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成功上岸“体制内”的助理,后来为什么辞职了?

​木马君说:

我的前助理小C,她20多岁,名校毕业,能力和个性都很好。她兼职做过我的助理,我们一起工作了几年。后来她主业繁忙,便离开了木马家的小团队。

虽然她不再和我一起工作,但是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偶尔也聊上几句。也许因为我比她年长十几岁,当她遇到一些事,感到困惑和迷茫,也总愿意和我聊一聊。

我看着她大学毕业,一番努力后进入了体制,拿到了编制,后来又看到她的纠结和挣扎,最终她辞职离开了那个看着让人羡慕的工作。

最近一次晚上聊天,我忍不住问道,在体制里工作到底是种什么感觉?为什么那么多人拼了命地考公,而你却转身退出?

她长叹一声,三言两语很难说清。

于是便有了今天这篇文章。虽然在体制内工作是个离我十万八千里的话题,但是偶尔了解一下别人的世界,看到不同的生活,正是我觉得有趣的内容。

500

以下文章内容由小C分享,木马君整理润色

毕业那年,恰逢疫情。

填完50个极尽复杂的报名系统,又在30场‍大神汇聚的群面吵架中头晕脑胀地存活下来,却发现后面还有4到5轮的面试等着自己,我的焦虑和暴躁蹭蹭地往上涨。

500

在舆论的焦虑和求职的折磨中,曾经心比天高,发誓要在互联网、大外企做出一番事业的我,潜移默化地对“进体制”这个曾经嗤之以鼻的选择,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毕业之后才知道,我的很多同学、朋友都有着类似的经历。最后,我们班70%以上的同学进了广义的体制,大家互相开玩笑说:“出走半生,归来仍是上岸。”)

500

我在考编上的运气不错,顺利地考取了家乡的编制,成为了一个三线城市的公务员。

不过,虽然“上岸”了,我在心底却一直把这当做一个过渡性的工作。

对我们这几届的人来说,考编更像是一种解决就业的应激反应。我大概需要比兵荒马乱的就业季更长的时间,慢慢儿地摸清楚自己的方向。

蛮罕见的,我成为了一个“进编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会辞职”的体制新人。

因为知道自己不会久待,那几年的我仿佛开启了“上帝视角”,观察着小地方的体制内的人和事,有一种置身事外、又身在其中的微妙割裂感。

500

可能是这几年考编的年轻人太多了,对体制内生活的讨论,在这几年的互联网从没停歇。一些大家一直在讨论的话题,观察着观察着,我便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500

体制内有“好单位”和“差单位”之分吗?

虽然只准备待几年,但在考编前,我依旧在网上疯狂搜索:“体制内什么岗位更吃香”,“体制内要避雷的单位”,等等。

租个房子也得挑挑户型呢,我希望能去个舒服点儿的单位。

网上的体制攻略真是应有尽有啊。各种“专业人士”从忙碌程度、实权大小、晋升速度等等维度给你做出了分析和排序:

500

小*书上,有无数条分析体制内哪些是“最吃香的”“最舒服的”“最忙的和最闲”的部门

500

也有更加“定制化”的版本,帮你按照性别,性格,家境……等来测评你和体制内的匹配度

这种帖子,真是越刷越上头,我的收藏夹里到现在还攒着一堆。

然而,在正式报考前,我咨询了一些已经在体制内工作的学长学姐,也找各种机会接触了家乡体制内工作的亲戚长辈,

聊来聊去,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不好说。”

当时的我,内心简直想暴走:

“这有啥不好说的????

体制内的人讲话这么神神秘秘的嘛??”

直到我真正工作了一年半载,有报考公务员的学妹来咨询我,我开场也是这一句:“这还真不好说。。。”

500

为啥不好说呢?因为,相对于岗位,单位顶头的大BOSS,你的直属领导,以及和你坐一个办公室的同事,

他们的工作风格、相处模式是啥,才真正决定了你之后是”好耶,进了神仙单位“,还是“我真的,上班如上坟”。

500

有句话叫”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是工作以后我发现,即使是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单位,每个人也是完全不同种类的“鸟类”(非贬义,哈哈)。

有的人是雄鹰,有着高瞻远瞩的目标,有的人是头雁,有着清晰的路径规划。这两类人最适合做领导,我也很幸运地曾经有过这样的领导,

在他们领衔的时间段里,我们单位分工清晰、有序,工作完成得出彩,年底的绩效也高。

那时候,大家的关系都很不错,团建活动有声有色,我一度坚信自己进了一个“好单位”。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这些优质领导就纷纷提拔了。。

接手单位的,有爱招摇、爱形式主义的孔雀,甚至还有一出事就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

500

这时候,我的工作就开始一言难尽了。。

“加班”好像能给这些领导们带来额外的情绪价值,正常上班时间完成的工作,含金量远比不上加班加点完成的工作高。

于是会议、工作专挑着快下班的时候涌过来,好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感觉“上班的时候是下班,下班的时候是上班”……

即使没有工作,“待命”也成为了常态化的规定。

晚上九点,整层楼灯火通明,走进一看,两个领导围绕着一件快被讨论烂的事情翻来覆去地琢磨,

剩下的几十号人,在工位上干坐着,玩手机也不让走,主打一个“温暖陪伴”。

500

更不要提酒桌上死灰复燃的劝酒恶习,满天飞的流言蜚语,在饭局上的高谈阔论,也让我这个二十多岁刚离开校园没多久的女生感到无所适从。

在新Boss的领导下,也发生过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无语事件”(出于一些顾虑,就不透露细节了),

领导明明知道,祸端的起因就是自己,和别的单位聊起来,却还是一副“刚下飞机,手机才恢复信号”的清纯懵懂。

500

时间久了之后,人心渐散。

年轻人辞职的辞职,摆烂的摆烂,有能力、有抱负的业务骨干,要么就想办法换个单位继续前进,要么也加入了躺平的队伍,宁愿短期躺平,不想跟着搅和。

也就一年多时间,我们单位就从人见人夸的“储备干部队伍”,变成了大领导见到直摇头的“问题班级”。

另外一个悲惨的事实——

虽然常听人说体制内的职位上升和本身实力没什么关系,但是实际上大部分顶头大BOSS眼睛也是雪亮的,

于是,雄鹰和头雁类型的领导往往因为优秀,两三年就去到更高的岗位了,而孔雀和鸵鸟,却更容易长期滞留在一个岗位,和大家相爱相杀。。。

500

500

另外,随着工作里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单位,我渐渐发现,甭管是政府办还是图书馆,发改委还是老干部局,组织部还是政协,具体到每个科室,乃至每个人头上,忙碌程度千差万别

我经常去到一个办公室送东西,发现和我对接的那位忙得焦头烂额、分身乏术,角落里却还有一位怡然自得,仿佛在另一个时空维度。

500

我曾经以为这两种人是前辈和后辈,甚至上下级的关系,后来发现并非如此。

这几年,体制内的工作总量并不少,但和企业的区别在于,在KPI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太容易准确细分到每个人头上,也很难有什么量化的考核结果,

再加上领导没办法直接对你的工资产生影响,所以就算是一模一样的活儿,也有人干得风风火火做出了花样,有人慢慢拖拉最后糊弄两下完事儿,

500

有人说这是体制内的“二八定律”,再忙的单位也有闲人,再闲的单位也有忙人。好像是这个道理。

500

至于升职的顺畅程度,在围观了两次单位的中层竞聘之后,我发现这远不是单位“香不香”、强势不强势能决定的。

客观层面,今年单位本身有没有升职的名额?你的工作年限、经历甚至学历、党龄本身有没有达到升职的硬性标准?

主观层面,单位的一把手愿不愿意去组织部争取今年的升职名额?在你来单位之前有没有拖了几年还没有解决身份职位问题的前辈?

更隐秘的,单位里有没有所谓的“后台王者”,你所在的科室的分管领导,是不是和大BOSS在不同的“阵营”?……等等。

这样单列出来看,可能有人要说:“你看呢,体制内就是这么复杂,水深呢!”(刚开始我也是这么嗤之以鼻,天天想吐槽。)

500

但仔细了解下来,倒也没有那么黑暗,

只是说,体制内在决定一件事情时,相对于“岗位”“业绩”这些客观硬性的因素,具体的“人”所占的比重,好像要比企业大不少。

总的来说,职业规划方面的掌控感,一定程度上可能真的不如企业,不仅是领导流动得比较频繁,就是我们这种小喽啰,也经常突然一个招呼不打,就被借调去别的单位。

所以说,体制内的工作是好是坏,还真说不准,

大家总是说体制内的生活稳定,但是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领导同事,我们每隔一年半载,就要承受被动开盲盒的“惊”和“喜”。

500

2024年了,进体制还是个好选择吗?

前几年基金投资很火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

说如果有一天连菜市场的卖菜大妈都开始买你这只基金了,那就是把基金卖掉的最后时机。

这几年考公的热度持续上涨,所以另一种声音也逐渐响了起来:“当所有人都挤破头想进体制,那么这种时候进体制,就不一定是个好选择了。”

500

说实话,单看工作量和薪资待遇,这几年体制内的加班和降薪情况真的蛮普遍。

直到离职,我的公积金依旧还是2020年试用期的水平,我们隔壁城市的公务员更惨,薪资近乎腰斩。

全世界都处在经济的下行周期,体制内的各个条线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更严格的考核指标,不开玩笑,“狼性”这个词儿我在体制内也听到了好多次!

因为层层叠叠下压指标,有时候五天工作日,有四天都要汇报“本周进展”500

一件事情,一批数据,得按照四五个统计口径上报,我们专门负责报数据的同事,自嘲一个个都是“大表哥”“大表姐”。

500

另外,说真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PPT”。

如今的政府部门,也和企业一样,疯狂使用PPT汇报。紧急做PPT,熬夜改PPT,加班播PPT,无限循环,这一点似乎和企业里的社畜也没有很多区别。

我们一个业务部门,硬是培养出了好几个“广告公司对口人才”……

500

这么一看,除了暂时没有被裁的风险,体制内工作好像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性价比。

500

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体制内,关于“进体制是不是好选择”,相较于几年前没有工作经历的自己,我却反而更加无法给出绝对的答案。

我逐渐感觉到,之前总说进体制是高性价比的,可能更多是因为大家把“体制内”的意义过度延伸了。

“公务员”“事业编”说穿了都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是工作就会有无聊和重复,会有不合理的流程,会有恼人的领导,也会有行业景气和不景气的大年和小年。

500

如果认为进体制等同于“一劳永逸”,那的确,现在真的不是进体制的好时候了。

然而,如果只把进体制当成一份工作,那么我倒觉得,这份工作做下来,没网上说的那么好,但大概率也不算糟糕。

在体制内的几年,我结交了很多体制内的朋友,他们在工作之外的生活里和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没有那么大的不同,有人走向婚姻,相夫教子,有人保持单身,作画写诗。

女孩在体制内的婚姻情况会被谈论很多,但女孩在体制内婚育休假压力也会小很多,很少有领导会在产假和育儿假上为难你。

当然,也会在写枯燥八股文的时候生无可恋,在一百场会议的停滞时空里百无聊赖地练字画乌龟,

但也会在听到一个政策背后,自己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决策逻辑而忽然茅塞顿开,会因为参与推行的惠民政策,真的方便了大家每一天的生活,而感到小小的自豪。

(是的,吐槽归吐槽,体制内的确有一批年轻的干部,仍然有着建设城市、惠及大众的理想抱负。)

说到底,“上岸”是个巨大的、抽象的概念,每个人上岸之后,岸上有什么,千差万别。

就算你和别人上的是同一片岸,岸上的风景能不能让你快乐,也是冷暖自知。

500

500

辞职之后,我回到了之前上学的一线城市,找到了一份更加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工作,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有了更多的成就感。

像得了一次长达三年的慢性鼻炎,本身也没有那么难受,但一旦进到更广大的空间里,我的呼吸忽然变得通畅,身体随之轻盈。

不过,当加班到凌晨也来不及完成第二天要交的内容,当周末两天都在加班,周一还得早起预留挤地铁的时间,我也偶尔会怀念当时慢慢做好一件事,十分钟通勤的气定神闲。

进体制是好的选择吗?离开体制是正确的吗?

我回想起人生中每一个重要抉择的当口——从高考填志愿,到考研选学校,再到实习、就业,每一次,我都询问无数行业内外的人,翻遍了社交媒体,我甚至还做过好几次付费的咨询。

而每一次,那个属于我自己的真正的答案,都是在我自己踏进去再走出来之后,才有了一星半点的知晓。

500

点击阅读原文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