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汉文化面临的新考验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是文明,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即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困难是:不同文明之间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

而作为文明基础的文化,当前汉文化所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中美关系会对汉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经两百年的弱势,当中国面对美国,和、中国累,斗、中国累。

其实,美国更累,不仅累、而且凶险。

 

▲中美关系的底层逻辑

西方冷战胜利的标志,是当时日裔美国人福山喊出的“历史的终结”。

“历史的终结”,作为上帝万能论的标志,现在已成为笑话,连福山自己都在悄悄地篡改,试图让其远离舆论;但是,作为西方文化浅薄无知的标志,恐怕会长期镌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问题是,当福山高喊“历史的终结”时,历史并未终结,因为中国仍然存在。

2001年1月,美国小布什总统甫一上任,立即制定肢解中国的计划,并声称集结60%的美国军力来执行。但某神秘原因导致的911事件,迫使该计划推迟了10年,2011年奥巴马总统重启计划,但此时中国已大到不会倒,奥巴马无奈改肢解为遏制。

七年的遏制雷大雨小、难见湿地,2018年特朗普总统终于忍不住掀桌子了。

冷战时,苏联的民主阵营与美国的自由阵营阵线分明、势均力敌,犹如简单明了的象棋拼杀。但当今的中美之争,却是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的围棋博弈,太过复杂,以至美国抓狂不已、不知所措。

2022年,拜登首份“印太战略”文件显示了两个要点:中国是美国唯一的全方位威胁、美国已无力单独对付中国。

什么意思?

其一,冷战时是两极世界、冷战后是单极世界、如今再现两极世界。

其二,美国必须与盟友抱团,否则想都别想。

问题就出在抱团。美国拉北约东扩(至西太地区),但仅英日韩响应,法国等西欧强国明确,北约仅限北大西洋;拉G20抗中,大部分国家冷眼相向;拉G7抗中,德法意陆权国顾左右而言他;拉四边机制抗中,印度光吃不干;拉奥库斯三国抗中,英澳两国又阳奉阴违。美国那个苦啊,人心散了(实力没了)、队伍不好带啊。

中国相反,才松口金砖可扩容,二十多个国家削尖脑袋往里钻,那可是未来的货币联盟;上合组织想扩容,群雄蜂拥而至,以期入伙这个安全组织。

美国那边着急上火抓壮丁、中国这边云淡风轻垂直钩,这唱的哪一出。

 

经济•货vs币

2022年借由乌克兰危机由头,美国对俄罗斯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货币战争,结果地球人都知道,美国的“币”斗不过俄罗斯的“货”。

货与币孰强,不是国家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是经济哲学的问题。汉文化中,经济的基础是产业,而西文化中,经济的基础是商业。因此,汉文化重货、西文化重币,结果是,中国实体经济发达、美国虚拟经济发达。

 

☯网络经济使商业从媒婆变成了小三

经济的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中,生产与消费要的是货,不论货物还是服务,称为实体经济,不需要币;交换环节才需要币、而不需要货。

简单说,经济的三环节有如哑铃,生产和消费是两个铁球,而交换则是两个铁球之间的连接杆。

本来,经济是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循环的,是经济本体,但需要交换作为桥梁。如果说,生产和消费要成家,过去需要媒婆牵线搭桥,但网络出现后,网络经济就成为经济活动的一场重大革命,供需双方在网上直接见面,不需要商业这个媒婆了,广告的说法是: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中国发明的“羊毛出在狗身上、由猪买单”这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的、需要高度社会性支撑的网络经济模式,恐怕是会要了西方经济学和经济模式的小命。

​过去,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商业是交换的方式,控制货币即控制贸易、进而间接控制生产和消费,而商业则是贸易手段,直接控制着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问题是,基于狩猎经济意识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点是存量竞争,因为上帝所创造的货物(比如猎物)是有限的,即便是可以大量生产的工业产品,消费也是有限的,因而经济实体(生产和消费)并不能创造无限的财富。也就是说,要无限赚钱的法门只可能在交换环节,即通过商业运作,在交换环节、摆脱实体的束缚、创造无限的货币、并让货币直接创造财富,这就是虚拟经济模式。

但现在,网络经济使得生产和消费在网上就直接闭循环了,交换回归了本来面目,不再提供过去被迫提供的额外利润,商业从媒婆变成了小三。

突然想起洪都拉斯那个最独特的地标,在最大的河流乔卢特卡河上建一座桥,以连接两岸,不料刚落成,一场台风过后,河改道了,只留下美丽而无用的大桥矗立在岸边。

 

☯虚拟至死的美国经济

过去,英国作为海上霸主、殖民地遍布世界的日不落国,通过控制全球贸易积累了天量的财富,产生了商业控制实体而牟利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但二战后英国实体经济逐渐衰落,于是祭出了管子的“金融衍生品”大法,创造出虚拟经济这个经济怪胎。(相关内容后续“经济篇”展开探讨)

货币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首先得是商品,否则就失去了与其他商品交换的基础,因此货币需要抵押物。过去,实物货币以自身价值抵押,如金币的抵押物是自身的黄金,宋朝发行纸币,其抵押物是政权的信用,纸币因而成为信用货币,但信用的基础还是国库里的官银。

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其抵押物是国库里的黄金,35美元直接兑换1盎司黄金,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后,美国有限的黄金已无力支撑美元,于是基辛格憋出个大招,将美元锚定石油,用美国航母支撑中东、再用中东石油支撑美元,暂时避免了美元崩溃。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因各种成本高企而难以生存,制造业被迫外迁,成就了日韩台等经济区,但也导致了美国经济无法解决的滞涨,因为实体经济空心了、税源衰竭了。于是,里根总统被迫开放金融管制,接过英国虚拟经济的大旗,虚拟至死。

过去,美国的虚拟经济之所以能够运转、并产生了天量的财富,是因为其美元霸权支撑,将中国的实体产业作为其抵押物。也就是说,美元的抵押物是中东石油、美国虚拟经济的抵押物是中国的实体经济。2022年,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比值约为4:1、而汇率却是7:1,什么意思?简单通俗不专业地说就是,中国创造了7份财富,自己得4份、美国拿走了3份,而美国拿走的这3份,正是美国虚拟经济所“创造”的财富。

顺便一说,平价GDP显示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汇率GDP显示的是分配财富的能力。

过去,中国经济只能在美国的码头上发展,交保护费是必要的,给人打长工、哪能不舍财,总比自建码头要合算。但现在时过境迁了,这个码头到底谁说了算。当人民币国际化时,当金砖组织形成一个资源、能源、生产、消费的独立经济圈时,美元就不再必须了。而去美元化的结果就是,美国的虚拟经济失去实体经济支撑,便无肉可割、无财可分,美元就只能回归货币本质,成为一种没有信用的信用货币,无力作为虚拟经济的爪牙了。只是不知到时华尔街电脑里的那堆金融衍生品拿来何用,美国恐怕真的会虚拟至死了。

 

☯要货还是要币

美国在交换环节挣钱的秘诀是,贸易和货币两手抓、两手都硬,以此控制经济实体,即生产、消费两头。

其一,贸易。通过控制全球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期货贸易,以及粮食、矿产等大宗货物的期货贸易,不仅控制了价格、而且更控制了生产和消费两头,也就是通过控制桥梁来控制城市。

其二,货币。通过美元霸权来控制全球经济运转。

也就是说,美国是通过交换来控制实体,用交换的媒介货币来控制货物,即“以币制货”,因而当然是币比货牛,这也正是西方经济学的精髓。

因此,当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立马祭出“以币制货”大法,将俄罗斯踢出SWIFT,禁止使用美元等西方货币,按瞌睡乔的说法是“让卢布变成废纸”。不料,让瞌睡乔万想不到的是,蹦出个女高手,那位胸花比言论更能反映其意图的俄罗斯央行掌门人,一招击破“以币制货”大法,即只能用卢布购买石油。于是,卢布不仅没有成为废纸,反而暴涨、益发坚挺;于是货与币谁牛的问题有了答案;于是世人皆见西方经济学是沙上楼阁。当然,真正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是可与SWIFT比肩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奔流的人民币。

管子经济学重实体、重货物、是唯物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重交换、重货币、是唯心主义经济学。基于康德、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西方经济哲学,坚信“心想必能事成”、坚信币是货的灵魂、坚信金融必能主导经济。

但问题是,金钱万能的前提是,餐馆老板愿意收钱,当美国航母不能迫使餐馆老板交出烧饼时,怀揣再多的美元也只能饿肚子。

当网络经济使商业从媒婆变成了小三、商业经济就破防了,当实体经济能够抱团发展、虚拟经济就破防了。

中国文明是产业文明、西方文明是商业文明,我们到底要货、还是要币?

 

政治•陆vs海

陆权还是海权?是中美地缘冲突的核心问题。

 

☯岛国的福音“海权论”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美国地处美洲中部,都临海,中西美东远隔浩瀚的太平洋、犹天南海北,本来八竿子都打不着,但一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军事名著,却注定了中美绕不开的劫数。

出生在西点军校的教授楼里、海军学校毕业并曾任炮舰舰长、两度出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的马汉,其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但要点就一个: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即,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用老百姓的话简单地说,岛国要想出人头地,唯有“以海制陆”这自古华山一条路。这就是美国拼上小命,也要为海权时代续命的原因,否则美国将难以为继,被边缘化只是菜单上的开胃小菜。

☯美国只能“以海制陆”

美国坐拥美洲、控制拉美,集两洲之力,怎会担忧陆权问题?问题出在麦金德的“陆权论”。

陆权论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更是火上浇油,“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

因此,美国急需做好两件事,死死地守住海权、坚决阻滞陆路交通的发展。

顺便一说,南北美洲成为外围,并非面积不够、而是形状不佳。欧亚大陆横向展开、气候差异只在一天之内,而南北美洲纵向排列、气候差异就呈一年之别,因而欧亚大陆的物种资源东西畅通、扩张迅速,而南北美洲的物种资源则南北有别、进化堪忧。美洲大陆连牛马都没有、更遑论金属,让印第安人如何发展交通、军队,更遑论农业。先天不足而又后天失调,使得美洲大陆很难被指望可与欧亚大陆并驾齐驱,即便美国这个“意外”也只能自认海权国家,将贪婪的目光,盯向欧亚大陆。

美国最核心的打手是英日以三国,美英日一大两小,三个海权国家抱团取暖,日本在东、英国在西,一对蟹钳夹住欧亚大陆两端,而以色列则钉死欧亚大陆软腹,理想很丰满。

再顺便再说,日本明治维新后,就被英国盯上,英国全力帮助日本实现工业化,就是要日本有能力死死咬住俄国的远东尾巴,使俄国无法全力西顾,到一战前干脆英日同盟了。这就是日本能够快速实现基本工业化的秘密,工业化成功并非明治维新的成果、更非全盘西化的伟绩,至于“脱亚入欧”,不过是全盘西化的理论忽悠,以避免舆论抵触,这可是公知套路的死穴。

但问题是,海权的支柱、同时也是软肋,陆路不通的问题时过境迁了。讽刺的是,打破海权的铁拳(铁路),正是前海权霸主英国发明的。

 

☯中国兴则海权落

本来,后冷战时期美国是踌躇满志、自觉尽可高枕无忧,却不料冒出个东方神秘大国,顿时措手不及。

中国的快速复兴,是年轻的美国万万没有想到的,一方面中国坐拥万里海疆,颇具成为海权霸主的禀赋,美国的万世海权梦恐怕只是昙花一现;另一方面,要想阻止基建狂魔打通陆路,则更是痴心妄想。

本应2009年生效的《泛亚铁路网政府间协定》涵盖亚太地区28个国家,铁路总长度达11.4万公里,并规划有对接的欧洲铁路网,无奈被美国搅黄了。但是,升级版的“一带一路”,美国再怎么玩命,只怕也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了。

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西方辉煌五百年的海权史,即将成为人类历史的一个匆匆过客,中美地缘之争正在于此。

 

文化•人vs神

上帝是否万能?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核心问题。对西方人而言,过去坚信是、现在认知是、将来必须是。

 

☯过去,中国是上帝的杰作。

网上有种说法,传说西方认为中国是上帝创造的杰作,比如“常去教堂的美国人——也就是大多数美国人——从小就知道,在上帝所有的葡萄园里,中国也许是最可爱的地方。”(美国作家戴维·哈伯斯塔姆《出类拔萃之辈》)

该说法认为:“在基督教传统观念里,上帝在创世纪之后,不知又在什么时候,创造了中华帝国,还在里面设置了威权皇帝和聪慧灵巧的中国人、威权制度等等,总之各种唯中国特有的成分。然后,上帝设置了一项程序,让每个世纪都有一些先进发明出现在那个帝国,由中国人发明出来”。上帝为什么这样干,因为“上帝设置了异教而先进富庶的中华帝国,却让虔诚信徒成为贫穷落后的野蛮人,是有特殊用意的。中国是神给信徒在地上设定的使命,也是对信徒的严格考验,其目的是要求信徒必须征服中国,让中国人都皈依。只有在虔信者完成了那一神意之后,上帝才在人间获得了近乎彻底的凯旋,而中国与中国人则将是虔信者的奖品。”

本人不知真伪、也未能查证,但觉得无风不起浪,因为这种说法解决了基督徒最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这个人类文明之源究竟是怎么来的,二是中国这个异教国家为什么如此早熟、并能如此快速地发展。

因为中国是万能上帝的杰作。这大概就是阿Q的“老子祖上也阔过”,学术的说法是“精神胜利法”。

实际上,英国史学家汤恩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中国”,背后隐藏了一个前提:人类的文明来自中国。

 

☯现在,模式之争得有结果。

现代化是文明的刻度、更是文化的标签,中西现代化之争就是“北京共识vs华盛顿共识”,就某种意义而言,“北京共识”代表人的世界、“华盛顿共识”代表神的世界。

在哲学层面,中西方的未来观是截然相反的,西方的未来观是“历史终结论”,中国的未来观是“永远在路上”。

“华盛顿共识”产生于1990年,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即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新自由主义理论。最初针对拉美国家,之后演化为指引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圭臬,简单说就是: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

“北京共识”起自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提出“北京共识”,并认为,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可供其它发展中国家参考,可算是一些落后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

既然历史终结了,西方现代化的理念也就终结了,华盛顿共识当然就是现代化的标准,美国当然就是现代化的样板。这就是洋人与狗要拼命灌输给我们的思想。

但是,让洋人与狗始料未及的是,北京共识出现后,国际舆论出现了“北京共识”可以取代“华盛顿共识”的声音,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北京共识”逐渐成为南方国家的共识,“华盛顿共识”则渐渐被遗忘了。

 

☯将来,一旦趴下再难翻身

很简单,对欧美而言,中国必须失败、上帝必须万能,否则全世界的基督徒都将信仰崩溃,基督教文化何去何从?

 

▲中国特色文化如何表述

外婆要对进幼儿园的外孙女讲清楚,她妈是怎么来的、她又是怎么来的,确实难度极高。靠人体解剖图、生理科普书显然不管用,也许告诉她是充话费送的、垃圾堆里捡的,更容易让她理解。

汉文化曾经历过长达1500年的宗教文化时期,不比西方的经历短,因此我们能够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但西方人却无法理解没有神的世界、更遑论没有神的文化。习主席号召大家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问题是怎样才能讲好。

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言冰”(《庄子·外篇·秋水》),本人狗尾续貂,“幼女不可以言育”,确实说不清。

互联网上最不缺的就是梗,比如,外国网友说“上帝创造了天堂和地球,其它都是中国造”、“上帝创造了人类,中国创造了世界”,也有说非洲小朋友认为“创造世界的上帝一定是住在中国”,因为他们所见之物均标注“made in china”。

当然,这些都是段子,可一笑了之。但是,神话可就不能一笑了之了,比如创世神话。上帝创造的世界和盘古创造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上帝先于宇宙而存在,只是不知上帝为何物,体现的是唯心的宇宙观;而在盘古开天说中,宇宙从来就是存在的(“天地混沌”),体现的是唯物的宇宙观。上帝在创造世界之时,周围是空荡荡的,没有丝毫阻碍,可以随心所欲;而盘古创造世界之时,周围都是混沌的,各种东西、各种矛盾那是一片混乱,需要调和阴阳、排忧解难、穿针引线、共存共荣,其难度绝非一般。

什么意思?上帝是在一张白纸上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而盘古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创造了一个现实世界。也就是说,西方文明的起点,是公主梦里的童话世界;而中国文明的起点,是老司机眼里的冷酷世界。

光是一个“人从何来”的问题,就截然不同,西方造人的是说不清性别的上帝(也许就是美国有97种性别的来由),而中国造人的是女娲,女娲娘娘本就是女人。

不同的文明起点,导致了中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角度、高度、深度、广度就大相径庭了,中国故事怎么讲得清。

 

汉文化特征太过独特

汉文化的特征太过独特,以至许多中国人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许多专家认为,文化有三大特征:

其一,生存结构。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及其自身需求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文化得以发生的第一根基。汉文化的根基就在于农耕,即农耕区的环境条件、以及对农产品的需求,与西方游牧、商盗经济的环境条件和需求是截然相反的。

其二,思维方式。由于生存条件和自然资源的限制,文明群体会根据资源获得的难易情况锻炼自己的思维,而大脑倾向于花最少的思考获得最大的资源。因此,人类的思维方向一旦确立,思维就会最省力的运行在这个方向上。因此,汉文化因农耕生产周期长而强调计划、注重长远、探索哲学和发展脉络,西文化因经济环境变化快而强调灵活、注重现实、探索科学和变化细节。

其三,遮蔽效应。人类的思维会在思维惯性下排斥其他选项,拓展效应只有在多个文明的碰撞与轿帆交流下才会发生。因此,周朝弃神打破了精神封闭、秦朝统一打破了政治封闭、唐朝开放打破了文化封闭、清朝广纳打破了疆域封闭,汉文化因历史上所受的四次大冲击而获提升,也使得汉文化开放性、包容性极高。但是,西文化因受制于一神宗教思想,很难接受外来文化,而将其视为异端邪说。

在当前汉文化所受的第五次冲击中,也许能让我们在自己可能被遮蔽的状态下,为汉文化思维方式找到一个创新的突破口。

当今西方文化覆盖全球的情况下,要展现出中国思路别致的不同声音,让外界特别是西方理解汉文化的独特性,难。

芬纳概括帕雷托的一个观点:“特定的政治行为不取决于一个命题的真假,而是取决于人们对这些行为的看法。”这个道理近乎适用于一切领域。

因为人们行为的依据不是事实、而是认知,中美之争的事实是,经济上货币之争、政治上陆海之争、文化上人神之争,但在认知上却被包装成经济上市场与计划、政治上民主与独裁、文化上自由与专制的对立。麻烦的是,因对汉文化的独特未能深入理解,有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包装,居然还信以为真。

相反,由于一神宗教信仰的顽固性,要让西方人将中国故事讲述的事实,变为他们的认知,难。

 

中国故事太过独特

 

☯现实vs宗教

西方文明的起点上帝创世,是公主梦里的童话世界;而中国文明的起点盘古开天,是老司机眼里的冷酷世界。向西方人讲中国故事,好听点是“鸡同鸭讲”、难听的是“对牛弹琴”,无奈。

中国故事难讲,首先就是,要对小公主讲好老司机的故事,着实有些难。

《豌豆公主》是安徒生最短、却最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女孩以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的形象出场,惹得王子颇有不悦,但王后却认定是个真公主,因为女孩能够感觉到超厚的床垫下有异物,一颗豌豆。

这是故事的戏眼,因为豌豆公主的敏感,不是娇生惯养、而是一种气质。

但问题也正在这里。

中国也有公主故事,而且极短,“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先秦.佚名《精卫填海》)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精卫故事的戏眼在于填海,为何填海、如何填海?一个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

其一,脆弱的生命。人的动物属性。女娃的死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

其二,高尚的道德。人的社会属性。精卫填海的目的,是要让悲剧不再重现。

其三,坚韧的意志。人的不屈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愚公移山,精卫鸟尽管知道大海难以填平,但它依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永不言弃,中国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意志;面对厄运的态度,面对厄运,我们知难而进、抱定信心、做到问心无愧。

同样是儿童读物,《豌豆公主》集于童话、渲染气质,《精卫填海》纳入小学课文、培育精神,中西儿童从小的启蒙,就不在一个层面,长大后当然就不在一个精神世界,要想沟通顺畅,难啊。

听得懂的讲不出、讲得出的听不懂,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难点之一。

 

☯农耕vs狩猎

想起早些年看到一个笑话,那时是笑话,现在不是了。

一个中国小孩随父母到了美国,与美国小孩混熟后放开交流,说起狗肉最香时,美国小孩们瞪大双眼、如见怪兽,“狗是人类朋友,怎么能吃?”

情商极高的中国小孩立马反应,“我们吃的是野狗”。于是美国小孩若有所思,虽难以理解,但也放弃敌意,矛盾得以隐藏。

当今中国,反对吃狗列有诸多理由,但真正硬核的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吃狗不文明,本人看来,这是一种文化跪拜。

吃狗不文明的理论依据,是西方文化的“狗是人类的朋友”一说,说穿了,其实是个经济问题。

任何文化的基础都是经济形态。汉文化的基础是农耕经济,因此汉文化是农耕文化。西文化的经济基础,则是狩猎经济,因此西文化是狩猎文化,其底色至今未变。

人都有个共性,不能自毁工具,因为那是吃饭的家伙事儿,毁了就没饭吃了。因此,我们能看到,印度不吃牛、甚至把牛视为神;同样,中日韩朝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等农耕地区,也不吃耕牛、只吃菜牛,但都有吃狗习俗。因为耕牛是吃饭的工具,同样可升级到“牛是人类的朋友”的高度,也同样可以认为,吃牛是不文明的标志。只不过,我们的文明使得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的文化习俗,不会愚蠢地这样认为。

因此,我们不吃耕牛、因为耕牛是农耕的工具,西方人不吃狗、因为狗是狩猎的工具,仅只是基于经济形态的文化差异,与是否文明毫不相干。(敬请参阅拙文《禁食狗肉是一种文化跪拜》)

鉴于如此文化差异,显然玉林狗肉节的文化现象,就不是讲中国故事的最佳题材。但是,要我们以讲“狗是人类朋友”为荣,显然我们既不愿意跪下、也不可能讲好、更不应该拾人牙慧。

既不能讲老黄牛精神(西方的食物)、也不能讲玉林狗肉节(西方的朋友),讲什么?多讲猪和羊。但问题是,西方人认为,祸害所有人的感冒病毒,就是中国人养的猪,传播给他们的;羊也无法讲,因为英语里没有“羊”的词汇,只有山羊、绵羊、小羊羔,以至“羊年”生肖至今都难以译为英文。这故事如何能讲好。

要讲好中国故事是两难的,对西方人讲我们吃狗不吃牛的原因,是非常得罪人的,他们会认为我们搞文化歧视,毕竟农耕比狩猎先进;但是,如果对他们讲,我们也不吃狗,问题会更严重,他们会认为我们是蓄意欺骗,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吃狗。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难点之二。

还是小孩的智慧上乘,我们吃狗(事实)、但吃野狗(敌人)。

 

☯社会vs个人

《流浪地球》中国人写、中国人拍、中国人演,满满的中国味。

但是,相对于《2012》,《流浪地球》是一部西方人难以理解的科幻电影,尽管都是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

其一,为什么要让地球流浪,而不是阻止太阳发飙。中西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中国大禹治水是“治”、西方诺亚方舟是“逃”。《2012》只要人、《流浪地球》还要家,因为中国人一万年来不挪窝,没有谁能让中国人搬家,中国人清楚一万年来的家就在脚下、五千年来的国就在身边,所以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敬请参阅拙文“02为什么中国能够数千年屹立不倒?”);西方人也很难理解中国人的时空观,时间上《2012》一夜解决、《流浪地球》则要2500年,空间上《2012》就在地球、《流浪地球》则有数光年之遥。

其二,为什么要讲一半人得死。《流浪地球》里,地球上所有人类要进行一次抽签,随机抽取一半的人能够进入到地下城,另一半人只能无奈放弃,而《2012》不讲死、只讲生,讲的可是上千人获救,高大上、伟光正。也就是说,汉文化关注的是整个社会、是所有人,“大禹治水”是要让所有人都能活下去,而西文化不在乎整体社会、只在乎“特殊”个人,“诺亚方舟”只要有“代表”就行,只要我是幸运儿、其他人与我何干,“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法国路易十五名言)。另一方面,是亲情的格局不同,《2012》里大人对孩子们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一直在一起!”多么温馨、多么完美,但在《流浪地球》里,很抱歉,只有两张通行证,所以我得上天、你妈得入地,你只能跟外公进地下城。

其三,为什么要搞饱和式救援、团结式点火。中国人为了保障成功,喜欢搞“人海战术”,这让崇尚个人英雄的西方人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效率”奇高,不需要很多人,找个美国队长足矣。

其四,为什么没有民主、自由、人权。《流浪地球Ⅱ》中,最为悲壮的部分是前往月球的单程旅行,谁作敢死队员?西方人是招募志愿者、能招多少算多少,中国人则是“五十岁以上的出列”,这可是严重违反人权的决定,没有民主、剥夺自由。

对人类命运的叙事,我们讲的是社会利益、西方能理解的是个人权力,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难点之三。

 

☯跪着讲vs站着讲

《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影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

用中国的功夫和熊猫、讲美国的故事和文化,用中国的油、炸中国的肉,灵魂附体。

那么,美国的故事和文化是什么?西部牛仔,美国人的武侠梦。

西部牛仔是“美国精神”的载体,被渲染上浪漫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以及神秘主义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中,牛仔自由洒脱,是惩恶扬善的英雄,是勇于面对凶狠歹徒进行决斗的硬汉,也是在西部草原中与美丽女郎邂逅的浪子。

美利坚历史始于东部,但最能体现“美国精神”的却是西部文化和牛仔精神,即盎撒人对“开发西部”的经验总结:“开拓进取、注重实效,个人至上、崇尚民主,百折不挠、敢于创新”。

“美国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开拓进取”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注重实效”就是“杀光野人(印第安人)、夺取土地”,“个人至上”就是“六合八荒、唯我独尊”,“崇尚民主”就是“酒后协商、决定屠村”,“百折不挠”就是“若有漏网、再屠一次”,“敢于创新”就是“用刀累人、不如手枪”。

西部牛仔精神似乎要永存,不仅有现代牛仔、更有未来牛仔。《华尔街》讲的是现代牛仔,无非是肉马变铁马(豪车)、手枪变键盘;《星球大战》讲的是未来牛仔,无非是肉马变铁马(飞船)、手枪变光剑。看来,好莱坞除了各色牛仔故事,实在也拍不出什么新玩意儿。

显然,西部故事和中国故事压根就不在一个频道。即便在,西部式的中国故事、还是中国式的西部故事,都是不伦不类、难以讲述的,当然,洋人与狗倒是希望中国故事演变成中国的西部故事。

那么,中国应如何讲故事?

要讲好中国故事,有许多专家支招。

其一,少讲凤凰、多讲名鸡。中国故事叙述的核心不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而应是卓越性,即能否被洋人接纳。也就是说,百鸟朝凤、凤凰涅槃的故事洋人搞不明白;而江西泰和的白凤乌鸡,不愧是中国名鸡,不仅白毛黑面、甚是美艳,而且鸡肉品质优、口感好、营养丰富,关键是洋人能听得明白。避虚击实,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倒也是与人为善。

其二,免谈天人合一、专讲约法三章。讲述卓越性,关键是能否形成一种共同价值、最好是普世价值。天人合一思想显然既非共同、更不普世,倒是高祖“杀人者死、伤人及盗罪之”的约法三章,更具有共同性、甚至普世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倒也不失应急之策。

其三,用西方破瓶、装中国好酒。关键是如何让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艺术品格,变成为一种共同的、可分享的价值。比如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把西方的形式美和中国的内容,非常完美地结合,经得起国人检验、洋人考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洋人的芭蕾、讲中国的故事,像是中国版的《功夫熊猫》。

总之一句话,要讲真故事、臣妾做不到。

即便娃娃靠哄,管用吗?本人表示谨慎悲观。

个人以为,中国故事,是什么就讲什么,不必刻意奉承洋人,他们听得懂是他们的造化,如果听不懂,没关系,早晚能听懂,人总得进步、文化总得进化,无非是需要点时间。

 

▲中国文化的未来取决于经济思想的理性

现在西方世界距离个人主义终点只剩一个步骤,那就是放弃人类身份,因为人类只有在社会主义中才能抱团生存。

其实我们也在一步步走向个人主义,厌老、厌幼、性别对立,将道德约束污名化为道德绑架,鼓吹“法无禁止皆可为”。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貌似人畜无害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其个人主义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正像蚁穴般一点点地侵蚀着我们,如仍不重视,汉文化终将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为什么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的现实和发展,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半碗豆浆的理论无法解释画卵雕薪的现实。就像西方人不喜欢《流浪地球》,为什么不请救世主解决太阳的问题,而非得让地球去流浪?

过去中国人的生存之道是靠天吃饭,我们粮食能不能丰产得靠上天所赐。因此我们形成的文化就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文化。我们探索自然规律,目的是要适应自然规律。而这生存之道却受到重大冲击,因为工业制品和农业制品截然不同,工业制品是人可以主动创造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相对于产量受限于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量近乎无限。种粮食的产量是受土地产能限制的,多劳不一定多得,但工业制品那就是多劳多得了,西方人的狩猎意识反而比我们更容易适应。因为狩猎就是一种多杀多得的经济行为,所以他们对过剩习以为常、不当回事,但对我们却是一个重大冲击。

我们怎么转变观念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是怎么协调?因为工业制品虽然是人为主动产生的,但是它的原料、能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并不像基督徒认为的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因此汉文化要想进化到工业文化,有一个重大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那就是有限资源和无限生产之间如何协调,这种协调的观念、思想肯定和农耕是截然不同的,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需要与时俱进。

本人虽然贫困,但饭还是能吃饱的。之所以觉得喝酒是浪费粮食,不是个人经济条件所导致的,而是文化、是观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是每个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因为勤俭节约是农耕民族的生存之道,我们怎么活下去、怎么繁衍?最重要的就是对粮食的节约,要用到极致。

西方基于商业文化的工业文明,对汉文化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冲击,而这些冲击之中,西方的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倒是不大,因为我们的文化足够先进、足够强大,所以要我们在文化上皈依基督,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西方的这种商业经济模式,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因为它动摇了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根基,就是生存方式变了,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反思我们的汉文化,到底哪一些是要坚持的,哪一些是过时了、需要与时俱进,是时候做总结改变了。

如果上天还能给本人一些时间,本人定会思考、学习、探索我们的汉文化,哪些内容必须坚持、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内容不宜提倡、而哪些内容需要抛弃?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