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性质和边界

一,企业的性质和边界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合约”。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由资本所“发起”。

企业诞生的第一份合约,也就是它的“出世纸”,就是一份资本约定。

从组织的角度出发,企业就是一系列“劳动合约”,也就是企业内部和劳动力的合约。企业之所以能够划分“内部”和“外部”,就在于企业和劳动力之间,是否有合约关系。可以认为,劳动力和企业确立了“雇用关系”,劳动力就属于企业内部组织的一员。企业把某些工序和服务“承包”出去,属于“外包”或对外采购,则属于“外部”范畴。

为什么现代经济里,会有依赖行政命令运行的“企业制度”存在?

科斯认为,任何制度的运行都需要成本,价格机制也是制度之一种。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市场价格机制的运作,并非是无成本的,“价格发现”需要成本。当“价格发现成本”高于“组织成本”,企业选择把劳动力“内部化”,购买劳动力去组织生产,就出现企业。

500

杨小凯从分工的角度,重新解读和定义科斯定理,认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所有权结构对市场效率无影响;而有交易成本时,市场会选择一种所有权结构,以使分工的净好处最大化。这就是杨小凯所定义的科斯定理。

500

张五常则认为:所有的组织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并拿计时工和计件工的例子说明:一个工厂(一个组织)的工人,可以由计件或计时工资的办法支付其工资。如果测定和监督的成本(交易成本的一种类型)为零,那么不管哪种做法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但是在这些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如果测定产量的成本相对较低,那就很可能实行计件工资。而如果测定时间和监督生产的成本比测定产量的成本低,就很可能选择计时工资。

杨小凯用无懈可击的数学手段论证了他对科斯定理的理解,并揶揄张五常的数学能力差。

当然,杨小凯的数学能力之强可以说在当代华人经济学家中,无人能出其右,但我觉得张五常的直觉也是对的。差异是两者对经济组织的解释角度并不一样。

现在我们继续看看:作为企业的“外部”,可以和企业进行交易的“市场”,分别由什么构成。

二,用于生产的要素市场

为了不产生歧义,首先明确这是“用于生产”的要素市场。

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授权(劳动结晶,生产力),本质上是各种要素,把使用权以“出租”形式进入市场。

首先是资金。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钱”。

钱是可以出租的。

500

比如,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储蓄和信贷,相当于把储户的钱租进来后,再“转租”出去。租金就是“利息”。

其次是劳动力。

在消费品市场上,生产企业是“生产者”,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中,生产企业作为劳动力的购买者,成为了劳动力市场的“消费者”。在不同的市场,企业的角色发生了转换。

而当我们说“购买劳动力”时,说的不是购买作为劳动力的这个“人”的人体,而是“租赁”这个“人”在一段时间里为企业进行劳动的“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租金就是“工资”。

土地作为很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所有者把土地出租给生产企业,所形成的租赁收入,就是“地租”。

还有各种生产要素,比如技术和生产窍门,作为一种劳动结晶,也是生产力的一种,技术要素的授权,就是一种生产企业对技术所有者的“租赁”,租金就是授权费等。

三,产品的市场

产品的市场,包括工业零件、半成品(毛坯件)、成品、专业服务(员工餐饮、安保、财务)的“企业外部”市场。

企业之所以成立,其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出产品和服务,而后出售获利。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消费者获得的消费品成品,越来越复杂,“产业链”也越来越长,这就形成了一种经济现象:一个企业生产出来出售的“成品”,对于另一个企业来说,只是一种“部件”、“耗件”或半成品。

500

丰田英二在第一次到福特汽车公司实习考察时,为福特公司内部的全产业链规模之大,而被震惊得目瞪口呆。当时,福特公司从煤炭、炼钢、发动机制造、零部件铸造……等,全部进行全工序车间化,组织内部化,生产流水线化。福特汽车公司规模之大,令其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

但是随着成本的不断增大,福特汽车公司将不同的工序、零部件生产和非核心业务外包,而更专注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链管理。

企业原来内部业务的“外包”,这是企业划分“内部和外部”的分界。

原来的“内部业务”所进行的组织根据,是企业的劳动力合约,属于“内部”合约。而当把这部分业务以他人的“劳动产品”合约,即由“外部合约”替代,就形成了“外包”,这就构成了生产的外部化。

分工的社会化,开始了。

四,企业产权的市场

企业本身也可以“分割”和买卖。

这里说的,是企业的产权。

500

与上面所述的“外部化”和“外包”相反,企业的并购,是企业对“外部化”的一种逆向或反向运动。

我们继续从对交易成本的分析出发,简述这一个问题:在适当的交易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场上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此时,市场为企业所替代。但是,当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费用将增加。而考虑并购“规模”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等于企业边际交易费用的减少额。在资产专用性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对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使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可以转入企业内部。

在决策与职能分离下,多部门组织管理不相关经济活动,其管理成本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门的组织者看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在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后,资本市场得以内在化,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投向高盈利部门,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1901年摩根收购当时最大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并逐渐收购了其他的钢铁公司,随后他将收购的所有钢铁公司合并在一起,并将其命名为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这种兼并整合的企业经营手法非常成功,为美国钢铁(US Steel)赢得前所未有的“规模优势”,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500

五,企业的剥削问题

首先定义:什么是“剥削”。

剥削是一个汉语词语,又作“抽剥”,原指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优势,“不公平”地分配。

无疑,剥削,是同“不公平”直接相关的哲学范畴。

如果把“剥削”定义为以“低于公平”的标准分配收入,那么再定义:什么叫“公平”?

公平,就是一种均衡:两边一样大,两边一样重,两边都不占“便宜”,两边都没有“剩余”。

生产企业在两个市场上,有两种不同的“剩余”。

首先,在劳动力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生产企业,拥有高于均衡价格的“消费者剩余”。

其次,在消费品成品市场上,作为“生产者”的生产企业,拥有低于均衡价格的“生产者剩余”。

在劳动力市场上,如果作为劳动力供应者的工人没有“生产者剩余”,工人就会退出劳动力市场。这就是“招工难”的现实之源。

如果作为劳动力消费者的企业没有“消费者剩余”,企业就退出劳动力市场。这就是“就业难”的现实之源。

理论上,只要存在劳动力市场,只要有“交易”存在,企业作为“购买劳动力的消费者”,就会有对于劳动力的“超出均衡价格”的“消费者剩余”,就会有剥削。

但是,必须指出:“均衡价格”不是静止的“一个点”,而是动态的“一段范围”。

“价格发现”本身就需要成本,而且通常是巨大的博弈成本。所以“均衡价格”只能是一个统计范畴。

(the END)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