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疾病高发,华西坐不住了!

  没有加床,也要找到儿童心理治疗的突破口。

  撰文 | 燕小六

  试运营约3个月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于近日正式揭牌。中心现有床位75张,使用率一直维持在100%,主要收治18岁以下的各类患者。

  作为西部地区首个儿童专科中心,不少孩子在排队等入院。“目前约需等候1-2周。随着患者知晓率增加,未来等待期可能延长。”中心主治医师司徒明镜告诉“医学界”。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与之相对的是,专攻儿童心理卫生的医生、治疗师数量极其有限,主要集中在个别城市。大量患儿在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重度状态。有些病种缺乏本土化的指南、共识或标准化质控方案,亦或是规范都有,但医生无法将之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

  华西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试图在体系支撑不足的大环境中,找到突破点。“我们没有加床。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短期扩大规模,而是要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甚至全国诊疗水平提升。”中心主任黄颐告诉“医学界”。

500

  儿童青少年病房日常活动。图源/受访者提供

  不能让患儿和家长们“闲下来”

  中心建成后面临的较大挑战,就是推动专科化,从门诊到住院部要形成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的管理制度。

  “忙”——司徒明镜用一个字来形容在中心住院期间患儿、家长的日常状态。“从早到晚,我们得让他们基本每天都有任务。”

  患儿在住院之初,会领到一张“集章卡”。上面印有24个打卡区,分别对应不同的个人或集体治疗项目,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参与计划。每完成一次,就能集到一个印章。很多项目要求家长、孩子共同参与。不然,本次集章失败,下次组队再来。

  集章暂时没有物质奖励。但孩子的病情评估、能不能出院、何时出,都和集章数量有关。“假设主管医生初步判定孩子病情有所改善,但集章数很少、大量治疗计划未完成,我们就会提醒孩子和家长,抓紧时间打卡、不要延误出院。”司徒明镜说。

  中心设计大量活动,融入多种治疗理念,形式覆盖手工课、做游戏、抓握训练等视觉-运动整合内容。中午也塞得满满当当。黄颐观察到,多数孩子能在活动中尝到甜头。“这些原是出院后的长期康复内容,现在我们于疾病急性治疗期就开始了。在活动中,孩子能体会到自我价值,学习社会适应的能力和技巧,情绪随之缓解和改善。”

  据悉,这是中心在前期试运营遇到阻力后摸索出来的新玩法。中心医护们发现儿童青少年都喜欢打卡集章。它能激发、强化孩子们的治疗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心理、康复治疗中,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被动吃药。同时,在住院需求大、人手吃紧的局面下,这是一套有效的治疗管理工具。

500

  儿童青少年病房集章卡。图源/受访者提供

  其次,从家长方面来讲,儿童青少年患者管理存在诸多特殊性。首当其冲的是,未成年患者入院,父母必须留陪。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下,有些父母只要闲下来就找人聊天,医院不仅要管孩子,还要管家长。

  于是中心给家长安排了一系列“课堂”,这周讲“亲子沟通”,下周讲“理解孩子”,再下周讲“帮助孩子回归学校”。主管医护等会利用查房、床旁沟通等一切机会,给父母演示如何应对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问题,从理论结合实践全方位地指导家长跟孩子相处、磨合,学会安排孩子出院的日常生活,以及在院外如何继续给予孩子支持。

  “一旦看到家长有进步,我们就会大力赞扬,及时反馈和强化他们的恰当言行。”司徒明镜说。其实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孩子“心病”的源头。司徒明镜解释,这些年来意识到这一点的父母变多了,他们自己愿意改,但常常不得要领。“所以我们一直在传播一个观点,父母到医院陪床,是带着任务来的,要了解、学习疾病管理知识,为出院后孩子的长期康复做准备。”

  此外,儿童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征也会影响疾病管理。一方面,一部分未成年人情绪障碍来自环境中的同伴关系。儿童青少年渴望发展友谊、融入群体、获得重视和肯定。另一方面,他们极易受到同伴干扰。“病房里有一个孩子发脾气,其他孩子就可能出现类似的情绪爆发、冲动等行为。”司徒明镜说,患儿在住院阶段“静养”,出问题的几率会增加。

  中心制定多份预案,指导医护、家长尽早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聚集,避免群体效仿。

  “最开始,中心的平均住院日在18-20天,然后慢慢缩短至14天。病床周转加速,更多患儿能尽早得到治疗。”黄颐告诉“医学界”。

500

  儿童青少年病房设有图书角。图源/受访者提供

  疑难病要快速出院,病房如何管?

  心理卫生疾病治疗往往起效较慢。4周才见成果的,大有人在。住院患者多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平均14天的住院时长往往难以达到病情完全稳定或控制。

  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接诊患儿更特殊。“他们普遍兼具复杂性、疑难性、难治性等特征。在住院患儿中,以12岁-16岁居多,抑郁及相关障碍占比54%,往往有长期、多地的就诊经历。不少孩子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好,有较高的自伤风险。”黄颐告诉“医学界”。

  但黄颐强调,中心宗旨并不以“痊愈出院”为终点。“考虑到华西医院的综合定位,我们有3个目标。第一是处理疑难杂症,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第二,尽快完善诊断,制定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第三,缓解急性期症状,降低恶性事件发生风险。后续,患儿多是要带着症状回归家庭,在门诊或当地医院巩固治疗。”

  时间紧,任务重。出台规范化诊疗质控指标迫在眉睫。

  “来华西进修过的医生都知道,我们有非常多的规范诊疗流程和医疗制度,每一份都有专项培训。”黄颐介绍,针对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临床有不少循证研究、指南、共识等。但在实际操作时,部分临床医生缺乏相关的专业性培训,难以将诊疗规范和临床实际结合。华西希望通过标准化质控来解决这一不足。

  目前,中心针对前来实习、进修的“新手医生”们,设有连续3周的培训。第一周主要讲基本行为规范,包括交接班制度、疾病和风险评估等。司徒明镜表示,儿童青少年对于其症状的感知、表达、分析、调控能力相对较弱,许多问题需要第三方观察、描述和引导,均可能增加问诊和干预难度。对医生来说,这种专业能力是需要专项学习的。

  第二周聚焦病房最常见疾病的规范诊疗。包括患儿在病房出现情感爆发时,主管医生从发现到处理,每一步都有标准化、流程化的应对措施。“质控还要求医护和父母加强沟通。比如,教会父母识别预警信号,预判和合理干预风险行为。”司徒明镜说。

  第三周的培训围绕特殊疾病展开。比如,中心综合循证研究证据,做出一套本土化的儿童青少年难治性抑郁诊疗规范。

  “每天晨交班时,大家要结合质控标准,复盘自己前一天的诊疗行为。”黄颐介绍,这种制度化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必要部分。“华西医院一定不是管好手上的病人即可。我们要带动整个区域的学科建设,引领一群医生一起干。通过标准化诊疗,我们可以推动医疗同质化,推进双向互通、交流。”

  患儿在华西出院前夕,会拿到一份细致的门诊巩固诊疗方案。“我们一直告诉异地患儿、家长,可以回去找某某(治疗),是在我们这儿学习过。”在黄颐印象中,不少患儿都回到当地继续治疗,医疗成本明显下降。

500

  儿童青少年病房日常活动。图源/受访者提供

  建中心,做专科

  华西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的前身是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儿童精神病学亚专业。依托于精神病学及精神卫生学科建设方面的悠久历史,2002年,华西率先在国内成立儿童青少年心理病房,随后逐步形成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多模式整合干预为一体的结构化诊疗思路,并建成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可以系统化开展儿童青少年研究。

  2023年,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接诊18岁以下门诊患者达3.5万人次,较上一年有增长趋势。每月出院人次超过160人。

  在此基础上成立专科化的儿童青少年中心,是水到渠成的事。“现阶段,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临床需求远远未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识别出来,从国家、社会、学校到家庭层面都越来越重视。医院也很鼓励我们‘升级’。”黄颐说。

  司徒明镜结合自身感受称,不管是中心还是亚专业,诊疗范围大致接近。区别就在于专科化管理。这涉及到人才培养、人员安排、科研规划等多方面。

  “以前,一些医疗组长、教授们会以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作为研究方向。具体到看病,就没那么严格,成人、儿童患者都会接诊。一部分儿童青少年患者在住院时,会分散到成人病房。”黄颐说,专科化建设能保证疾病诊疗延续性、精准化和高质量。

  中心建成后,人才储备、招募会更有方向。比如,门诊增设儿童专业心理治疗师;聚焦儿童青少年需求,培养专科医生。“未来,可能会有一批只看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或孤独症的专科医生。”黄颐说。

  据了解,华西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正在策划、展开一系列“专项培训”。包括今年9月将启动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医生培训等进修项目;公开招募儿童青少年亚专业方向心理治疗师,后续会开展相关进修培训。

  同时,中心致力于与国内各大儿童心理卫生中心联合,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范和标准制定。目标是进一步平衡儿童青少年专科医生与患者比例,让更多患者受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