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婆罗门”让多少人破防了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雷叔说事  / normalbeauty

500

最近有个词很火,叫做“县城婆罗门”

“婆罗门”,是指印度最高种姓,享受着最好的资源,掌控着印度大多数的经济命脉。

而所谓的“县城婆罗门”,就是说现在县城级别的地域城市,已经形成了一股利益群体,构建出了隐形的阶级

他们垄断了小县城那些挣钱的门路,成了小县城里最牛的人,过上了很多想象中的,开着豪车,住着豪宅,消费不看价格的幸福生活。

500

大家是怎么意识到这一点的呢?

是从看到老家的变化开始的。

今年春节期间,有个视频因此火了。

光看内容,就是一个博主的自述。博主的老家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江西小县城,毕业后她觉得在这没什么发展机会,于是留在北京打工。

一线城市的打工人,生活过得大同小异。无非是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每天坐地铁早出晚归,日常开销不至于拮据,却也谈不上奢侈。

但她觉得自己过得挺好,是在靠双手和劳动,一步步靠近了梦想中的生活。

——直到这次回家过年。

印象中的老家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低下,还属于贫困县,听起来实在没什么前途。

可谁能想到,在这样的背景环境里,人们的生活却比大城市的她要好上太多。

具体有多好呢?

就拿她的同学们来举例吧。

工作嘛,是五点下班的。

房子嘛,是全款购入的。

车子嘛,至少是宝马代步的。

500

500

500

再不济,还能继承家里一千多平的大鱼塘。

500

500

我在一线城市挤造价千万的地铁,住几万一平的租房,你在老家小县城开豪车、住别墅。

怎么不算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呢?

500

500

也不只有同学们活得如此潇洒,感觉整个县城的消费水平都非常前卫。

现在大城市都在聊消费降级,动不动就报道大家都不愿意花钱,只想丧心病狂攒钱。

结果回到小县城的商场,一两百块根本买不到好衣服,羽绒服动不动就上千,还叫不出牌子。

500

500

两三千的大衣过年打折,还能卖到一千多,人家眼都不眨直接拿下,还觉得占了便宜。

碰到买吃的喝的,那就更大方了。

虽然县城没有山姆盒马,但是有专门开车去代购的老板,每周跑去进货,再带回来加价卖。

而且,“供不应求”。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上次见这样的场面,还是香港人跑去深圳代购,那还是因为香港物价太贵,图深圳便宜。

这县城的朋友们又图呢?

可能就是不差钱吧。

反正消费在这哐哐升级。

回头再感受下这县城里的基建。

灯光,霓虹闪烁。

500

墙面,个性手绘。

500

放在大城市也高低是个网红打卡点,确实配得上这前卫的消费水平。

于是这博主很感慨,原本以为北漂回老家过年是城市人进村,没想到自己才是“乡下人进城”,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最土最穷的那个。

所以你看,在大城市有什么好令人羡慕的呢?

那些在老家住别墅开豪车,享受车厘子自由,眼都不眨花一两千买衣服的人,才是真牛。


500

这视频能火,是因为很多人和她感同身受。

评论区里就有不少现身说法的,说自己“回贫困县十五分钟遇见两辆卡宴一辆迈巴赫”。

500

在老家见过的豪车,比在大城市待一年见的都多。兰博基尼像不要钱一样,路上随便开。

500

隔三差五听到同村某某怒赚几百万的传闻,然后低头一看,自己的裤兜比脸还干净。

500

跑去商场里想买件衣服,随便一拿就价值几千,不让还价不说,连牌子都没听过。

500

有人发现老家陈旧的砖瓦老房被推倒了,原址上建成了宽阔的步行商业街。

仿古建筑,霓虹招牌,沿路还设计了很多打卡点,比如挂许愿牌的发财树,扔硬币的小池子。

看过去俨然一个新造的微缩“古镇”。

街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奶茶店咖啡店,什么瑞幸啊喜茶啊都能喝到,就是排队两小时起步。

500

电影院也都是50+一张票,爱看不看。

500

北上广深已经很发达了,即使新建了什么东西你也很难感受到差别。但每次过年回家,才会感受到什么叫日新月异。

同事也深有同感。他家附近的村子因为赚到钱了,整个村都盖起了联排别墅。

全是四层楼高,带小花园,外立面规规整整,一溜烟看过去可气派,可敞亮。每个人都住大别墅。

他说,以前只听说江浙沪的农村都这么漂亮,没想到有天在自己身边也能见识到。

500

另一位同事参加同学聚会后止不住叹气。

以前都说读大学才有出息,大家一个劲地埋头苦学,要考去大城市学习工作生活。

结果回头参加同学会,发现那些当时被认为没出息的、留在老家的那帮人,反倒混得最好。

要么是跟着家里做生意做项目,要么是考公上岸拿起了家长心目中的铁饭碗。

怎么看都比漂泊在外的打工仔光鲜。

500

人们越想越觉得不理解,明明大家都说大城市有更多机会,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怎么偏偏自己那么辛苦,别人却在老家过得有滋有味呢?

500

但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所谓的“县城赢家”其实只分两种,要么是安安稳稳端着体制内铁饭碗的,要么是轰轰烈烈做生意搞项目的。

前者拿着一份稳定的工资,不用付高额的房贷,自然有多余的精力来刺激消费;而后者的发家致富史更是和县城的发展息息相关。

大多数县城现有的发展水平是超出真实能力的。很多楼盘、马路和商业机构的建设,都建立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城投债上。

为什么借钱也要搞建设呢?这就得从大多数县城的财政收入结构说起。

以江西为例,2023年1-11月,江西省政府性基金收入1474.1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225.3亿元,占83%。

500

这其实是很多省市的缩影。

想要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帮助本地发展,最直观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土地卖出更高的价格。

而想让土地升值,则不得大搞基建。

毕竟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楼盘,和一个周围荒芜人烟的楼盘,当然是前者才能卖出高价。

所以不少县城就算财政赤字,也要搞投资搞建设。因为不搞几乎没机会,搞了或许还能翻盘。

纵观近几年的县城发展,大多都是这么一套流程:招商引资,大兴基建,出让土地,获得发展基金。区别只在于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

在这个招商引资、大兴基建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很多的项目承建方。那些留在老家发展的人,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他们拿着钱,给家乡做项目搞建设,当然就赚到了钱。因此,买得起豪车,住得起豪宅,几千块的包包和衣服都能毫不手软地全款买下。

消费市场同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种动态,大量品牌涌入,希望占领这片广袤的下沉市场。

他们共同营造出县城的繁荣景象。

与此同时,在北上广打工的普通人,经历着无法预测的行业波动,过得自然没那么松弛。

此时此刻,当这些人抱着旧眼光去看待老家,以及留在老家的人时,当然只会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咂摸出无可言说的五味杂陈。

那些曾经被认为无法弥补的差距,似乎正逐渐消融在一杯杯咖啡,一辆辆豪车中。


500

但是,效仿那些成功的老同学,现在回老家发展,就一定能享有相似的人生吗?

其实很难。

小城市有小城市的规则与人情往来。

直白地说,那些容易赚到钱的,人人羡慕的工作和差事,在一定程度上被垄断了。

留在本地的人,大多是“县城婆罗门”的一份子,各有各的门路。

他们之所以留下,大多数都是家长已经铺好了路,只等着他们回去,按部就班地执行。

你看到他们都买了房子,开起了豪车,却没意识到他们的成功是站在了家长的肩膀上。

而那些在大城市靠自己能力赚钱的人,要么是不愿意进入这种生活氛围,要么是没有这种机会和门路,如果贸然回去,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反而是留在大城市,能给他们更多机会。

换言之,有门路的不用人劝,早就回到了老家,一直漂在大城市不回去的,只是回不去罢了。

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对一些人而言,不是不愿意选,只是没得选。

“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正是这个理。

而且人们是有认知局限的。

现在大家看到老家发展得不错,看到老同学们混得风生水起,很容易误会老家人人如此。那些过得没那么好的大多数,似乎被忽略了。

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有穷人有富人,有消费高的也有消费低的。一直和别人较劲比较,或许可以带来动力,也或许会陷入无止境的内耗。

即使真觉得现在的生活不过如此,我也不建议大家盲目回去。与其回小县城,不如留下大城市学个手艺,当个蓝领,可能机会更多。

毕竟月入过万的技术性蓝领工人,怎么看都比月入三千的小白领,更接近中产。

500

说白了,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向往平淡与安稳,也有的向往自由与挑战。

同时,人也热衷于比较。比较外貌,比较钱财,比较地位,比较我有什么而你没有什么,比较你或我或他或它在某个人心中的重要性。

但是既然纬度不同,比较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滋生出怀疑,滋生出不安。

所以,与其憧憬别人,不如肯定自己。

不必千方百计用外物来佐证成功和努力,自己过得快乐自在无愧于心,比什么都重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