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但机器人技术方面还比较薄弱,而且给机器人公司写插件的小公司也很少
【本文来自《“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超越对手可能只是时间问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早期的机器人公司都是各自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都不大,也就是不到300MB的程度。但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就相当麻烦了。机器人的CPU只需要80386那样的就够了。依据这一类硬件写的软件体积不大但是控制箱体积大线路复杂容易出故障,标准化程度很差。产品成本很高。后来大家都同意使用工控机作为机器人的大脑,这下方便了。只要一张盗版的瘟酒吧光碟,装上去就行了。然后一个机器人的示教程序也就十几K。说实在的机器人那点东西真用不着太复杂的软件。
如今的工业机器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台机器人本体工作站组成的机器人生产线。比如汽车装配线。很多台机器人本体组成但是每一台机器人本体就做一个简单动作。这类机器人精度要求不高,价格便宜。而且工作站没有外部轴。生产线安装调试都简单。另一类是带有外部轴的机器人工作站构成的机器人生产线。那么每一个机器人工作站就很复杂了。这一类机器人系统往往是焊接机器人工作站。
做这一类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最拿手的,当属于奥地利IGM公司。
这类公司当然有机器人本体和外部轴的设计制造能力。这部分才是机器人系统的顶尖技术。国内还找不出这样一个公司。这样的公司首先需要设计机器人的工程师,还需要设计外部轴,这就是非标准设备,的设计师。然后你的设计方案出来以后还要有足够的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机器人本体主要部件肯定自己做,外部轴部分的设计肯定自己做,制造则是外包给协作方。
这一类机器人工作站,比如焊接99式坦克炮塔和车体的工作站。需要立柱主梁滑轨齿轮齿条传动系统,三坐标变位机。这些东西我国不是不能设计制造,但是我国现在是不是解决了大口径高精度轴承就不知道了。没这个东西,你就算把图纸画出来了,还是做不出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科委,就是因为高可靠性的半导体元器件和高精度轴承没法解决,才不得不放弃工业机器人研发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自己动手研发,一味等待,辣么没有需求就没有产出。国产大口径高精度轴承永远不会有突破。现在的问题是相应的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计算机技术工程师,我们都有。现在只是分散在全国各地,没有形成合力。所以,中国的高铁,造大船,坦克,工程机械,所用到的焊接机器人系统,还是得从歪果进口。这个完全依靠市场经济就不行了。必须发扬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人才集中起来,比如就以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为基础,全国各地抽调人才,也可以自主应聘。先把机器人公司组建起来。开发研制中国自己的机器人系统。
现在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多如牛毛,但是全都是小公司。只能接一些简单的机器人工作站业务。像99式坦克炮塔坦克车身还有高铁车体这样的机器人工作站那是绝对搞不了的。这还得靠歪果。看到了吧,没有歪果仁的机器人工作站,中国的高铁就造不出来。99式坦克更造不出来。勉强造出来了,前装甲遭到大口径炮弹直接命中会开裂。因为不用机器人就必须手工焊接,而手工焊接会造成金属晶粒粗大,金属力学性能下降。这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已经被证明了。
就是说我们现在国内的机器人公司,绝大多数不能造机器人,就我所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有能力自己造机器人而且还成为了上市公司。其他貌似南京熊猫机器人是他们自己造的。其他公司的机器人基本上都是外购零配件自己装配的。软件虽然是自己写的但是很简单。因为不包括操作系统。
中国不但机器人技术方面还比较薄弱,而且给机器人公司写插件的小公司也很少。这属于机器人文化方面的问题。其实很多在校学生比如数学系的,可以干这个勤工俭学嘛。既挣了钱,又给机器人公司解决了问题。
中国成为汽车大国时间还不长,成为机器人大国时间也不长。这个真的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文化底蕴。我们不但需要机器人设计制造方面的技术专家。我们还需要机器人应用方面的专家。就比如像我这样的。一个有经验的机器人应用专家,可以让机器人工作范围瞬间扩大十几倍,可以让机器人寿命延长十几倍。就跟开车一样,你让一个菜鸟开车他很快就把车损坏了。老司机开车就可以百万千米无大修。这可是真事,当年一辆解放牌卡车百万千米无大修,被长春一汽收购了。还奖励这位老司机一辆崭新的解放牌卡车。
机器人方面,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大牛的。对此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