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文化能够让人变得更聪明吗?
做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人,谁不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聪明和更智慧?
人只有变得更聪明,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热切期盼着自己能够变得更聪明。
但怎样才能让一个智力普通的人变得更聪明呢?这确实又是一个让人无法回避又往往无可奈何的问题。
按部就班的书本学习,可以增加你的知识,但很难让你变得更聪明;向社会和优秀的人学习,效率太低且可遇不可求;向下三滥一般的港台“新国学”学习,不仅不能让你变聪明,还会让你变得更愚蠢。
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条可以让人变聪明的路径吗?答案是不仅有,而且简单易行。当然,走好这条路径,还需要一定的毅力和恒心。
做为一个天资平凡的普通人,只所以智力平平,是因为你的智慧潜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它就好像被一扇大门牢牢地禁锢在藩篱之中。你想变得更聪明,就必须要打开这扇禁锢之门,而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就叫做“圣贤文化”。
注意,上面所说的“圣贤文化”不是泛泛之言,而是专指以先秦道、儒、法三家为主要载体的思想文化体系,为方便而言,这里统称为圣贤文化。
那么,很自然就要追问,为什么学了圣贤文化,人就可以变聪明?这又是一个更宏大的问题,这里不予展开,以后有机会再详细探讨。下面,只简单说一说,权当我姑妄一说,你也姑妄一听吧。
以道、儒、法为主要载体的先秦圣贤文化,以天地为锚定,进而以天伦来定序人伦,所以中国的先秦圣贤文化从一出生就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先进性。这里顺便说说我敬重的一位学者关于辜鸿铭的小故事,当西方人指责儒家思想是死的智慧,是几千年停滞不前的、没有发展过的智慧,辜鸿铭的回答是:都到顶峰了,还怎么继续发展?就好比,你爬山都登顶了,还怎么继续往上爬?
天地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因此天地的运行必然会遵循最优的运化模式,而其它非最优的运化模式早已消失在宇宙演化的漫漫长河之中。
既然圣贤文化锚定的是天地之道,那么用圣贤文化来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自然就会产生“降维打击”的效果,从而能够给出一种近乎最优的解决方案。下面,给出几个简单例子,也初步体验一下圣贤文化的威力。
实例一。老子在《道德经》第57章中写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区区8个字就道尽了国家治理和用兵打仗的真谛,道理虽然深刻,但文字明明白白,这里就不深入解读了,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实例二。在《文韬》“大礼”中,周文王问姜太公“君臣之礼”,姜太公回答道:“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简单地翻译一下,关于君臣之道,姜太公告诉周文王,君主要居高临下、统揽全局,臣下要恪守本职、不越权犯上;同时,君主要随时掌握情况,不能远离一线实际,而臣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及时报告情况,不能成为灯下黑;君主纵览全局一定要周全,要象天一样统御万物,臣下尽职尽责一定要稳定可靠,要象地一样服从天的统摄。
记得我在第一次看到《文韬》“大礼”时,就有一种强烈的震撼之感,没想到姜太公只用了32个字就把君臣之道说的如此通透,完完全全就是君臣相处之道的“最优模式”。
在现实社会中,企业的老板和单位的一把手某种意义上讲就相当于“君”,而企业高管或单位的中层领导就相当于“臣”。想想看,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老板和一把手,天天沉湎于具体事务而不能自拔,既统筹不力又越庖代徂;而多少企业高管和单位的中层领导又往往夸夸其谈甚至僭越渎职,这些“业余化”的行为,与姜太公的“君臣之道”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实例三。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谈话场景,遇到地位高的人,往往自己的口吻不由自主地变得卑微,除了一味的恭维,就完全没有其它有营养的交流;遇到家财万贯的富豪老板,又往往表现出肉麻般的羡慕,一味的吹捧。鬼谷子告诉我们,以上的谈话方式都搞反了,其效果也是最差的。那么,如何与地位高者或富豪老板谈话呢?鬼谷子在《鬼谷子》“权篇第九”中给出了一般性的原则: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也就是说,与地位高者谈话,一定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视野,要能够洞察和把握发展大势;而与富豪老板谈话,则要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去描绘和争取更大的商机。
从以上的例子看,寻常百姓的谈话效果与鬼谷子给出的谈话原则相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其实,鬼谷子无形中也给出了与人谈话的“最优指导原则”。
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一是学习圣贤文化确实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二是圣贤文化不是夸夸其谈的无能之辈,而是经世济用的锐利武器。
下次有机会再谈谈自己从事圣贤文化学习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