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穷人图鉴

500

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要以为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满街的汽车就代表了富裕,却不知道这只是少数人的富裕,并没有使得大部分人受益。

世界是平的,在这里发生的,在那里同样再上演。

壹 不是你今天穷了明天就有人救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

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最低时薪,没有医疗保险。

美国作为一个体量巨大的经济体,但底层收入者却没有攒下钱,因为某一个阶段社会财富总量就那么大,每个人都能资产增值是不现实的。 

美国的教育和医疗私有化以后形成了黑洞:

人失去了健康和学习上进的权利,就等于基本堵死了上升通道。

整个社会除了底层的服务业,就是中流砥柱的产业工人这块基数很大的工作岗位了,人很难一步从服务员外卖小哥一步跨越成医生律师金融业。 

通过几代人完成跨越,攒下辛苦打工的每一分钱让孩子完成阶级晋升,如果有,那也是极少极少的个例。 

对于穷人而言,在美国现有的福利制度下,只能是凑活活着。

政府能拿出的钱有限,需要帮助的人太多,只有一小部分人能享受福利,而且政府几次福利改革还在不断收紧。

那么剩下的那些运气没那么好的穷人,他们该怎么办?

首先政府的救济是要排队的,不是你今天穷了你明天就有人救,等待时间按年算。

当他们拿到了政府的救济之后,就再也不能去找工作了。因为找到工作你就得依法离开政府给你的住所,而这个时候你的工资还要等下个月才发,那么你就必须去睡天桥了。

首先,美帝人民必须有个地址,不然什么都干不了,也就是说一旦你睡了天桥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

其次,租房子也不是你有钱就可以租的。譬如一个homeless突然中了一点微薄的奖,这下有钱了可以去找工作了,这个逻辑有点奇怪。

但确实如此:有钱才能找工作,而不是找工作才能有钱。

于是你想去租房子。这个时候你只能去找黑房东租房,或者去宾馆,但是宾馆不算地址,这也行不通。

房屋中介是不会租给你的,因为你的过去太惨了所以人家不相信你的收入是稳定的。

贰 纽约的流浪汉

根据Business Insider的2018年度报告,纽约市有大约77,000个无家可归的人。

换句话说,每122个纽约人当中就有1个流浪汉。这个数目还不包括那些住在公共住房的40万穷人(占纽约市全部人口的5%左右)。 

根据纽约市官方网站统计,纽约“穷人”占的比例为44.2%,位于美国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为19%。

当然,美国政府对“贫困”的定义跟中国肯定不一样,但最近十五年的泡沫经济的确大大降低了美国大城市本地人的生活标准,因此无家可归的人口比例也随之飙升了。

在大部分中国朋友们的印象中,美国可能是个高福利、中产阶级强大的发达国家。

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贫富不均情况其实更接近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福利制度以及医保系统都很不完善。

如果你认识一些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你能了解到美国最贫穷、社会地位最低下的群体的生活状态。

这个群体就是很多美国大城市里颠沛流离的“乞丐阶级”,即使是根据国际标准,这群美国穷人的生活水平都可以算是极度贫困了。

纽约虽然被称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是流浪汉问题却十分严重,甚至能令人联想起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时代。

每天在大街上、在地铁站里都会碰到数不胜数的乞丐、残疾人、精神病患者、酒鬼、瘾君子、卖艺者、前科犯等等。

地铁车厢里经常会遇到流浪汉横躺在座位上,臭得让所有的乘客都会立即躲到隔壁车厢里。 

经常会有乞丐进入车厢的情况。他们在公共场合讲述自己的苦难遭遇,拜托大家给他们捐点零钱。有一部分人确实是为生活所迫而去乞讨,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彻头彻尾的骗子。

纽约市的流浪汉人口中有36%是孩子,剩下64%的人口中,大部分是单身母亲以及没有孩子的单身男性。

美国政府从50年代开始停止对公立精神病院的投入,所以美国大城市里的精神病患者、疯子现在都无所事事地流浪街头。

而其他发达国家的贫穷精神病患者一般可以住在公立精神病院里。

纽约市的流浪汉避难所特别多,每个晚上都向穷人开放。

但这些避难所的治安情况乌烟瘴气,传染病泛滥,所以很多穷人宁愿选择躺在街上睡觉。

叁 穷人越努力工作反而越穷

推荐大家看《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本书,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标准的中产阶级。

她去做一下调查工作,到真正的底层去生活。她把自己当成一个低学历、无存款、没有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大龄家庭主妇去找工作,看看作为低收入群体的自己能不能收支平衡,生存下来。

她先后在三个地方找工作,先当女招待,然后是清洁人员、周末去做老年之家看护,最后是沃尔玛理货员。

她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穷人,就像她身边的“同事”一样去努力工作,省吃俭用,看看能不能存钱找到更好的工作。

但是她三次都失败了。她每次都努力工作,甚至一周七天上班,打2份工,但最终都在存下钱以前先“破产”了。

当家政女工的时候,她目睹她的一个同事,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自己、丈夫、还有家里一个老人,怀着孕,在孕期反应严重的时候也被逼着来上班。

打扫的时候意外骨折了,只好用一只脚跪着打扫完,因为她不能失去一天的薪水,而上司只叫她“冷静下来”,“靠工作撑过去”。

芭芭拉坚持要她去医院,结果受到包括受伤的同事在内所有人的一致排斥,因为她“不识相”地耽误了大家的工作。

在双子城当理货员的时候,虽然她努力平衡开支,但房租实在太贵,她找不到租金在承受范围内的公寓,只能先住在按日收费的汽车旅馆里,结果在攒到房租之前先被汽车旅馆榨干了所有积蓄,无奈的“破产”了。

你不是他们,怎么知道他们的痛苦,大多数穷人不是一群无知、懒惰的社会蛀虫,甘于无所事事,靠吸福利制度的血度日。

他们陷在贫困的泥潭里,并不是他们自身的懒惰,更多的是因为制度上、社会上的原因。

根本没有神奇的理财方法可以能让穷人维持生活,相反,有一大堆特殊费用要付。

比如,穷人没有车,也付不起油费,去过美国的应该清楚美国那屎一样的公交系统。

就算大城市公交也又少又慢,一班车等上一小时是常事,工作地点只好被限制在租住的地方步行和骑车半径内。

那么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租房迁就工作,被市中心的高额房租吃掉一大半的收入;要么租住在偏僻的市郊,每天花三四个小时在来回通勤上。

再比如,低收入群体大多数也低学历,没有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低端服务业的工作。

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在大城市找工作。而大城市的租金早就被富人拉高,达到几乎无法承受的水平。

这本书里芭芭拉就几次三番的遇到这个问题,汽车旅馆按天算钱,但月租几乎等于她的全部收入。

但她目前扮演的是没有存款的穷人,根本付不起月租更便宜的公寓的押金。

于是越住越穷,哪怕一周七天工作也只能将将维持收支平衡,一旦生病,或者进入旺季租金随着游客涌入上涨,马上就有破产不得不去睡大街的风险。

她的同事也一样,不是住在拖车里,就是三四个人住一个小房间。

有丈夫的靠两个人都工作才付得起合租的钱,单身的女孩甚至午餐只能吃一包膨化食品,甚至根本不吃。

还有其他种种的限制,比如即使城市用工荒,这些低收入者的薪水也不会上涨,因为他们没有渠道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也承担不起失去现在工作收入的风险去找新的工作。

低端服务业工作不稳定,美国贵得要命的社保医保是想也不要想了,一旦生病或受伤,只能靠自己硬挺过去。

雇主还尽一切可能剥削他们,哪怕选择免费员工餐或者“妈妈时间”的福利也不愿涨薪,因为这些福利一缺钱,轻易就能找借口取消,但涨薪却不行。

每天的劳动、通勤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房租吃掉了收入的大头,剩下的只够维持基本生活。

可以想见,中上层社会想象中底层上升的方法——存钱-靠工作之余的时间学习技能-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存钱,实现正循环——几乎不可能实现。

大多数美国的穷人们生活在父母低收入-付不起好的教育-低学历-低收入-存不下来钱也没时间-没法改善生活-子女继续贫困,这样一个可怕的泥淖里。

肆 用廉价的方法把生活不断地循环

有一个美剧叫《无耻之徒》,美国人拍的,讲美国底层的生活。

就是看这一家子人在生活刚刚走上正轨的时候,重新因为各种原因重回混乱。

他们展现的生活,虽不会饿死,但是你会觉得,那是真正的地狱。

其实中国大城市的农民工不也是这样吗。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真心感激中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和我们重视读书的传统,至少总还是给穷人家的孩子留下一点空间和出路。 

想像一个人homeless了,那么他的信用就是负的。基本上穷到homeless就意味着你已经社会性死亡了。

你身体健康手脚能动也在也不能过上以前的生活了,就一辈子暗淡下去。

越穷越容易破产。美的的穷人和大部分的中产阶级是连一个paycheck没拿到马上就完蛋的那种。

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因为他们花钱大手大脚,而是不得不这么花。

公司越烂福利越低,而你不成为homeless国家的福利就跟你没有关。

譬如说买合适的医保,一大笔钱没有了。

相同排名的美帝城市的房子跟中国货币价值其实是差不多的(如北上广深对纽约旧金山波士顿洛杉矶这样的意思)。

美帝公交系统非常贵,你不买车不一定就剩钱,买车了也是一大笔钱。

最后幼儿园和补习班贵到飞起,而小孩1点左右早早就放学了。

显然这些钱都是没法节省的。而且从上面的事情可以发现,在美帝很多时候你需要首先有一笔钱,你才可以把你的生活不断地循环下去。

Discovery曾经就有一个节目,说为什么穷人房租占收入比例更高,因为他们的存款不够一个月房租和订金,因此只能去住统计上更贵的日结房,越穷开销越大。

所以大家觉得美帝家庭收入6万美元很高了,其实去掉税和上面一大笔,最后家里吃完饭,基本就月光了。

这就是paycheck to paycheck,一旦失业了,要是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你就成为了homeless。

伍 Julia奶奶

Julia奶奶,她是个诗人、歌手、社会公益活动者。她是爱尔兰人,天主教。

爱尔兰人和天主教这两个词基本上就是世代贫穷的代名词了,他们在19世纪因为土豆危机逃难到美国,从事最艰苦的体力劳动,还被人拿来和黑人类比,他们是不被其他白人接纳的。

Julia奶奶年轻时候还是上了大学的,去俄罗斯留过学,结婚后,早早生了小孩,但丈夫离开了她,两个小孩都有精神疾病。

为了照顾小孩不能有固定的工作,而小孩的病没有保险又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她写诗、唱歌、自己发专辑、到各个高校演讲,就这样,也难以支撑她的生活。

有一次她的儿子问她,“妈妈到处有人找你去演讲,怎么我们还靠救济生活?”

Julia一直都是个storyteller。这可能源于她身体中的爱尔兰血液。她最出名的那首诗,来源于她亲身经历。

那是一个感恩节,她和一些流民需要安排临时住宿,她听到人说:“那些人需要房子吗,我们不是每年给他们火鸡了吗?” 愤怒的Julia写下了这首诗作为回应。

我的名字不叫— “那些人渣”。

请叫我慈爱的女人,

或经历产痛的母亲

她诞生下未来,

未来里的孩子们可以

和你们一样健康生长 

我的名字不叫—“无能的女人”。

男人离家出走

把孩子们抛在身后不是

我的过错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工作

让父亲们

养大他们的小孩

世界闭上眼,孩子们

来承受代价 

我的名字不叫—“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个案研究”

我有美好的人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不仅仅是一个福利对象

你们口中的社会福利永远无法取代

慈祥的祖母、姨妈、舅舅、父亲、表兄妹

以及唇齿相依着的人们的联合

只有这些

才能帮助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梦想。 

我的名字不叫—“懒惰、依赖政府的福利母亲”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包括

养育子女、养家糊口以及社区建设

我的价值远超出你们的想象

凭什么那些依靠丈夫的家庭主妇得到歌颂凭什么

她们不被叫做 — 懒惰和附庸? 

我的名字不叫—“无知,愚蠢和低素质”。

生活的大学授予我博士学位

我知道一切艰苦的意义

每月621美元包括169美元食物券养育三个孩子

房租585美元……还剩下36美元我实在是

生存的天才

我的名字不叫—“坐以待毙”。

我的爱如此有力量,

我要孩子们活下去的愿望如此迫切如此

长久。

所有的孩子们都需要一个家,以及爱他们的人的环绕,

所有的孩子们都需要安全感,

所有的孩子们都应该有机会长大成为

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 

风一直吹

我的孩子成为那些数据中的一部分

你屈服了把责任推在我的身上

你的责备蒙住我们的眼

也隔开了你我之间的距离

但请不要走开

请仔细查看

因为我不是你们所说的那个问题

我是那个答案

我的名字不叫——“那些人渣”。

—— 全文完 ——

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主要涉及时事 | 政治 | 国际 | 财经 

欢迎关注有想法,有见地,有深度的公众号:XZDYZ999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