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战国和秦朝时的人,又怎么知道战国时七国混战下,民众的悲喜

【本文来自《理性思考:歌颂秦王朝的网友,你究竟在歌颂什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寂寞太难
  • 作者属于典型的居心叵测之辈,所谓反秦,不过是反对大一统而已。

    然而,大一统是我们中国人刻在血脉、骨子里的基因。凡是反对大一统的,就不是中国人。

面对历史,很多人容易犯一个教条主义的毛病,那就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过去的历史。这是一种带有浓重偏见的做法。

首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战国和秦朝时的人,又怎么知道战国时七国混战下,民众的悲喜。比如,他们是希望继续乃至永远这么混战下去吗?还是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安定的国家?即使对于那些反感秦朝的人来说,大概也是基于今人的视角反感秦朝的所谓暴政。然而,当时的秦朝人也一样反感吗?

反感秦朝的人,最有必要做的,是将自己代入战国时期的人,以当时的人视角来看长期战乱的战国和大一统的秦朝。与秦王朝时期的“暴政”相比,战国时期因战争而导致的死伤要严重的多。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双方上阵兵力合计超过百万,赵国伤亡40多万,秦国虽然是胜利方,但据记载也伤亡过半,估计也有20万左右。与长期的、惨烈的战争相比,任何一个没有战争的王朝都比它好一百倍。所以,大一统的秦朝比长期战乱的战国时期好太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天然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后朝写前朝,又天然地会带有一定的否定色彩。因此,史书并不全然可信,正如古人言“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这就需要后人从史书记载、民间传说、野史异闻乃至墓葬书简留存中去找寻、推理。

千多年来,人们说秦朝是暴政时,经常拿“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起义”来佐证。然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揭开了秦朝的一部分真实面纱,给了秦始皇一个公道。在此之前,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被千多年来的人所信服,然而,他写的《史记》是带有个人情绪的,对此史学界是有公论的。也因此,《史记》并不能全信。

其中,《史记》记载的“陈胜吴广起义”中,“失期,法皆斩”是陈胜吴广他们造反的主要原因。然而,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明确记载了当时的秦律中,“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诣。水雨,除兴”。意思是:国家征发的徭役,如果没来,罚两甲。迟到三天五天的,斥责。迟到六天到十天,罚一个盾牌的钱。迟到十天以上,罚一个甲胄的钱。因降雨而不能前来的,可免除本次征发。可见,失期并没有严重到当斩的地步,那只是陈胜造反的一个借口。

或者说,是后来写史的司马迁要么听信了假话,要么做了个人杜撰,总而言之,他记载的史事是有不实之处的。

最后,汉朝及之后的历代王朝,可以说儒家把控了整个文化舆论。儒家说谁是暴君,那么这个人即使在历史上做了再多好事儿,也没有人信。因为,舆论权在儒家——“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的敌人手里。司马迁把秦始皇往坏里写,还只是汉朝人写前朝,之后王朝的文人写秦朝,其中的猫腻和水分那就更多了。一个人贬损他的敌人的话,你也信?历代儒家文人什么德性,难道现代人不清楚吗——“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因此,现代人看到的史书中的秦朝,就是真正的秦朝了吗?连真正的秦朝和秦始皇是什么样都没搞清楚,就盲目地反他们,是什么心态、什么人?

尤其是,秦朝最大的贡献和特征就是大一统的政权,站出来反对秦朝的,其含沙射影地反对什么,不言而喻。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