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雪:透视“印度模式”

编者按

号称全球最大规模选举的印度大选于今年4月19日正式拉开帷幕,至6月1日结束,结果将于6月4日公布。今年印度大选的竞逐主要在印度人民党(印人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和以印度国民大会党为首的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INDIA)之间展开。大选期间,有关“印度崛起”的议题持续,“龙象之争”成为业界和学界热议的话题。

当前,印度经济开放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更强调出口导向型经济。过往谈及印度模式时,大家觉得印度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而如今看来,经济赶超模式似乎只有一种。连“华盛顿共识”也开始出现转向——如今作为向全世界推广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却正颠覆着“华盛顿共识”的理念。“东亚模式”好像又一次胜出,成为新的趋势——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与重商主义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在全球经济中的迅速崛起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印度模式”是什么样的?印度经济增长的特点是什么?这种增长模式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将在本文带来解答。

中国经验是“印度模式”的参照吗?

在过去,印度经济常常被认为是内向型的,而自2011年以后,印度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中国。2011年,中国和印度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51%和56%;而到了2022年,中国下降至38%,印度为49%。从流入外资来看,2022年外资净流入中国占GDP的1%,印度上升至1.5%(数据来源为世界银行的databank数据库)。并且,印度还在进一步扩大FDI,如果加上它的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会更高。2023年4月,印度公布了因疫情而推迟了三年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印度新版对外贸易政策中,最大的特点是在县级建立出口加工区。实际上,这一特点是模仿中国的:印度过去是在邦一级建立出口加工区,而现在是要在县一级建立。其目的是要实现更强的去中央化,更突出本地优势。印度是联邦制,联邦具有很大的权力。莫迪上台后曾将一些难以在中央推动的改革下放到了邦一级;而现在又将这些改革下放到地方,通过出口政策,鼓励地方竞争,增加地方自主权。可以发现,这些政策都在向中国靠拢。历年的印度经济调查报告中提及“中国”的频率越来越高,这说明中国是印度的参照物,中国经验是印度不断靠拢的方向。

此外,印度越来越需要世界,与对中国的态度比较之下,今天的世界好像更欢迎印度。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印度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吸引外资、越来越强调出口导向型,是否意味着将与中国争夺投资、争夺市场的升级?

多年前,余永定教授谈到中国模式时认为曾经的双顺差带来了失衡。一方面,中国通过贸易出口结余大量的外汇储备,但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外汇储备无法用于国内建设。因此,为了稳定外汇,只能购买美国国债。另一方面,中国吸引大量外资,因为外资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带动外资流入中国。若按以前的发展经济学说,应该通过“双缺口模型”才能达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但是,中国将其完全推翻,实现双顺差——资本顺差、贸易顺差。这种情况下,中国自身也存在问题。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时,中国在美国的投资是没有任何保障、高风险的。所以,自2008年之后,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引进来”的时候,中国也更加强调高科技引入。

那么,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中国与印度有投资竞争的领域是否集中于高科技?这个领域是否能形成有效竞争?高科技的投资是否适应印度的市场、人才结构和工业体系?在这一方面,中国有理由保持足够的信心。

500

3月15日,支持者等待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抵达印度海得拉巴举行的印度人民党竞选集会地点(图源:美联社)

印度是否在争夺市场?印度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份额是4.4%,中国出口则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5.4% ,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中印的主要差距在商品领域:2022年,中国出口占世界商品贸易出口份额的14.2%,而印度只有1.8%(数据来源为世界银行的databank数据库)。印度崛起——特别是莫迪上台之后,更为强调出口带动性增长,这有可能带来“贸易创造”。这一创造主要是印度国内市场的创造。印度的经济增长,必然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也可能带来贸易转移。随着印度出口产业的发展,一些中国的产业或市场就有可能会被抢夺。

不过,在重商主义盛行、WTO推进市场进一步开放受阻的情况下,印度的“贸易创造”对中国所带来的好处会非常有限,可能是竞争多于机遇。莫迪上台后,推出鼓励本土制造的政策,包括阶段性制造计划,以期能够有更多的印度制造业直接在本土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还能继续享有多少印度市场增长带来的好处?因为这似乎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是印度经济越增长、对中国越开放,中国企业就越有机会。

但竞争未必是坏事。中国的企业已经面临了诸多常态化的竞争压力——利润的不断压缩,但是企业还是要继续进行生产——一部分是源于路径依赖,例如企业需要政策的不断扶持。虽然中国早已提倡产业结构要升级、经济结构要清晰化,但事实上,只要政府补贴还存在,企业就更乐于保留惰性、维持现状。因此,竞争反倒是一件好事情。就算没有印度,也会涌现其它国家与中国进行竞争。因此,我们需要放平心态。时间对于每个国家是公平的,我们需要时间,印度也需要时间。

500

2023年,印度古鲁格拉姆附近的供应管理公司配送仓库(图源:路透社)

中印贸易的“变”与“不变”

疫情结束之后,中印贸易短期之内实现了增长,但是这一增速是否可持续?虽然经济增长和进口边际是上升的,但是近期中印贸易发展却明显放缓。之所以疫情前增长速度快,是因为疫情波及的速度和程度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平衡的。中国是后疫情时期中最早恢复生产的国家。相对于2020年,2021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前所未有地增长了45.9%,其中最主要出口商品为医疗药品。而到了2022年,相对2021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量出现了明显回落,下降了20.2%,2023年更是进一步下降。实际上,这才是一种常态的趋势。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经常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摆动。如果是商品贸易,中国可能是印度的第一贸易伙伴,但如果加上服务贸易,美国可谓是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同时也是印度的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印度最大的贸易逆差来自中国。可见,美国和中国在印度心中的份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印度的对华贸易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贸易结构的变化并非在一两年之间显现,而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辨别。如果我们比较疫情前十年与疫情后的2023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印度的贸易结构并没有出现变化。就类别而言,中国对印出口的产品主要为工业制成品,从2013年制成品出口占比45%,到2022年高科技出口占比49%(数据来源为联合国贸发数据库)。而印度对华出口的产品主要还是铁矿石、棉花这些中间品。如果我们再往下分,印度对华出口结构确实有变化。以电子产品来划分,整机设备出口在2015年以后就放缓了,上升最快的是电子产品零部件,而且增幅很大,如今成了最大类别。这说明印度的PMP(phased manufacturing program,阶段性制造计划)以及OKI(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s, 与生产相关的刺激计划)在起作用,发挥了鼓励本土生产、本土制造的作用。从贸易数据来看,印度的对外贸易结构是有变化的,说明印度在学习曲线上的位置是总体上升的。

事实上,中印两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处境都不太容易。中国面临“前后夹击”——前要超越美,后有竞争者想要超越。同样,印度不仅短时间内难以取代中国的位置,同时还要面对来自越南、菲律宾、非洲小国等的竞争。但是,对于印度有一个突出的优势是拥有一个庞大的、可利用的市场。

500

印度在2015年发起了“印度制造”运动,以激励国际公司在该国境内制造和组装产品(图源:路透社)

中印之间的“经济账”与“政治账”

“经济账”与“政治账”,哪个账本更能影响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大多学者现在都在算“政治账”,但是热战和冷战是两回事情。也许热战不会发生,但是冷战时不时就会发生。经历中印领土冲突之后,印度的警惕性正在提高,并不想过度依赖中国。但是,这一转变并不能马上实现。在疫情期间,中印的贸易额反而迅速扩大,这说明在短期之内印度还是需要中国。印度如果要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目前还是难以脱离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此外,技术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无法短时间实现跨越。如果技术发展能快速跨越的话,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早就能实现对日美的超越。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投入非常大,但是由于没有自我造血能力,企业依然是亏损的状态。这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到现在还难以“腾飞”的原因。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学习曲线”。可以预见的是,印度短期之内需要依赖中国,包括最典型的仿制药——60%的原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但是从长期来看,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它更强调自立。一个具有全球野心的国家,如何甘于依靠另一个国家,更何况是一个与其有政治分歧的国家。因此,面对未来,中国和印度都要未雨绸缪。

*本文内容由IIA学术编辑组根据刘小雪副研究员在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联合举办“中印对话:经贸与多边合作展望”学术交流活动上的发言整理和扩充而成。

本文作者

刘小雪: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