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战略专家?

国家利益是一种长期战略。

 

500

 

当前,世界局势日趋动荡,地缘政治瞬息万变,尤其值得注意。

 

回顾近几年,舆论场纷纷扰扰,部分网红大v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

 

整体给人感觉情绪不太友好、易燃易爆炸,稍微有点焦虑、焦躁。

 

例如:在对待中美、中印、中欧等大国事态与关系时,包括部分专家学者在内的媒体、自媒体常常曲解“斗争”精神,动辄冷嘲热讽、热衷喊打喊杀。

 

这当然对我们国家塑造国际声誉与形象不太有利,值得各界关注。

 

关键是情绪释放了,体面丢了,也没得到多大的实际利益。

 

这就有点丢了夫人又折兵。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中国缺乏独立思考、有全球大局观的社会智囊和战略专家。

 

2016年5月17日,国家领导人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个突出表现就是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最高领导的这种忧虑应当是明察秋毫、非常具有针对性的。

 

分进合击、协同作战才能久久为功。

 

作为独立社会观察者,我一直主张,互联网时代,信息无孔不入,各种自媒体多如繁星。客观上已取代了原来纸媒体的初级喇叭功能。

 

这时,主流媒体、专家学者对外的主要职责和功能就应顺势化为智库,逐步转向情报搜集和出谋划策。

 

而不应再是简单的“宣传”。

 

但,当前,我们的媒体、专家学者依然习惯上传下达,功能局限于解释性工作。

 

有时,甚至对此做的还不到位。

 

例如:早在2021年12月6日,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

 

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邪教式”追星、“饭圈”乱象、等娱乐圈突出问题,要从完善法律入手进行规制,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决不能放任不管。

 

 

但诡异的是,迄今为止,主流媒体、专家学者似乎很少讨论“邪教式”追星行为及其危害。

 

以致如今娱乐圈乱象越来越厉害、“邪教式”追星逐渐蔓延至财经、体育、教育、军事、医药、国际关系等更多领域。

 

一些时政历史、军事财经、法律读书类的网红大v肆无忌惮,为蝇头小利信口开河、为所欲为,成为网络公害。

500

 

广大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国家是由人组成的集体。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所谓国家利益无非离不开两项中心工作和任务:一是改善人的心理预期,一是提振人的发展信心。

 

换句话说,国家利益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与人才。

 

2021年9月29日,国家领导人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

 

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中国要逐鹿全球、领导参与全球治理,就必须充分发挥各领域杰出人才优势,群策群力、分进合击。

 

正如美国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受到尊重,并非咄咄逼人的政客表面。

 

而是因为美国是由乔布斯、比尔盖茨、马斯克、奥本海默、基辛格、米尔斯海默、爱因斯坦、海明威、梅内.尔斯特里普、卡梅隆、斯皮尔伯格、马特达蒙等无数世界顶尖人才聚合而成。

 

他们代表了美国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以及高山仰止的亲和力。

 

也正是因为美国储备、集中了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才给了更多第三方国家与人民对美国更多的预期和信心。

 

这也是当前为什么部分国家虽然明知“经济靠中国”,但依然信奉“安全靠美国”的根本原因。

 

而安全正是人性之本、地缘政治之根。

 

因此,难免让部分国家在中美间摇摆,甚至关键时刻出现动摇、损害中国利益。

 

这亦是需要我们客观面对、认真研究解决的。

 

就中美、中欧关系而言,因为政治制度的原因,国际社会早已对各种奇谈怪论习以为常。

 

一方面,美西方人士本身对自己国家的批评比任何人都更狠、更厉害。

 

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怕痒。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主流媒体声音单调,缺少建设性;

 

而民间网红大v又杂乱无章,爆冲有余,缺乏亲和力。

 

让我们在国际舆论场越来越被动。

 

我们的某些批评,对打击美西方国家没有多大意义。但对方挑起的任何一个话题却总能让我们疲于奔命。

 

于是乎,欧美有些媒体和政客老奸巨猾,充分利用这种区别,在各种话题、议题上故意设陷阱,刺激、引诱中国舆论比烂、比狠,以冲淡预期、搅乱信心,值得特别注意。

 

比如最近由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引发的“产能过剩”话题,不过是她在3月27日访问美国佐治亚州一家光伏电池工厂时所搬出来的。

 

5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机勃勃的整体营商环境来之不易。中国自己也凭借这点得到了翻天覆地式的发展。

 

未来,在可预见的一定时期内依然需要。

 

对此,我们媒体、专家学者也应当有清醒认知,常怀敬畏之心。

 

唯物主义主张实事求是。

 

正如前述所言: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又集中了全球顶尖人才,客观存在一定的晕轮效应和马太效应优势。

 

因此,总体而言,当前,我们在保持足够信心的同时,还是要注意坚守必要耐心。

 

舆论场,还是应以尽量减少国际社会误解为主,尽可能减少一切可能导致“妖魔化”中国的不必要争议。

 

毕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21世纪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个点。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综合平衡当前任务与子孙后代福祉。

 

 

综上,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保持足够耐心;积极培养、吸引、储备顶尖人才。

 

这就是当前中国战略专家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也是未来中国真正长远的国家利益。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