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是美国必然衰败的核心根源
这篇文章摘自笔者完稿不久的拙著《重建经济科学,应对世界的转折关头》(暂名),由于少了上下文,有些地方理解起来可能不是那么顺畅,请多包涵!
这个根源我几乎没有看到有学者把它当作美国衰败主因分析的,其实不仅仅是美国,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纸币如果被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并持续印钞,那么这个经济体也必然会走向衰败,比如仅次于美元地位的欧元区。因此,在美元霸权的崩溃过程中,人民币、卢比和雷亚尔等主权货币替代美元的结算,只能作为缓冲美元崩溃冲击的过渡性手段,如果后美元时代又形成少数主权货币主导国际结算的局面,那么同样的悲剧还会重演,而全球统一货币则是避免所有悲剧的终极手段和唯一出路。
在阐述这个根源前,首先插入介绍笔者定义的两个全新概念:货币浓度和货币浓度差。
一、货币浓度
根据本书前面分析,当新增印钞注入经济时,会在注入口和蓄洪池等区域出现显著的局部货币密集现象,那么有没有一个理想的指标来衡量这种货币的密集程度呢?这就是我们要引入的“货币浓度”概念。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所围绕的是交易的商品,那么货币密集程度的高低实际上就是整体或者局部的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交易量之间的对比关系,现在的问题在于,不同的商品不可以简单的加总,必须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才能进行加总计算,而当货币本身就是问题之源的情况下,在这个概念中的商品数量当然也不能通过这个有问题的工具来加总,因此,我们必须回到商品本质、商品价值中来,在商品二维价值论中我们论述过,由于稀缺度和劳动时间两个维度之间的换算,商品实际上都可以看成是劳动时间的集合,因此,用每一种商品的价值所换算的劳动时间进行加总,这就是最能正确反映商品本质的加总统一标准。
因此,我把货币浓度定义如下:在一定范围内,在货币周转一次的周期内,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交易量按照不同的商品价值(即商品核心稀缺度)换算成的劳动时间总量之间的对比值。这个对比得到的结果就是,由单个标准劳力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在交易中匹配着多少数量的货币,这个结果我又称它为“单位劳动时间的理论价格水平”,所谓理论价格水平,是指被考察的区域范围内(可以适用于局部或者整体),货币已经扩散均匀条件下的价格水平,如果指的是局部,那就是假设局部内跟局部外即使不一样,局部内也是均匀的。如果指的是整体,那就是假设货币总量不变环境下的价格水平,此时理论价格水平就等同于实际价格水平,而在货币总量增长的环境下,实际价格水平和理论价格水平就会有差别。因此,货币浓度概念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定义的价格水平概念,而我们更主要是用它说明重要的货币浓度差现象。
二、货币浓度差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扭曲价格信号,进而诱导资源错误配置、埋下经济危机种子的核心作用因素。
货币浓度差指的是主要由于新增印钞和政府借债支出两种因素而导致局部的货币浓度异常升高,并与其它区域的货币浓度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一)新增印钞是产生显著的货币浓度差的最大原因
由于新增印钞的注入口效应和蓄洪池效应,新货币扩散流入得越早越多的区域,其货币浓度要显著高于新货币扩散流入得越晚的区域。这里的“区域”最主要指的是前面分析过的不同商品类别的“行业”系统,但有时候也指向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国别区域,特别是我们后面分析美国问题时会重点谈到当国际结算货币进行印钞时的国别影响,又比如说政府将获得的新货币集中投资于某个地区所产生的地理区域影响。新货币流入得越早越多的区域,我称它为受印钞影响的“前端”,注入口和蓄洪池就是典型的最前端,而最晚流入的区域,称为受印钞影响的“末端”,越靠近前端的,货币浓度越高,越靠近末端的,货币浓度相对越低。
新增印钞注入经济后为何会显著提高局部的货币浓度?相信很多读者根据本书前面内容已经能够判断,在注入口效应和蓄洪池效应内容中我们分析过,增量货币的获得者会比较集中地追逐特定的行业商品(以资产类商品为代表),凭空创造对这类商品的增量需求,在注入口和蓄洪池相关区域,因这些增量需求而流入的货币数量明显增加,但它们围绕和对比的是增量小得多的此类商品交易量,如果换算成劳动时间量,则增幅可能更小,但考虑到短期内劳动生产率变化不大,因此在叙述中,我会直接讲商品交易量而不是换算的劳动时间量,“大增的货币数量对比小增的商品交易量”,那么这些局部区域的货币浓度自然要比印钞注入前的数值显著提高,但是远离注入口和蓄洪池的商品市场的货币浓度并未出现这种变化,因此不同区域的货币浓度差异由此产生,并随着货币扩散而动态地发展变化。
举个例子,在注入口和蓄洪池中,货币数量短期内增加了20%,印钞的注入并被首轮使用通常会很快,货币的循环派生创造会滞后些,但是它们所围绕对比的商品产量和交易数量更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而且这些商品交易数量的小增还是由于货币量的大增所滞后拉动的,这就是区域内“大增的货币数量对比小增的商品交易量”使得局部货币浓度显著提高的原因所在,而局部货币浓度显著提高又是“人为干预稀缺度”提高的核心来源,人为干预稀缺度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因此,局部范围内这类商品的价格就会显著上涨,而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基本不会因为这种货币因素而出现变化。
我们用一个简化的链条来概括上述新增印钞对局部货币浓度和价格的作用过程:两效应下,印钞给早期获得者凭空创造阶段性“扭曲需求”——流入局部特定行业的货币量大增——大增的货币数量对比小增的商品交易量使得局部货币浓度显著提高——人为干预稀缺度显著提高——价格显著上涨——价格信号扭曲,诱导资源超额配置。
我们进一步用上面颜料溶液的比喻来深入理解这个概念:在一杯清水中滴入第一滴颜料,溶解扩散均匀后形成颜料溶液,这“第一滴”的颜料,就相当于初始印钞,在初始印钞完全扩散之后,所有的货币均匀地围绕交易的商品,如果在这个颜料溶液中,再次滴入第二滴、第三滴颜料......这就相当于新增印钞了,那么在第二滴颜料滴入时会有什么现象呢?很明显,在滴入处周围的局部范围内,颜料的浓度一定会大大高于非滴入处,然后这种“局部高浓度”现象会随着颜料分子的逐渐扩散而消失,所有颜料最终会均匀分布在整杯的溶液当中,这个第二滴颜料的滴入处,就相当于新增印钞的注入口及蓄洪池。
这个比喻主要用来理解新增印钞注入后的局部货币高浓度以及之后的扩散过程,但毕竟只是比喻,二者有两处主要的不同,第一个不同是新增印钞会在扩散当中不断地循环派生出新货币,而颜料当然没有这种自我派生再创造的本领了;第二个不同是颜料的整体扩散过程相对比较规则均匀,因为分子是没有意识的,它们遵循着纯粹的物理运动规律,而新增印钞的扩散过程则是不规则不均匀的,因为是有主观意识的人在使用和扩散这些印钞,获取新增印钞数量不同和早晚不同的人群,他们花钱的方向也就是印钞的扩散路径就会呈现出不规则的特征,尤其在新货币不均匀地扩散到蓄洪池以外区域的时候,但是只要扩散的时间足够长,不管这个中间过程如何不规则不均匀,某一轮印钞及派生的新货币最终都会基本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市场,只是很多时候它花的时间会比较久,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旦采用印钞政策,那么就不会只有一轮印钞,而是会在“毒瘾”作用下一轮又一轮地印钞,在这种情形下,上一轮的印钞还没有完全扩散均匀,下一轮的印钞扩散就会叠加上来,于是乎在整个经济体中,货币浓度完全均匀的状态基本上很难存续,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持续的扩张货币政策下,货币浓度差的现象将广泛而显著地存在于经济体中。
(二)局部货币高浓度创造超额利润并拉高全要素成本价格
新增印钞注入后局部的货币高浓度,会使得人为干预稀缺度大增,从而大增了商品的超额利润,但是这些利润通常不会按照商品价值换算成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进行平均分配,有的生产要素会分配得更多些,比如说房产商品中的土地资源(天然商品),证券上涨中的原始股东,有的分配得相对少一些,比如说普通的从业劳动者,即这种阶段性超额利润的分配往往不会按照要素的价值量进行分配,而是受到要素的话语权、控制力、进入门槛和产业链条近远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在局部货币高浓度所围绕的商品类别,它们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全部要素,不管分配的多寡,它们的权属人基本都是受益者,即全要素的成本价格都会上涨,就好比说,受到增量货币推动使得证券行情大涨中,除了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这些大受益者之外,普通的证券从业员工,其薪资福利也会跟着大涨,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这些行业中的劳动力商品,他们是局部货币高浓度导致所有相关商品价格大涨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劳动力价格上涨,也就是劳动力成本上涨。以美国为例,在大印钞下华尔街投行普通员工的收入水平,要甩同等智商但不在注入口和蓄洪池中的普通制造业员工几条街。
由于货币浓度差使得局部的商品价格和全要素成本的价格显著上涨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货币浓度差的价格和成本上涨效应。
介绍完两个概念,我们才能够分析美元霸权如何导致美国持续衰败的,它主要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美元霸权下的对外货币浓度差效应
美元作为最大的国际结算货币,其印钞的对外货币浓度差效应会导致产品竞争力的持续丧失,制造业持续的萎缩倒闭和经济空心化。这是几个因素中份量最重的根本因素,它导致的衰败是一种必然趋势,在货币霸权消失前几乎不可能会逆转。
(一) 对外货币浓度差
我们前面指出印钞会呈现注入口效应和蓄洪池效应,新货币流入得越早越多的前端区域,货币浓度越高,而最晚流入的末端区域,浓度则最低。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美国与其它国家在贸易中所使用的美元货币,基本属于新增印钞扩散的最末端,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美元印钞的新货币是从美国国内的注入口注入的,它必定首先在其国内流通扩散,不管是获得新货币的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支出的路径流通扩散,还是由它的蓄洪池系统循环汇集,并逐渐向周围的扩散均首先是在美国国内进行的,等这些新货币最终部分地流入到国际贸易结算当中,基本上就是印钞扩散的最末端。换句话理解就是,美国在国际结算中,更多使用的是以前的旧币,低浓度的旧币。
美国在与它国的国际贸易中,使用印钞扩散末端的美元意味着什么?首先,用美元结算,就意味着与美国贸易的商品所使用的价格体系,是美元的价格体系,是在美元印钞环境之下的价格体系;其次,这些美元又属于货币扩散的末端,这就意味着,围绕对比这些进口商品的美元货币浓度,要显著低于美国国内制造商品的平均货币浓度,也就是说,国内制造的单位劳动时间的价格水平,要显著高于进口商品,即由同等的劳动力、同等效率生产的同样商品,国内制造的价格会显著高于进口的价格,这就是让美国制造持续丧失价格竞争力,并导致其制造业不断萎缩的最大原因,而能够维持竞争力的国内制造业会变得越来越少,它们是那些拥有很高的差异化稀缺度的产品,比如别国尚未赶上的先进技术商品或者更快创新的商品,或者渠道垄断的商品。
(二)内部与对外的货币浓度差区别
从前面论述可知,浓度差缘于受印钞扩散波及的时间存在着“早和晚”的区别,内部的货币浓度差,相当印钞扩散的早期就受到波及的部分商品,与以后的中期才会受到波及的普通商品之间的浓度差;而对外货币浓度差,则相当于中期已经受到波及的普通商品,与以后的晚期才会受到波及的进口商品之间的浓度差。
我们前面阐述过,内部的货币浓度差效应,它的“行业”特点比较明显,因为新增印钞最早最多地流入到注入口和蓄洪池相关的商品(早期),特别是资产类商品,然后才逐步扩散到国内的普通商品(中期),即前者的价格上涨先于后者。而对外货币浓度差效应,则是继续由国内普通商品(中期),进一步扩散到最末端的进口部分(晚期),在扩散到中期时,行业特点就已经模糊,这时绝大多数的商品已经受到价格上涨的波及,因此,跟进口商品相比,这些国内制造的普通商品的全要素成本,自然都要高于同样的进口商品。
由于国内制造跟进口的价格水平对比,缘于印钞扩散的中期与晚期区别,这种区别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如果甲比乙出生的早,那么无论时间经过了多久,甲的年龄会始终大于乙的年龄,不管怎么努力都没什么用。对于货币扩散,这就意味着,中期的普通商品的平均货币浓度,会始终高于晚期波及的进口商品货币浓度。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美元印钞的规模越大越频繁,则对外的货币浓度差效应越明显,对制造业造成的冲击就越大,美元印钞的分水岭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从此以后美元印钞就彻底抛弃了黄金约束,开始放飞自我,而美国的贸易状况也正是在此之后明显恶化的,由原来基本上的顺差转为持续扩大的逆差。
这里面在比较美国国内制造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时,设定的条件是同等的劳动力、同等效率生产的商品,但是如果美国劳动力的水平也在持续下滑,那么造成的结果无疑就是雪上加霜,会加速制造业萎缩的速度,现实中的美国劳动力状况就属于这种情况,这就是下面第二点叙述的内容。
二、美元霸权下的不劳而获效应
这种不劳而获效应,既可以让美元利益集团从世界人民和美国人民那里无偿获取劳动产品,但更会让美国的劳动力水平持续恶化。
由于制造业萎缩持续数十年的演变,美国越来越多地依赖美元霸权地位,用纸张(印钞和借钱)向别国换取商品,而不是生产商品跟别国交换商品,从而最终演变成基本依赖于美元地位而生存的“寄生虫”经济模式,它的贸易赤字会长期不断地扩大。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国内的消费服务业自然就成为就业的完全主力,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消费经济很大部分是建立在从国外进口实物商品的基础之上。凭借美元地位,用几乎零成本的纸张换取别国辛勤劳动的实物商品,这自然是对全世界的不劳而获,它里面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美元利益集团的大不劳而获,相当于由印钞提供的不劳而获当中,20%的人获得了其中80%的部分,另一个是普通大众也能从这种对外的不劳而获中获得少量的比例,相当于80%的人获得了其中20%的部分,当然这个比例只是理解说明之用,不是准确比例。
从美元利益集团的角度,他们的不劳而获也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外的,主要是面向贸易逆差来源国的不劳而获,第二部分是对内的,即面向国内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从美国普通大众的角度,虽然也能从对外不劳而获中少量获益,但是这种获益远远抵不上他们为利益集团无偿提供劳动的损失,以及制造业空心化、就业结构畸形化导致的劳动技能退化的损失。
跟美元利益集团强烈的主观动机不同,普通大众是被迫无奈地成为整体不劳而获体系中的一部分,这是环境使然,谁也躲不掉,这是因为在制造业萎缩的大环境下,制造业工作机会大量丧失,劳动力技能会大幅退化,他们也不得不接受美国政府用印钞中的一部分施舍的福利和救济,而这些是由印钞借债支撑的财政支出的一部分,也是执政党为了获取选票的必要手段,只不过它跟利益集团的巨额获得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由于普通大众只是对外不劳而获收益中的一小部分,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就很少了,大众当然不能靠这部分获益来生存,他们还要依靠对利益集团提供的服务性为主的劳动中,来获取扩散而来的印钞,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利益集团对内不劳而获。普通大众得靠劳动来生存,只不过这些劳动本来应该更多地用于生产实物商品,被迫异化成主要提供服务性劳动,这就导致就业结构畸形化和劳动技能的退化。
只要美元继续维持作为国际结算主要货币的霸权地位,那么美元印钞的对外货币浓度差效应,和劳动力水平退化的趋势就不会停止,在这种环境下,美国政客喊出的工业回流当然就是镜花水月了,他们顶多就是抓一两个项目做做样子骗骗选民罢了。
三、储蓄率持续下降让国家必然衰败
在美元霸权的对外货币浓度差效应和不劳而获效应下,美国的储蓄率必然会长期走低。在制造业萎缩下,执政党为了维持经济“繁荣”局面,只能大力鼓励消费,乃至透支消费,而这里面当然主要是用印钞机支撑着这些透支消费,由此造成国家整体储蓄率及核心投资的持续下降,并形成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而我们前面论述过,没有节制的消费是一种愚蠢消费,社会必然衰败,没有生产资料的不断进化和积累,经济怎能发展,社会怎会进步?举个生动的例子,中国在港口中的生产资料投资,已经让很多港口的作业实现智能化,这些智能化生产资料的投资,可以让单个劳动力的效率比美国港口行业高好几倍,因为美国经济正忙着吃喝玩乐消费,而不是拿出相当部分投资于更高效的生产资料,从这个简单例子中也能透出中美两国一个崛起一个衰败的原因。
一国经济真正的强盛必须要以强大的工业农业等实物商品的生产制造为基础,而服务业只有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是健康的,就像如果没有尖端的5G、6G实物设备,我们就没办法享受到优质的网络服务一样。如果缺乏强大的工业基础却又有高品质的服务设施提供优良的服务,那么只有跨国使用的印钞机能够实现这一点,而美元霸权地位无疑满足了这个需求。
从整个国家来看(不只是政府部门),美国已经是显著透支的国家,我们从美国实物商品的产出和消费差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官方公布的所谓储蓄率数据完全不可信,而美国国内服务业的产出和消费,就是我服务你你服务他罢了,它跟生产资料积累无关,而且美国服务业产值在GDP统计中也被严重高估了,只有高估的数据,才能够让政府债务负担显得不那么夸张。
四、先缓慢后加速的衰败
美元霸权地位本身是诞生在美国曾经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之上,因此在制造业强盛的早期,它完全有能力用自产的商品而不是用纸张跟别国交换商品,印钞和借债的动力和压力都没有那么大,随着结算货币的对外货币浓度差效应的持续发挥作用,使得单位劳动时间的平均价格高于进口商品的环境下,不需要很高劳动技能的低端商品首先竞争不过进口商品,但是高科技商品在中早期仍然因较高的差异化稀缺度而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不是单个商品的优势,而是拥有产业链“体系”的优势。水滴石穿,在中后期,随着制造业萎缩点点滴滴的持续进行,贸易逆差必然持续扩大,印钞借债的压力随之不断增大,印钞增加必然使得货币浓度差效应的扩大化,从而使得连高科技商品差异化的优势都挡不住制造成本的劣势,再加上劳动力技能也在不断退化,必然使得高科技产业链体系也开始分崩离析,从而加速美国高科技制造业的萎缩。
制造业越萎缩,贸易逆差越大,印钞借债压力就越大,而印钞越多则货币浓度差效应越明显,劳动力技能也衰退越严重,这又导致制造业萎缩得越快,这是典型的恶性循环,最终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的空壳化,尤其是最近二十年,美国制造业萎缩的速度完全是“肉眼可见”,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
五、美元霸权诞生全球最大的跨国庞氏循环
如果一种货币只能在国内使用,那么印钞和政府债务的影响范围就主要局限于该国内部,造成一些行业配置太多而另一些配置太少的资源错配,也主要是内部问题,因为无论如何该国还是有相当部分的有效产能,这些就是有效的存量财富,其政府债务也是政府对民间储蓄的透支,当最终庞氏循环破裂时,那么完全有可能通过内部的重整迅速恢复生机,因为只要它们的有效产能和有技能的劳动力这两座青山在,就不怕以后没柴烧。
而美元的霸权地位,就使得它的印钞和政府债务造成的是全球性灾难:它导致的资源错配不是一国内部的行业配置多寡问题,而是形成国别之间的错配,即上面谈到的美国制造业持续萎缩,导致自己产能配置太少,而其它国家配置太多,在这种错配下,美国国内有效的存量财富就会太少,因此,如果美国的政府债务庞氏循环破裂,那么违约破产的就不只是政府,而是整个国家的破产,由于本国的有效产能太少,而劳动力技能又大幅退化,所以它没有办法像其它国家内部的循环那样通过重整而迅速恢复生机,这就是它们的最大区别。
由于美元霸权的支撑,美元利益集团下面的军工复合体非常热衷于发动战争,如果没有霸权下的印钞机和借债器,美国根本就没有财力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打战打的是钱,而面向全球的印钞机和借债器则提供了这个基础,但是要将印钞和借债的钱挖到自己的口袋中,必定需要理由,无论以什么借口发动的战争就是最好的要钱理由。但是很清楚的一点是,军工复合体对美元霸权地位的无度索取,必然极大地加速美债庞氏循环终末期的到来和破裂的时间。
在美债庞氏循环破裂之后,它就得积极争取其它国家的帮助和投资,因为离开了美元印钞机和借债器,你会发现,那些整天叫嚣对抗煽动战争的军工复合体及其控制的极端政客是多么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