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本质是一部西方中心主义为主角,中国视角为配角的科幻故事

【本文来自《西方对华专家如何看待《三体》? “着实令人不安” | 文化纵横》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CameLF
  • 刘慈欣的科幻是最纯粹的科学幻想,一切根源于最基本的宇宙物理规律,不存在什么价值观输出。

    最多是像做数学题,只有最接近正确答案的选择,才会导致较好的结果。

    1)同理心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并非舶来品,当然,今天很多人忘记了这一点。

    2)科学至上,是刘慈欣本身的特质。但用于分析人类社会宏观整体的时候,物理和数学,是最有力的工具。类似的还有“基地”世界中谢顿博士的“心理史学”,其偏重的人文类的软科学,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物理和数学。

    3)说大刘不支持保护环境,支持太空探索,纯属污蔑。大刘从没说过不保护环境。后半句原意是星辰大海或元宇宙二选一的话,星辰大海才是正确选择。

    4)“刘慈欣提出了一种现今很流行的观点:科学将拯救人类这一物种,即便副作用是摧毁地球和人性。”对此从未听说过。就事论事,前半句符合黑暗森林的答案,但是最终未能实现。

    5)“天下”的最新解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属同物种同地球文明框架。远比西方认为非白人是不同物种先进的多。

    6)刘慈欣创造了“宇宙社会学”加以解释:“首先,生存是文明的首要需要。第二,文明不断成长和膨胀,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在这个仿佛只有零和博弈的体系里,地球始终处于生存焦虑之中,它要么征服别人,要么被征服。私以为这是到目前为止相对正确的解释,不然无法解释宇宙观测的现状结果。

    7)科学研究的开放与封闭,这个中国人最有体会,和面壁人一样,都概率极低的死中求活。不像纯数学纯物理的三体人,人类和技术爆炸都需要英雄和天才。

三体本质是一部西方中心主义为主角,中国视角为配角的科幻故事,描写的其实是西方中心主义社会推演,就像刘慈欣自己所说的,这个故事不过就是一个推演式递进游戏,他所塑造的角色不过是为这个递进式推演做出一个拥有层次感的结论而已。

所以这部小说,个人认为本质是推演一种文明形态的发展脉络。

对于中国读者有的读到人类不感谢罗辑某种以往中国式历史英雄的宿命悲叹,有的读到不是白左就是纳粹环境的警觉。

个人认为这小说毫不例外用的是西方语言,如果把汉语名字改成英文名字,再把里面的中国区域改成另一西方或者非中国区域,这小说依然不会失去大部分的完整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小说其实中国视角描写是很少的,但毫无意外中国视角是点睛之笔。

但很显然,这部小说里很少有东方视角,但正因为此,生存焦虑涵盖整个故事背景。

现代新自由主义一大特征就是解构,但却缺乏建构能力,个人认为这小说里很多剧情都是因对后一种缺失所产生的生存焦虑而产生的。

如刘慈欣自己所说,其生长在西方中心主义叙事,文化包裹之下,这作品不过是对基地的拙劣模仿(自诩为学生),这种表述,不是个例,其实不论是科学的,政治的,科技的,文化的一些大佬都认可中国学习美国这一特质。

文明之间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从古至今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固执的几乎都消亡与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历史除了冲突,也是相互学习后的产物

这部小说,恰恰说明西方主义,解构导致文明内向化后所产生的怀疑主义环境里生存焦虑。这种生存焦虑本身就是黑暗森林的提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