不会再相信幼儿园里,可以有方枪枪,方枪枪能留小辫子。

因为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就先自我审查,剪掉孩子身上的所有“危险因素”。

放眼看现在这个社会——

当一个方枪枪被管制,荧幕前的我们,还会质疑唐老师吗?

还是说。

我们会选择理解唐老师,成为唐老师?

5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