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华丨在解读中国工作室的这些年
编者按:
三月的烟雨揭开暖春,解读中国工作室迎来成立十年的日子。十年岁月,在各方关心支持下,这支团队一路俯首前行,从策划新闻访谈节目,到推出各类短视频,再到摄制系列纪录片和纪录电影,回首,倏然已过千重山。向前望,万重山又无涯无际,又何妨。特别时刻,总要留下点文字。今天,我们推出解读中国工作室国际部制片人何茂鑫的文章《在解读中国工作室的这些年》,浅录下我们的过往畬菑之路。
△解读中国工作室国际部制片人 何茂鑫
2024年是我在解读中国工作室工作的第6个年头。回首这几年,我有幸见证了祖国的飞速发展,聆听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彰显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有的诠释了中华儿女奋进的力量。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颗闪亮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超越。
跟随解读中国工作室的脚步,我也一直在探索讲述故事的别样视角。五年来,跟随团队一直尝试不同的节目形态,音乐MV《声声慢·致文明》是我来工作室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在拍摄过程中,我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嬉闹,看到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感受他们之间互帮互助的友爱,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才能收获来自世界各地的天籁之音。这段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文化交流的力量,能够跨越国界,连接心灵。
,时长04:13△MV《声声慢·致文明》这首写给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小情歌”,歌词依照我国宋词词牌《声声慢》格律,由来自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塔吉克斯坦、伊朗、巴基斯坦的七位小朋友用本国语言共同演唱。
也是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爆款”视频的魅力。好多朋友、家人纷纷发来公众号文章、视频截图,朋友圈也被《声声慢·致文明》霸屏,我感受到了作品上热搜的激动心情。
纪录片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搭建了宝贵的桥梁。近年来,解读中国工作室策划推出了一批精彩的中外合拍纪录片作品,让世界更加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1年,我有幸跟随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走近他的视角,一同探索和解读中国的科学故事。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从农作物改良到攻克人类疾病,从深海到外太空,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我国科学家们的卓越成就和创新精神,令人振奋和鼓舞。
跟随克里斯托弗·莱利导演拍摄《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他对每一位科学家的尊重和对每一个科学故事的热忱。导演与科学家们的每次采访都长达3个小时,不仅深入探讨每项科学成果的细节,更注重挖掘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他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巧妙地拆分成一个个生动有趣、可感可知的故事,传递出饱含社会关切和人文关怀的理念。
这种讲述方式不仅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能引发他们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兴趣与敬意。克里斯托弗·莱利导演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诚挚的笔触,为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欧阳自远院士(左5)和《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摄制组合影
纪录片《国道巡航》是在纪录片形式上一次大胆新颖的尝试,而我也有幸第一次以制片人的身份参与其中。跟随虚拟人物“华小夏”与“本地推荐官”的脚步,我们走遍了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西藏等地区的多个城市和乡村。每一站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日新月异和欣欣向荣。
△纪录片《国道巡航》拍摄现场
纪录片《国道巡航》是解读中国工作室与芒果TV深度合作,形式上采用了芒果的一贯风格,节目上线之后也收获了诸多的好评。据国内专业的广播电视受众研究机构-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统计数据显示,纪录片《国道巡航》在播出期间居全国网排名同时段省级卫视专题节目收视率第1名,90-00后年轻观众占比最高近40%,份额最高近3%;节目播出期间荣登美兰德·蓝鹰指数晚间黄金档电视节目纪录片类融合传播指数榜第1名,2月纪录片类融合传播效果第3名。
相信大家对云南野生亚洲象“北移南归”的故事记忆犹新。纪录电影《象行记》巧妙地将这一事件作为切入点,通过云南少数民族爱象、护象的动人故事,以及中国政府在野生亚洲象救助、收容和放归自然等方面的不懈努力,生动展现人与亚洲象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跟随拍摄团队走进象群栖息地,亲身感受当地民众与大象共存的点点滴滴,我的内心被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深触动。这次珍贵的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2023年是我在解读中国工作室出差最多的一年。其中最令我难忘、收获最大的经历就是跟随纪录电影《象行记》拍摄花絮。与大象近距离接触,让我切身感受大自然带来的震撼与魅力。初到云南,扑面而来的是这里独特的森林气息,茂密的植被和广袤的森林资源,为大象营造了美好的家园。
然而,丰富的食物来源也使大象经常闯入人类活动区,令我惊讶的是,当地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与大象共处的生活,每当与他们聊起大象时,他们总是兴致盎然地分享着与大象相关的趣事,眼神中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尊重。此外,跟随拍摄团队走进象群栖息地,亲身感受当地民众与大象共存的点点滴滴,我的内心被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深触动。这次珍贵的经历,也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田间地头上的野生亚洲象
在解读中国工作室的5年时光里,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最难忘的经历。我有幸参与了MV《声声慢·致文明》、MV《奇遇三星堆》等短视频的制作,也参与了《之江故事》《高考2020》《中国抗疫志》等纪录片的制作。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每一次创作都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工作室近两年也举办了“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等活动。
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魅力。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们互动,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碰撞出无数灵感的火花。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信念。
五年前,纪录片对于我来说是相对陌生的,国际传播这个词对于我来说也是初次接触。然而,这五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对这两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通过一个个项目的磨砺,一次次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我逐渐意识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
中国的故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其中,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诠释。同时,中国的故事又贴近百姓生活,就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点滴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将这些深奥而又接地气的故事,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给世界,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听到、听懂,是我一直在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今年是解读中国工作室成立十周年,与解读中国工作室走过的五年时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最难忘的时光。未来,我也将见证更多的中国故事搬上银幕与世界人民见面,让世界人民知道正在发生在东方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