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中国服装业(二)

500

从2009到2018这十年,中国老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这十年的城镇化发展,让大量中国生活在农村的人口走向各种级别的城镇,这为中国服装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尽管最后几年有些艰难,但纵观这十年,大家的日子还是过的不错的,大量中国服装品牌发展壮大,大量服装工厂为全世界生产服装,当然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不如意,但只要给我们时间,我们也会逐渐改进的。

第一点需要改进的,是我们的品牌如何走向国际?

尽管过去四十年,中国服装业已经从国人成衣率不及30%发展成世界服装业老大,全世界三分之一强的服装是中国人做的,也赚取了世界上最大的服装贸易顺差,但我们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的品牌还主要是大众化风格,还没有能力与可能真正地走出国门。2006年起中国的设计师品牌“吉芬”第一次走在了世界四大时装周的T台上,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事情已经不稀罕了,也引不起国内外媒体任何兴趣了,不论是商业化品牌,如李宁、太平鸟等,还是设计师品牌Masha Ma,郭培等,都已经多次出现在纽约、米兰和巴黎等时装周上,四大时装周上已经开始有“中国日”了!为什么今天的媒体不再对中国品牌走上国际四大时装周这样的事件感兴趣呢?主要是十多年来,大多数品牌到四大时装周去搞动作的目的一直停留在为了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造势的低水平,媒体还是需要新鲜度的,这种十年一贯制的营销活动自然没有任何新鲜度可言,而且实际上的造势能力如何,也只有天知道。但我们品牌要真正地走出去,还是要做到销出去,这是需要下大功夫的,需要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上下大功夫,真正搞出有国际水平与市场的品牌特色,这可不仅仅是花钱挤进时装周,或砸钱去对方街上开个店这样简单。好在笔者还是看到有些品牌在这方面正在做一些认真的工作,在欧洲建立了工作室,建立了非常国际化的团队,开始按照欧美市场的规律,慢慢地、谨慎地开展着有条不紊的工作,在这方面,上海的UMA WANG可能是个有代表性的案例,相信几年后,会有一批类似的真正国际化的中国品牌会展示在大家的眼前。

500

第二点需要改进的,是如何营造让创意性品牌推给生长的环境?

创意性品牌,往往是设计师品牌。前面几篇小文提到,中国的服装销售体系很独特,主要是百货公司专柜制,它非常不适合小品牌,特别是有特色、有创意的小品牌生长。所以要营造另一个适应这些创意性强的小品牌生成的时尚生态环境,这个环境包括需求环境,销售环境。过去这十年,需求这方面的变化开始明显起来。国内一二线城市中的消费者在逐渐成熟起来,口味也在逐渐高雅起来,逐渐不再盲目地追求名牌,逐渐希望找到一些有特点的东西,请注意,笔者在这里用了四个“逐渐”,说明这是一个过程,还没有完成。那末这个过程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希望寻找到一些有特点的东西,一些与在百货公司专柜中由于要拼销售额而形成的千篇一律的服装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一些有创意的东西,那么哪里会有这样的时装与时尚产品呢?当然是时尚精品店。这十年中,这种成熟的有品味的消费者在逐渐养成,为她们服务的时装精品店也就有了活路,这样的店也在逐渐增多,更重要的是在上海开始出现一系列为这种类型的时装精品店采买业务配套的时装展会也在逐渐形成规模。在刚刚结束的2019秋冬季上海时装周期间,除了上百场的时装秀之外,我们还看到好多个不同的时尚展会,展示很多的时尚设计品牌,据四月份BOF上的一篇介绍 “时堂”业绩的文章(时堂是上海当前非常成功的一个时尚展会),有些设计师品牌还实现了相当惊人的销售额。笔者参加过多次国际上重要时装周,实际上在这些重要的国际时装周的同时,在周边会有相当多的大大小小不同定位的时尚展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提供安静地寻找新品的环境,上海时装周这几年在这方面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500

通过今年以来的四个月的时间,笔者通过几篇小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服装业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只是笔者个人的管见,希望能对时装业的年青人理解我们的过去有点帮助。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