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草根人物(7)周丘

500原文:
第十六卷汉纪八
吴王专并将其兵,未度淮,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候、司马,独周丘不得用。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吴,酤酒无行,吴王濞薄之,弗任。周丘上谒,说王曰:“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间。臣非敢求有所将,原得王一汉节,必有以报王。”王乃予之。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至传舍,召令。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吴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出乃相告,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万人,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比至城阳,兵十馀万,破城阳中尉军。闻吴王败走,自度无与共成功,即引兵归下邳。未至,疽发背死。

西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军队一路向北进发,手下的门客一个个都封了官,就连最不起眼的小嘎嘣豆,也扛上了两杠仨花,唯独周丘空气般存在,半个星都没捞着。
周丘是下邳人,不知有啥违法乱纪的勾当,畏罪潜逃到吴国,做起了卖酒的生意,行事荒唐,为人也不咋滴,刘濞对他一百个看不上,一千个不搭理,升官发财的好事,自然轮不到他。
周丘恭恭敬敬地向刘濞呈送了一份报告:我是个没啥本事的人,不能跟着大王冲锋杀敌,也不敢要求当官带兵,我只恳请大王颁发一个朝廷外派使者所持的符节,我肯定会用十倍百倍的成果回报大王。
刘濞心想符节这玩意有的是,又不值几个钱,就算你拿去啥都干不成,我也没大损失,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就给了你吧。
周丘拿到符节,立刻上马飞奔,当天夜里到了下邳,以朝廷使者的名义杀了县令,然后把亲朋好友召集到一起说道:吴王的大部队说话就到,攻下这小小的下邳城,简直就像碾死蚂蚁一样容易。如果你们立即归顺吴王,生命、房子、财产,啥都不会有半点损失;如果能为吴王立下一星半点汗马功劳,封个侯当个将军啥的,我担保,肯定没跑。
这帮人听了大喜,大街小巷一通跑一通吆喝,全城老百姓一致同意归顺吴王,天还没亮,就有三万多人报名投入周丘的军队。
周丘带兵向北进攻,一路打到城阳,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把汉朝中尉(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率领的精锐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但是,形势比人强,吴王的主力部队惨遭失败,周丘独木难支,只好带着队伍撤回下邳,心情郁闷再加上身患疾病,最终死在了半道上。
周丘的经历,可以归结为三点:
一是不受当权者信任,但有自信,很理智,善于把握时机。
做生意,免不了要与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打交道,吃喝玩乐,称兄道弟,在那些所谓正人君子眼里,这就是自甘堕落,不可救药。
面对吴王的冷落和无视,周丘没有争辩,更没有抗议,而是提出了一个为自己量身打造,在吴王咱里却又微不足道的要求,让吴王觉得给了不肉疼,不给说不过去,因此顺利地达到了目的。
二是周丘尽管是个有案底的逃犯,平时的言谈举止也不怎么受某些正人君子的待见,可在他的家乡,却很受大家信任,说造反,大家立马群起响应,说拉队伍,很快就有数万人参加,不过一夜时间,就把下邳翻了个底朝天。这充分说明,周丘绝不会是一个品行不端、口碑不佳的人,他的所谓犯罪,对当地老百姓心来说,与官府的认定和判决,应该不是一回事,至少是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周丘孤身返回家乡,只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全城百姓造反,只凭这份胆量和自信,就足以说明一切。
三是周丘很有能力,但生不逢时,所谓大厦之将倾,非独木可支,时也,命也。
惜哉!
其实,有才能,却得不到吴王刘濞的信任,周丘并非个例,而这恰恰是吴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请看
原文:
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借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椎锋可耳,安知大虑!”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大将军田禄伯和少将桓将军,并没有周丘的那些污点,而且是吴王刘濞最亲信的将领,却言不听,计不从,得不到应有的信任。
就以这种除了他本人,顶多加上他儿子,似乎任何人都不能信任的狭隘胸襟和气度,还在妄图夺取天下做皇帝,真是做梦,白日做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