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问题,需要交管和市政正视问题,勇敢面对,疏堵结合,积极优化
【本文来自《北京将向单位通报个人交通违法违章行为,大家怎么看?支持这个政策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歪招越来越多了,变相的连坐都来了。
北京交通问题,需要交管和市政正视问题,勇敢面对,疏堵结合,积极优化。
1.限号限牌其实就是一个歪招,现在外地车牌越来越多,实质上限号限牌政策已经失败。
如果在京非要用车的,办外地车牌,极端情况三个月自己过一次户,车还是那个车,但是车牌不同,就又可以在京开三个月。无非就是过户麻烦点,人为增加复杂度,但不是完全不可用。
更有甚者,拥有多个外地车牌的车辆,更占用停车资源,导致更堵了。
实质上失败的政策,还不如勇敢正视问题,增设北京郊区牌照,还可以增加北京税收。
2.放弃用行政手段限制车牌,改用经济手段限制车牌,比如进入五环内市区就摄像头拍照收拥堵费,进入五环、四环、三环、二环,各档收费不同,这样可以释放无效需求。
3.另外,路上那么多的摄像头会拍不系安全带、超速,为什么对于车辆汇入的重点位置反而没有摄像头?
车辆汇入的交替通行规则,为什么迟迟不重点抓起来、管起来?
是因为不系安全带、超速这些违章规则简单,摄像头监控算法好实现吗?
交替通行规则也可以实现的,交管部门不断完善规则,认真管起来就行。
4.另外,如果六环内要求通行效率,为什么又有那么多收费站?
现在技术手段那么多,不设收费站,完全不影响收费。
实在要保留实体收费站,也要把收费站推出六环,不要给市区增加拥堵。
如果为了逃费,伪造车牌、摘掉车牌等行为,那属于少数例外情况,更何况那是违法,是另一套打击方法。
5.市政需要规划建造停车楼,市政规划可以利用很多土地,比如立交桥、地铁下方多余空间,公园、河道边角,停车楼有可能是被土地财政政策导致的越来越高的低价耽误了。
一言难尽,没人统管,眼瞅着不断不断的越来越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