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袁老的伟大和贡献?
来源:微博@郭嘉宁
关于如何客观评价袁老的伟大和贡献的问题,一类网友说:感谢袁爷爷让我们吃饱饭;还有一类如图一这位朋友,袁老伟大,但他的种子面积不大。这两类声音其实都不够客观。图二图三我写的这两条,可能说的比较全面了。建议没看过的朋友看看。
杂交水稻我也没咋吃过啊?杂交水稻是不是只是技术储备,没有实际作用啊?袁老的杂交水稻推广面积没多少,实际贡献到底有多大啊?
谈9点:
1.我十分反对“感谢袁隆平爷爷让我们吃饱饭”的声音,因为科学的说法应该是,感谢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们和辛苦的中国农民们,让我们吃饱饭。但我更加反对 所有诋毁、低估袁隆平院士伟大贡献的声音。
2.杂交水稻自诞生起,从最早的三系杂交水稻,亩产比常规水稻大幅提升,到后来的二系杂交水稻,亩产再提升。杂交水稻在我国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两亿亩以上,面积在水稻中占比一直超过五成,产量超过六成。水稻作为中国第一大口粮,杂交水稻的发明,对于国家口粮安全,立下了毋庸置疑的赫赫战功。
3.简单说明的是,水稻分为粳稻和籼稻,东北是粳稻,南方多为籼稻,而杂交水稻主要是籼稻。南方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尤其是第一季的早稻,确实不好吃,所以大量的这部分杂交水稻以工业加工(米粉啥的)、饲用的方式消化掉。
4.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主粮口味品质需求的提高,一些地区减少杂交水稻种植,改种口感更好产量低一些的稻谷,这种趋势以后可能会增加,但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评价杂交水稻的意义,好不好吃本来就不是重要维度。
5.请注意!袁老团队自己的杂交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大吗?其实不大,从每年制种规模和实际大田推广来看,可能始终排不进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的前几名。搞杂交水稻的科学名家、大企业很多,但是!全国所有搞杂交水稻育种科研、种子市场化推广的起点,都是袁隆平。
6.具体来说,最早提出三系杂交水稻理论设想的不是袁隆平,后来靠杂交水稻种子挣到最大利益的不是袁隆平!但是,把三系杂交水稻种子落地并且形成成熟技术体系的,是袁隆平!找到那个关键的水稻雄性不育株“野败”的,是袁隆平团队的科研人员(当时的袁隆平助手李必湖)!继续推动二系杂交水稻发展的,是袁隆平!
7.袁老的梦想之一是,杂交水稻全球梦,他就是这么做的!当年被发现的那颗雄性不育株,成为了后来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他从来没想过,把技术垄断给自己而最大获利,他一直想的都是用技术造福全人类:截至目前,全球已有数十个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示范种植,国外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近800万公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已为国外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8.所以也许,让这样的一个人,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是无形中的一种双向选择。那年他去世后,我去他作为名誉校长的湖南农大采访。一个研究水稻的博士女孩,看起来白白净净,我问她:你是城市孩子!嗯。你为啥学农?
女孩看了我一眼,很认真说,因为全世界还有这么多人在挨饿。
我一个老媒体人,随口反问,你觉得这是农业问题还是分配问题。
女孩极为认真,眼神透彻地说,我不管那些,我只做我自己应该做的。
我脸红了,觉得自己市侩、油腻。又看到了那种力量的无形传承。
9.的确,中国如今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背后有很多的原因,小麦玉米的育种,农药化肥的升级,植保技术的提升,农业机械的发展等等,但杂交水稻一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农业届内部,也有一些科学家提出过“他推广面积不大,是不是太高估了”这类的声音。我和那位当面说,“如果没有袁老,会少九成的人关注你们这些搞农业的科学家”。
人们需要偶像,行业需要旗手,即使抛开前八点,只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农业出了个袁隆平,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间谍窃取我国杂交水稻亲本种子,我简单说一下这事的严重性,还有窃取杂交水稻亲本是啥意思,这个事要说清楚,大家得理解啥是杂交水稻。
理论上讲,所有作物育种都会用到杂交手段,这个很好理解。但是不是所有作物的种子,都是杂交种子。
比如小麦,一般都是常规种,也就是优秀妈妈生的优秀孩子,留着当种子;而杂交水稻制种,是另一套复杂的逻辑,啥原理。开个大篇,谈9点:
1.事得从袁隆平院士解决“三系法杂交水稻”说起。早在100年前,外国农学家就提出了水稻有杂种优势的观点。但是,观点是观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育种专家,长期努力,一直未能成功搞定杂交水稻。
2.水稻是雌雄同株,自花授粉,也就是说,它是自己和自己结婚,自己和自己生孩子的。杂交,就是强迫它和别人结婚、生孩子。咋办呢?最直观的办法是:人工去雄。每朵花里,把雄蕊人工去掉,但是想想,水稻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几十、上百粒种子结成一穗,几穗到十几穗合成一株,大面积制种如果靠人工去雄,俩字:累死。
3.另一条办法理论上似乎可行,叫“三系”配套:简单说就是,组建一个,一个妈妈,两个爸爸的新水稻家庭:雄性不育系妈妈和保持系爸爸以及恢复系爸爸。
啥叫雄性不育系妈妈呢?就是它老公需要雄蕊退化了,雌蕊正常,自己和自己生不了孩子,需要给它找个别的老公。
啥叫保持系爸爸呢?就是这种水稻,和雄性不育系妈妈结婚后,生的孩子需要保持妈妈“雄性不育”的特点,可以理解为,只生“女儿”,水稻每年都要种,只有这样,杂交水稻的逻辑才能一直延续下去。
啥叫恢复系爸爸呢?到‘女儿’这一辈,就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再和保持系杂交,仍旧只生‘女儿’,继续做不育系。另一部分和恢复系结婚,他们的孩子要恢复成水稻雌雄同株、自己和自己结婚的本能。这部分,就是杂交水稻的种子,可以给农民种植。
‘三系’配套完成,才能循环地大面积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
4.那么,找到那个“雄性不育”的妈妈,就成了关键!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什么样?袁隆平没有见过,中外资料上也未见报道。没有任何捷径可循,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去稻田里一株一株地寻找。1964年,安江农校水稻试验田。水稻扬花的时节,也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袁隆平的身体躬成90度以上,脸贴着层层稻浪,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拿镊子,在寻找到第6400穗稻穗时,袁隆平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1965年年底,袁隆平完成了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奠定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理论基础。
5.然而,袁隆平团队他们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次的测定和回交实验。实验最好的结果,是后代产生了70%的雄性不育株率,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使后代保持100%不育株率的理想组合。
“我们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尽可能地进行远缘杂交。”袁隆平意识到,搞来搞去的水稻,基本都是人类驯化后的栽培水稻,思路应该打开,去找找水稻的野生亲戚呢?1970年,海南三亚,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三个不育稻穗。它们花药细瘦,色泽浅黄,雄蕊不开裂散粉,这是典型的败育型雄性不育。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野生雄性不育系“野败”。“野败”让“三系”配套一锤定音,1973年,袁隆平宣告了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基本成功。
6.1971年,第一株“野败”分蘖扦插得来的46株野生雄性不育稻,通过杂交,结出了第一代的“野败”种子。袁隆平将这200多粒种子无偿贡献出来,这才有了全国杂交水稻各地开花的盛况。直到今天,全球杂交水稻的品种数不胜数,但每个品种的植株里,都蕴含着这株“野败”的基因。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而野败,是天下杂交水稻之母。至此,中国杂交水稻彻底奠定了全球领先地位。
7.1995年,袁隆平宣布杂交稻“两系法”诞生。“两系法”是“一妻一夫”组合,保持系爸爸被删减掉了。那还咋保持?这就是是利用了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本材料,这个材料很神奇,它生育能力是随着光和温度而变化的,也就是,可以当不育系也可以当保持系,夏季长日照下可用于制种,在春、秋可进行自身繁殖,一系两用,来回摇摆。两系法杂交水稻进一步巩固了我国杂交水稻全球领先的身位。
8.按照袁老的设计,三系杂交水稻到二系,终极目标是一系,也就是把水稻杂种优势固定下来,彻底简化制种流程。一系杂交水稻我国科学家已经获得了重大突破,不过距离正式商业应用还需要时间。
9.换句话说,在杂交水稻还是二系或是三系的现在,间谍窃走的,不是种子,是凝聚了我国水稻科学家们几十年无数艰辛努力搞出来的“妈”或“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