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后,我们为什么怀念孙连城?

500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孙连城了?

500

《人民的名义》开播至今已有7年,李达康的口碑在往下走,孙连城却成了大家交口称赞的好官。到底怎么回事?风评翻转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变了?

01

首先《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孙连城的风评为什么不好?

当时他主要有两大“黑点”。第一是信访窗口改造不彻底,被称为“懒政”问题。

第二是大风厂厂房工人安置费没有着落,这是“能力”问题。所以孙连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又懒”、“又无能”的“躺平式”官员。

这个说法有一定市场,但显然不够客观。

500

先说懒政。孙连城信访窗口改造不彻底,真是因为懒吗?当然不是,孙连城早说了,光明区现在没有钱,连发工资都成问题。

而改造信访窗口恰恰是要花钱的,干过政府项目的朋友应该知道,从竞标到批准再到施工最后验收结款,哪一环不是花钱无数,哪一项不是周期冗长。

眼下光明区财政紧张,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难道改造个信访窗口比给老师发工资更重要?

孙连城自掏腰包买小板凳,一没违反党纪国法,二解决了实际问题,怎么就变成李达康口中“懒政”的代表了?

再说无能。大风厂是丁义珍主导的项目,丁跑路美国后孙连城接手了烂摊子。和改造信访办一样,安置大风厂工人也要花钱。

孙连城搞不来钱,因为在土地财政模式下,“能卖的地都给丁义珍卖光了”。李达康就给他出主意:丁义珍卖过了你可以再卖一次啊!

500

孙连城愣住了:什么意思?合着丁义珍犯罪了,他代表官方对老百姓白纸黑字写的承诺就不作数了?你这不是把老百姓当冤大头么?这不仅会打击政府信誉,更是违法行为。

所以孙连城不干,李达康就说他无能。到头来,遵纪守法的官员成了“无能”的象征,违法乱纪的李达康成了“能官”,岂不荒唐?况且孙连城真的无能吗?

一个无权无势无背景的人,靠着自己努力在光明区兢兢业业,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把全区GDP拉到京州市第一,如果这都叫无能,那什么才叫能干?

都是孙连城既不懒政,更不无能,他这些黑点,都是李达康为了所谓的“政绩”,强行给孙扣的帽子,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朝中无人受欺负,那最后只能去少年宫看星星。

02

事实上,孙连城不仅没有黑点,在一些细节里还能看出很多优点。

第一,孙连城不折腾下属。还是信访办改造,以他区长身份,全可以学李达康,把信访局长叫过来:“你,限期一个礼拜,把窗口改成银行那样!改不出来,摘你乌纱帽!”

听听,多霸气,多爽快,但孙连城没有,因为他知道不切实际,知道手下人有手下的难处,他的做法,是把信访局长带到办公室,安抚情绪,一起想办法。

不像李达康,只要我政绩到位,哪管你洪水滔天。

500

第二,孙连城平易近人,与群众打成一片。有这么一幕,他在自己办公室接待上访人员。一旁的垃圾桶堆满纸杯,他看了看手表,离下班还有20分钟,又叫上了下一位。

试问:一个国家副厅级干部,在自己办公室接待老百姓,倾听诉求解决问题,现实里能找到几位?如果这都叫躺平,那躲在十八道金门内,对外发号施令的人又算什么?

问题来了:孙连城这样一个不贪不占,有底线,有能力,脚踏实际的官员,为什么在一开始被打成“负面角色”,现在风评又变好了呢?

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人民的名义》播出在2017年,土地财政方兴未艾,经济基本面欣欣向荣。

在那样一个时代,李达康这种“唯GDP”论者更有市场,人们相信经济会一直繁荣下去,所以一切能冲经济的人都会被视为偶像,哪怕他不择手段,哪怕他违法乱纪。

500

甚至听过一种说法: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

但是七年过去了,我们经历了太多。口罩封控,郑州红码,恒大暴雷,城投债,水司楼,还有各种能说不能说的事情。

李达康们在经济繁荣时期或有意,或无意间埋下的种种地雷,都在一一引爆。

很多人猛然发现,有些部门的监管形同虚设,有些地区的法律沦为工具,而制度,对一部分掌握权力的人来说,毫无约束效力。

再回头看,如果能少一点李达康,多一点孙连城,很多闹到无法收场的社会性事件本可以扼杀在摇篮里。

孙连城,是一个法制社会的干部,高速发展时念不到他的好,经济下行时,才被人记起,被人赞扬,被人怀念。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