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姑逛菜市场

回到上海,小姑盛邀在她那里住几天,就先在她那里住几天了。正好带了一些她们要的营养品,直接交给她,也免得来回搬运了。

在家我做饭,也是我买菜,已经习惯了一星期买一次。小姑还是习惯每天早上去菜场。还好不远。有意思的是,那么多年,搬了那么多次家,最后还是回到老家附近,吉祥路菜场就是小时候熟悉的地方。

记得小时候,寒假住奶奶家,就是一清早和姑姑们到吉祥路菜场去买菜。春节要到了,凭票还要早早去排队,晚了就没有好菜留下了。那时排队是有技巧的。一个人没有分身法,几条队里这里摆一块砖,那里摆一个篮子,然后几条队里跳来跳去。

倒是没人在主人不在的时候把砖和篮子直接扔出去。大家都有默契。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即使这样,也常有鱼票买不到品相好的带鱼、鲳鱼,肉票只有肥膘肉剩下,倒是豆腐票一般能保证买到品相不错的豆制品,但这也只是春节市场如此。

现在的菜市场是什么样子?早上小姑要出门,我倒时差睡不着,跟着一起去了。

现在当然物质供应极大丰富,各种票证早都消失了,菜市场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而且品相都好。

与超市最大的不同:这里都是新鲜蔬菜、鱼肉,而且品相都好,好像超市里都挑过的一样,和记忆中菜市场上“正气”的菜肉和歪瓜裂枣各占半壁江山完全不一样。

各种蔬菜都洗干净了,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就忍不住往筐里扒拉。

肉也是,摆放、吊挂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猪肉还有品牌,蔬菜也表明品牌和产地,这是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在加拿大超市里,只有水果有品牌,有时表明产地,冻鱼在包装上也标注产地,菜肉从来不标。

最震惊的是鱼虾、水产。上海是沿海城市,上海人爱吃鱼虾,但从小记忆里,上海的鱼虾就很珍贵,一年都吃不上几回。带鱼越来越小,鲳鱼后来就只有春节才能凭票买到,黄鱼逐渐绝迹,乌贼更加稀罕。后来多见的是橡皮鱼什么的,还有过鲨鱼。

现在的菜市场上,带鱼一条条排开放好,银光闪闪,宽宽大大,当年那些两指宽的小带鱼绝迹了。鲳鱼也是,齐齐整整的碗口大。绝无紧俏的意思,随到随买,挑都没什么好挑的,因为品相都上乘。

虾都是活的,大小品种随意。

螃蟹都绑好了,整齐码放。没仔细看是河蟹还是海蟹,我也不大会看。

突然觉得高启强马上就要从后面走出来。

小姑常来这里,在这里能碰到老邻居,大家寒暄几句。她们看看我,咦,没听说你有个弟弟啊!我和小姑没差几岁,长得像,从小就这样。我女儿和小姑的孙女(我的堂侄女)小时候的照片简直像双胞胎一样。

店家老板也都认识。小姑说,如果哪天忘了带钱,老板会毫不犹豫地赊账,反正每天都来,明天记得把钱补上就晚了。一切都那么自然,不需要多话。

那边菜摊女老板闲来无事,对着视频在扭腰早锻炼。蔬菜西施大概30来岁,其实有几分姿色,扭得也很像一回事,可惜没带手机,菜市场里拍视频也可能被人抓”骚扰“?

我们去得还算早,也就六点来钟。我现在交少,加上倒时差,那对我一点不早。但菜市场里并不熙熙攘攘,可能多数人既不每天买菜,也以超市为主?

买完菜回家,拖着小拖车满载而回,路过早点铺子,萝卜丝饼、糍饭糕、油条买上,回家还有酒酿水煮蛋,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