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香》开机,聊聊张爱玲以及我心中的选角吧

最近,许鞍华导演的《第一炉香》千呼万唤终于开机,女主“葛薇龙”定了马思纯,男主“乔琪乔”定了彭于晏,姑妈定了俞飞鸿。开机照已公布,无论是书粉还是影迷都一片哗然:

500

500

500

三个人都过于“刚猛”了——有人说这三人凑在一起比较适合去演华北地区的敌后抗日剧,而非张爱玲笔下的香港那种颓废矫情、纸醉金迷的上流生活。

首先,女主马思纯,这身定妆造型过于“敦实”,感觉再减个20-30斤才能够演出原著葛薇龙出场时那种穿着蓝布校服、历经战争颠沛的豆蔻年华女学生的青涩和文弱。至少那个老谋深算的姑妈见到如此“质朴”的侄女,应该不太会灵机一动想要培养成交际花为自己捞钱。从演员的精修照来看,马思纯的五官属于线条感较强,比较“浓烈”系的,比较适合演现代装的个性女孩,而不是葛薇龙这种小家碧玉气质的民国少女。

500

500

至于“乔琪乔”彭于晏,嗯……他还是先返个白吧,他现在的形象比较符合八路军敌后武工队队长的形象,然而一口港台腔却又每每将他暴露。我童年时一直觉得“乔琪”是一个非常苏的男性名字,乔琪乔在书中也是一个长相俊美、有着一双魅惑绿眼睛的混血花花公子。当然,后来我发现“乔琪”只是一个平凡的英文名“George”时,他的“杰克苏”形象略微有点崩塌……

500

500

至于俞飞鸿,如此英姿飒爽的形象加上近年来“独立优秀单身中年女性”人设,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一个风韵犹存花、住在大宅里迎来送往的过气交际花,有网友说倒很像一个精明强干的女政委。

500

500

其实,凡是正经有追求的演员都很反感自己被一个固定“人设”给框死,所以接受采访时演员最喜欢说的一个词是“突破”,同时很多情况下观众基于刻板印象来判断演员气质是否与角色相符也容易看走眼,比如说当年甄嬛传官宣孙俪,网络上曾经一片哗然——他们心中的甄嬛更倾向于佟丽娅或者刘诗诗。但是,如果一部电影所有的角色都和原著气质不符,以至于肉眼可见需要演员花很大力气来改变自我才能达到效果,那么大概率这个导演如此选角不是出于对于演员演技的看中,而根本就是任性草率或者在干脆资本的绑架下“放弃治疗”。这一次的《第一炉香》,我更倾向于后者。

许鞍华一贯被认为是比较坚持自我的女性题材文艺片导演,她的上一部电影展现萧红一生以及她周围民国左翼作家群像的《黄金时代》在选角上可谓是众星云集,集中了大陆影视圈一批精干的中坚力量,在美术造型和海报设计上也是惊艳众人。

500

500

500

可惜在导演固执地坚持了电影3个小时的时长后,成片的氛围、节奏和灵魂都乏善可陈,在经历了冗长的180分钟后,观众无论是对萧红的传奇悲剧人生、对动荡的民国时代、对左翼文艺的潮流都难以掀起任何共鸣——导演无法理解时代的悲鸣、无法表现左翼文学中对于卑微的歌颂、也没有用电影语言来体现萧红文学的那种生命感、她个人对于命运的茫然和抗争——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笑起来有点像姚晨的汤唯,一个单纯的、被家暴的、有很多段情史的弱女子萧红。

500

500

如果真的要以萧红来拍一个“时代”,那么第一,导演必须要让观众在三个小时钟感受到那种被裹挟在时代汹涌的洪流中的惊险与宿命感,就像芦苇在《霸王别姬》中体现的那样;第二,要以萧红不朽的文学作为主节奏来探索萧红脆弱躯体中如同呼兰河那个小园子那样蛮荒而自由的生命力……但是,导演有将电影拉长到3个小时的勇气,却没有支撑这三个小时的格局。许鞍华想拍“左”,但她无法真正理解“左”,于是她花费很多文艺腔调拍出来的依然是萧红在临终前说的“永世流传的绯闻”,还把鲁迅的海报标语写成了“想骂谁,就骂谁”,感觉一下“黄金”就堕落成了“青铜”。

500

这一次,她选择了“右”,那个充满着旧上海逼仄气息的“小资文学”旗手张爱玲的处女作《第一炉香》。

500

张爱玲确实是一个大师,她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女性的视角来揭开男女情爱“郎才女貌”粉红外皮,露出背后那些赤裸裸的欲望、黑暗和微妙心理的作家。其细腻狠辣和讽刺的高水准,她的后来者,香港的李碧华和亦舒难以望其项背。在她之前可能只有伟大的曹雪芹可以把女人的心理体会得如此细腻而真实,而偏偏张爱玲本人也是一个疯狂的《红楼梦》粉丝和早期红学家,在她的处女作《第一炉香》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个沉迷红楼梦难以自拔的少女模样:

……四下里一看,觉得这间屋子,俗却俗得妙。梁太太不端不正坐在一张金漆交椅上,一条腿勾住椅子的扶手,高跟织金拖鞋荡悠悠地吊在脚趾尖,随时可以啪的一声掉下地来。她头上的帽子已经摘了下来,家常扎着一条鹦哥绿包头,薇龙忍不住要猜测,包头底下的头发该是什么颜色的,不知道染过没有?薇龙站在她跟前,她似乎并不知道,只管把一把芭蕉扇子阖在脸上,仿佛是睡着了……

小说对于葛薇龙初次探访姑妈家,简直可以是对《红楼梦》事无巨细的仿写,俨然一个苦逼版本的“林黛玉进贾府”。

也许正是张爱玲文学这种特有的事无巨细对上流社会器物服饰的描写、大段的心理讽喻、黑暗而暧昧的“颓”感,使得这么多年来张爱玲小说红则红矣,却鲜有能把这种气质完全展现出来的。这就好像武侠剧中金庸剧佳作频出,而古龙小说却很难拍出原著的感觉;张爱玲小说几十年来并不乏翻拍者,但最终往往流于各种情感纠葛的狗血爱情剧。

曾经TVB拍过一个《侬本多情》,是以《第一炉香》为蓝本,揉进了另两部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战争元素和《心经》的父女恋元素,再糅合了一点当时香港民间颇为流行的“爱国情感”——剧中设置了一个三句不离“回国抗日”的热血爱国青年,女主的前男友也被设定为了“革命党”。这部古早TVB剧在当时大获成功,成为了港剧经典,之后又有数个翻拍版本,也都算是热播剧。然而,在我看来,且不说剧本本身和人物设定的一些缺陷,这些《侬本多情》都没有很好地还原“张爱玲风格”。

500

500

500

我认为,拍张爱玲风格最得心应手的还数王·拖延症晚期不可救药·墨镜·家卫导演,然而他这些年来一直在筹拍比张爱玲还要老上海的沪话小说《繁花》,甚至一度传出要使用吴亦凡作男主让我以为他欠下了巨额裸贷。

就已经拍出的作品来看,最成功的还数大导演李安那部《色戒》——他挖掘了一部张爱玲非著名中短篇小说,结合他对于中国人心理和文化得心应手的把控、语言和演技的纯属操控,对于张爱玲风格的深刻体会再加上他自己不输原作者的人文思考,呈现了一部多年后依然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甚至,我认为即使单从情色片的艺术水准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古今中外罕见的精品。

所以,这次许鞍华的《第一炉香》,我表示谨慎的不乐观。最后再跟风网友说一说我心目中的选角:

首先是女主葛薇龙,一个在情欲、物欲和嫉妒心中迷失的女孩子。这个“女性堕落”的样本是如此狠辣精准,让人难以想象出自一个年轻少女之手——虚荣和退路,杀死女性的两大罪魁祸首。葛薇龙原本准备只要清清白白用着姑妈的钱念完大学,其他与自己毫不相干。但在姑妈一柜子的漂亮衣服和奢侈生活的熏陶下渐渐觉得,似乎念完书也不会怎么样,于是也想要应酬交际,享受上流生活,渐渐又觉得要不就嫁人吧,嫁个阔少也挺好,后来渐渐连阔少都不算也可以了,于是她选择了空有漂亮外表和少爷架子,却根本没有财产的乔琪乔,最后沦为了一个靠出卖自己赚钱供丈夫和姑妈挥霍的“高级妓女”,并且在故事的最后已经被姑妈和乔琪(这俩实际是姘头)暗算着榨干就甩掉。此刻,顶着乔太太身份的她未必不知道自己将会迎来怎样的结局,但是如同深陷泥淖已经无法反抗了。

乔琪笑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薇龙道:“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一只手管住轮盘,一只手掩住她的嘴道:“你再胡说——”薇龙笑着告饶道:“好了好了!我承认我说错了话。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

原著中的葛薇龙不是那种倾国倾城的大美人,也和“艳”沾不上关系,是那种文秀内敛、玲珑有致的小家碧玉气质:

她的脸是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现在,这一类的“粉扑子脸”是过了时了。她的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也许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为这呆滞,更加显出那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

这是一种比较“团”的长相,团中显媚,像极了古画中的仕女图万年不变的大众脸。

500

我心目中比较符合这个设定的是年轻的汤唯,《色戒》中的造型其实和葛薇龙比较相符,但如果汤唯能在当时的基础上再年轻个10岁应该会更能显出那种少女感:

500

500

500

500

学生葛薇龙和交际花葛薇龙

下面说道“伪富二代”乔琪乔。他其实在故事中是比较模糊的,大致的功能相当于诱惑夏娃的那条小蛇。他身上有两个特质:一、轻浮英俊的花花公子,二、气质略显邪恶的中葡混血儿,还有一双绿眼睛。目前所有的版本都未能体现出这两个特色。有人曾提名陈冠希(陈老湿身上其实是有葡萄牙混血的)但帅则帅矣,冠希哥的邪性偏嘻哈风,还缺点香港老派气质。其实我一直觉得《广告狂人》里这哥们儿挺合适的……

500

开个玩笑,其实如果在中国可行性的范围内看,唯一我能找到符合这两个特征的大概是高音小王子迪玛希了,可惜他不仅本质上是个质朴青年,而且应该不会演戏的:

500

500

最后说下姑妈吧,她是个风韵犹存,城府颇深、浪荡得有逼格有腔调、顶着爵士夫人的名号“总督面前我有人”的中年大妈。我一直觉得这种感觉非刘嘉玲莫属:

500

500

张爱玲以通俗作家的身份风行于民国,又因为政治原因被长期雪藏,最终又在90年代风行于大陆的“小资文学”浪潮中成功“翻红”。我还记得当年颇为流行的一句“成名要趁早”老师让我把张爱玲和韩寒两个人搞混。如今的女性情感类影视类别鱼龙混杂、万马齐喑,琼瑶奶奶早已成为了吐槽素材不光荣谢幕,银幕上于正之流正在风光,不知道时隔30年,张爱玲这个IP是否能够再次崛起。

​我觉得也许不能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