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成都等地燃气费疯涨,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近期重庆多个区县市民反映“更换智能新燃气表后,燃气费用猛增”事件随着相关处理办法出台后,似乎告一段落。
其实,不光重庆“燃气表跑得快”,全国各地都有网友反映燃气费暴涨情况出现。
随着重庆相关责任人被免职,多收的费用退还,燃气费疯涨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今年四月以来,随着重庆居民关于“换表后燃气费高涨”的投诉上了热搜后,四川成都、资阳、绵阳、宜宾、德阳、内江、泸州等多地也都有类似投诉。
知名编剧李亚铃更发文称,自己在海南待了两个月,没人的成都家里居然产生500多立方的用气量,她准备联合邻居找第三方机构对新装的燃气表进行检测。
知名编剧李亚玲质疑成都天然气收费大涨
类似情况远不止四川,江苏南通、江苏淮安、安徽阜阳、浙江湖州等居民都吐槽因为燃气表换新,家中燃气费暴增。
虽然上述城市燃气公司给出诸如“抄表周期变化、季节转换用气增加、燃气调价、新换智能表更灵敏”等解释,可依然难以打消市民疑虑。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官宣涨价的。
根据财联社报道,包括深圳、福州、镇江等地都已发布天然气涨价方案。
比如今年3月,深圳公布了最新阶梯式燃气费收费标准,涨幅在10%左右,最高达到30%。
按照这个涨幅来推算,如果一个深圳居民家庭每月用气在30立方米,那一个月将多出10块钱左右的燃气费。
福州也宣布,居民天然气价格将从2024年4月12日进行涨价,其中第一阶梯销售价格由现行3.16元/立方米调整为3.61元/立方米,最高阶段可达5.415元/立方米。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台天然气价格调整通知的市县已达125个。
当然各地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涨就涨,主要原因是落实发改委在2023年6月份所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23〕682号)。
指导意见称,各地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与燃气企业采购价格(含运输费用)实行联动。采购价格不区分气源价格形式,原则上按照同一区域内燃气企业采购的全部气源加权平均价格确定,包括管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LNG)、压缩天然气(CNG)等。
通俗点解释就是,未来燃气价格将和汽油价格一样进行浮动。
目前,我国汽油价格调整周期为10天,但天然气的调整周期是多少,尚没有明确规定。
我们知道,汽油价格波动是跟国际原油价格挂钩的,有涨有跌,哪怕每升只少了几毛钱,也是降。
这样看来,我们天然气价格也是参考汽油定价,根据国际天然气价格进行浮动。
今年一季度以来,国际天然气价格是持续回落的,比如欧洲天然气TTF2024年1-2月均价约27.8欧元/兆瓦时(2.1元/方),相较于2023年均价降幅为32.4%;东北亚JKM价格2024年1-2月均价约10.4美元/百万英热(2.5元/方),相较于23年均价降幅为27.9%。
可奇怪的是,我们天然气价格却并没有降价,反而感觉是涨价了不少……
那么涨价的钱哪里去了呢?
这次重庆燃气因“燃气表跑得快”,被媒体翻出了近年的财报。
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燃气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2.47亿元,同比增长17.26%;去年四季度,重庆燃气业绩更为惊人,总营收约30.8亿元,同比增长24%、环比上升40%;净利润约2.19亿元,同比增长824%、环比上升105%。
吊诡的是,根据其2023年公布的财报,其主要收入构成中,占比约五成的燃气销售量只微增0.69%,占比约五成的购销类燃气销售量也只微增3.94%。
简单地说,就是财报显示其燃气销量与营收、利润增幅不一致……
其中究竟藏了什么问题,据说重庆政府成立的调查组已进驻企业“倒查三年”,也许能给出答案。
事实上,从近期新闻可以看出,涨价的涨价的不只是燃气费,水电费都在涨。
比如上海自来水费自2024年1月1日起涨价,这是时隔十年最大一次价格调整。
根据其调整幅度显示:
第一档:从3.37涨到4.05,涨价20.2%;第二档:从4.75涨到5.8,涨价31.4%;第三档:从5.75涨到8.79,涨价52.9%。
一线城市中的广州,也在4月初公示了中心城区自来水价格改革,提出了2套听证方案供必选。
根据测算,方案一的第一阶梯居民用户(占比80%以上)、第二阶梯居民用户(占比10%左右)人均水费分别增至约3.2元/月、6.4元/月;方案二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居民人均水费分别增支约2.5元/月、5.4元/月;而第三阶梯居民用户(占比小于10%),两个方案对该类用户的水费影响较大,人均月水费增支约20元。
一句话总结,不管哪种方案都是水费上涨。
而且公布后的阶梯水量上限将分别从26m³、34m³,下调为21m³、27m³,价格也有所上涨。对于某些三档用水大户来说,价格几乎翻倍,从3.96涨到7.8。
相比水费,电费才是每个家庭民生开支的大头,如今也开始涨价了。
2023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公布了6月开始执行新一轮省级电网输配电价。
根据此通知,湖南、广东、安徽、江苏不少省份陆续公布了方案,最高涨幅高达30%。
拿实行阶梯电价的湖南省举例,2024年2月1日起,以春秋季、冬夏季进行区分,居民阶梯电价分为三档。其中第一档电量以内,按照0.588元/千瓦时计算;第一档电量区间,在基准电价的基础上,每千瓦时加价0.05元;第三档电量,在基准电价的基础上,每千瓦时加价0.30元。
还有广东电费价格,从去年11月起就有了变化,但广东强调只是“调整但并非涨价”。
广东是怎么调整的呢?
简单地说,广东在其他省份阶梯电价基础上,创新性地将时间段分成了两大块。
其中,每年的1月至4月以及11月至12月为一块,简称“非夏季标准”;每年5月至10月为另外一块,简称“夏季标准”。
夏季标准:260度以内为第一档、261度至600度为第二档、601度以上为第三档。
非夏季标准:200度以内为第一档、201度至400度为第二档、401度以上为第三档。
不过,广东省各城市间的电费单价有所不同。
比如,广州市第一档电费单价为0.58886875元/度,第二档为0.63886875元/度,第三档为0.88886875元/度;深圳第一档电费单价为0.66286875元/度,第二档为0.71286875元/度,第三档为0.96286875元/度。
而广东的肇庆、潮州、揭阳、汕尾、云浮、汕头六市的电费单价要比深圳高,第一至第三档电费单价分别为0.67886875元/度、0.72886875元/度和0.97886875元/度。
由于广东炎热天气较多,家家户户都要开空调,“夏季标准”的电费就要远高于“非夏季标准”,算下来每年也要多付不少电费。
更重要的是,虽然目前很多省份强调涨价只是针对工商业用户,但价格都是有传导性的,商户的电费成本增加了,你猜他们会怎么做?
而且,气氛都烘托到这份上了,各地居民用电价格上涨也是早晚的事。
这就引出一个疑问:水电气是民生的根本,也属于城市的公共服务开支,以前并没有这么多集中涨价的新闻,为何最近多起来了呢?
原因显而易见:土地财政的红利期已过,地方没钱了。
水电气是每个城市的重要民生项目,首先是保证其公共服务性,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因此政府定价是主要方式。
为保障民生,政府往往会将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压得很低,并通过财政拨款来补贴水务公司、电力公司、燃气公司等主体。
早些年,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搞得有声有色,又有转移支付,补贴水电气的钱还拿得出。
可如今情况不同了,202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5.8万亿元,跌破6万亿大关,相比2021年高点的8.7万亿元还少了2.9万亿元。
伴随房地产市场的萎缩,各地财政收入早已入不敷出。
地方政府没有了卖地收入,可水电气各类养护和建设成本却在不断上升,亏损也越来越严重,补贴根本不够用,甚至连日常运营支出也要依赖财政拨款。
于是,我们才看到有些地方公交系统停摆,各类公共服务项目要么暂停,要么缩水的新闻。
地方财政吃不消了,又不敢中断水电气服务,只能让其涨价,让社会来一起分担成本。
可仅靠涨价那么一点幅度,短期也难以弥补巨额亏空。
于是,各地就纷纷出现了稀奇古怪的“跑表”事件。
还是拿重庆燃气举例,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71.66亿元、2.74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4.72%、-27.5%。
可第四季度,在重庆人口没有急速增加,居民用气也没有显著上升情况下,突然就盈利了,而且利润还大幅增加。
这个时期,恰好是重庆居民家中天然气表突然大规模更换了……
燃气换表,让重庆燃气公司的业绩大增,虽然尚不能划上等号,还有待调查,可实在无法不让人联想到一起去。
重庆燃气背后,或许再次暴露出重庆财政如今的困境。
早些年,重庆对土地财政较为依赖,经济发展很大部分都是靠卖地收入。
2023年重庆政府债务总额为12258亿元,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148%,债务风险用当地政府的话来说,“总体可控”。
那怎么“控”呢?
只能从金融的角度说一句,地方的公共服务项目收费其实是较为稳定且优良的现金流,是可以作为质押,向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的。
换句话说,如果相关城市的水电气营收增加、利润率持续提升,地方在资本市场能发的债、能融的钱自然也更多,自然可偿还债务能力也就增强了。
这里有个前提,必须是城市人口稳步增长,且营收项目没啥“猫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两会提出,本年度的CPI要控制在3%的目标,被称为“温和通胀”。为了避免经济陷入通缩的惯性,需要各种办法刺激消费。
只是水电气这些民生开支的增加,虽然不至于让居民生活成本大幅增加,但客观上还是让人心有戚戚,只会将钱包捂得更紧。
谁都明白,连一直有补贴的水电气都要涨价,也就意味着许多没有财政补贴的民生项目以及物品价格都将上涨。
想要真正刺激消费,还是要先保证城市最基本的生活成本稳定。
毕竟,“肚里有粮”心中才能不慌,老百姓才敢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