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国家

四月底以来,美国有数十家高校爆发了亲巴勒斯坦的反战和平抗议活动。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气的破口大骂指责美国“反犹主义”泛滥,并将抗议活动和纳粹德国屠杀前的景象相比。

多个美国议员和高官强烈抨击了抗议行动并要求采取严厉措施。

得克萨斯州州长格雷格·阿伯特(Greg Abbott)表示,逮捕行动正在进行,这些抗议者将会被关进监狱。得克萨斯州不允许任何反犹主义,在得州的任何大学参加反犹主义抗议活动的学生都应该被开除。

纽约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发表声明谴责哥伦比亚大学生的抗议活动,将其定性为“反犹主义”。

短短几天内有近十位议员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哥大学校长沙菲克(Minouche Shafik)已经非常配合警方的行动,但还是被到访的众议院议长约翰逊公开要求辞职。

美国政客和主流媒体集体在把节奏往“反犹主义”上带,把同情巴勒斯坦的游行跟反犹挂钩。甚至不少犹太人自己跑到抗议人群当中谎称受到威胁,然后要求警方处理。

去年10月份,有小部分哈佛等高校的大学生曾在一份《巴勒斯坦学生团体联名信》上签名,并公开声援巴勒斯坦人民。

随后多家美国大企业宣布不再录用签名单上的学生,有已经被律所录用的准毕业生遭辞退。美国国会亲自下场帮助打压这起“反犹风波”,把几大高校的校长叫到国会长时间“拷问”。最终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被迫辞职,哈佛大学校长也被搞臭并弄下台。

这就是这次哥伦比亚大学等一些学校的校长一开始就这么配合警方镇压学生抗议的原因,去年美国国会已经给他们打好样本了,不配合的话自己前途基本没了。

这就是犹太人在美国的统治力,他们可以轻松地在学术、政治、金融和传媒领域封杀任何被打上“反犹标签”的人。让这个人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很显然,美国政客和媒体对于这次亲巴勒斯坦学生抗议的反应是过度的,是非常不正常的。

为什么美国政府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帮以色列顶这个道德沦丧的锅,要替他们执行镇压命令呢?要知道,拜登政府现在是在大选年镇压的是自己的基本盘——左翼学生。

只能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那就是美国现在已经是锡安主义者的半殖民地。自加沙冲突爆发之后,以色列的暴行在社交媒体广为传播,亲巴勒斯坦/反以色列的思想以燎原之势在全世界扩散,这触犯殖民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美国政商体制符合以下基本特征:

1,犹太人拥有高于一切的政治正确,就拿本次被众议院议长约翰逊要求辞职的哥大校长沙菲克来说,这是一位女性、少数族裔。但在犹太人的政治正确面前,没有任何错的她依然被国会山大老爷轮番叫去“拷打”。什么LBGTQ/身份政治在犹太人是受害者的政治正确面前不值一提。

2,犹太人掌握着跟本族裔人口明显不成比例的政治、金融和传媒资源。

本届拜登政府的国务卿、财政部长、司法部长、国土安全部长、助理国务卿、国家情报总监、中情局长、白宫幕僚长等多名核心实权派均是犹太人。

500

而受到犹太财阀资助的美国政客比例根本无法统计,从露出尖尖的这一大片竹笋就可以知道竹林底下的根系有多发达。

作为对比,人口比例差不多的华裔在一届政府中最多就只能混一个边缘部长当,例如上届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交通部长赵小兰。这届拜登政府当中的劳工部长。并且赵小兰的交通部长也是家族斥巨资给犹太人、犹太人控制的政客输送利益换来的。

3,以色列的国家利益高于美国国家利益。

美国为以色列背负天下骂名,几十年如一日的在联合国等国际场所替以色列抗压,什么灯塔形象都可以不管。以色列撒泼,美国就跟着打滚。

美国人自己的流浪汉可以不管,但是每年给以色列的几十亿美元拨款援助必须到位。

4,美国左右两党政客均在争先表演谁更亲以,拜登政府甚至宁愿得罪死自己的基本盘也要坚定维护以色列的利益。美国国会将“从河流到海洋、巴勒斯坦将获得自由”这样的口号定性为反犹口号。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在美国,连声援巴勒斯坦人这样的露营集会都要遭到无情镇压。让人露个营说几句话天塌不下来吧。

对于锡安主义者来说,天可能真的会塌。

西方殖民从最初的掠夺资源/人力和倾销产品的初级形式,演变到了今天的“高级”的新殖民主义形式。

美国位于这一体系金字塔的顶端,通过一个跨国的金融、军事、政治/官僚体系、法律、学术和产业等体系牢牢掌控一众仆从国,并且去攻击或围堵那些脱离体系或者不在体系中的国家。

而在美国这个金字塔尖的内部,又发展出了高一级的殖民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殖中殖,可以归类为寄生式殖民。

锡安主义者是这一殖中殖体系的主要缔造者同时也位于其顶端。

自二战结束以来,犹太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打造了一个针对自己族群的完美人设。最聪明、最善于经商、最富有、二战最大受害者这些词汇曾经泛滥于十几年前的意林和读者文摘上面,不用看具体内容你都知道文章说的又是犹太人的小故事。

而现在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标签:残暴、种族灭绝者、粗糙烂制的谎言、唯我独尊不可理喻。

这明显是已经要塌房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