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怎么来的
孔子在做官之前,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主办贵族的丧礼。古代丧礼程序非常复杂,考古专家还不如孔子,考古专家只知道怎么挖坟,孔子知道怎么埋人。
那种场合,不是自家人的丧事,就没有那么难受,是自家人的丧事,自然而然很难受。
孔子徒弟继承主持丧事职业。孔子徒弟自己家人死了,肯定难受。不是自家人死了,孔子徒弟会难受吗?孔子徒弟不是不用心做丧事,而是磨心没有到那一步,感知能力比较差,感受不到那种场合的磁场。
孔子当主持,如果孔子感知能力比较强大,如果能够感受到那种磁场,就是好像每次都是自家人的丧事,而且能回忆每次丧事,每次丧事记忆片段重叠压在一起,心情很难受的。也就是说孔子自己折磨自己。
为什么孔子屡次三番研究丧葬礼仪?屡次感知承受那种场合的磁场?礼坏乐崩,由礼及仁。研究开发一个理论学说,哪有那么简单。
在古代,死亡本来是一个神秘的东西。现在生产资料多了,财产多了,欲望膨胀了,人们只在乎自己的快感。得癌症了,先借笔高利贷,把钱花光再说,或者去抢银行,花光钱财。完全无视死亡,不重视生命的意义。
礼坏乐崩,由礼及仁。其实就是孔子阐述生命的意义,或者是死亡的意义。
孔子学说哪里来的?丧葬礼仪演变过来的,还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快人工智能出现,人作为劳动力不断被机器人取代。人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无情被人工智能取代?或者是丧葬礼仪的意义能演变成什么样?
21世纪,人工智能突变。传统农业社会文化遇到巨大挑战。儒家的真诚,仁,家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孔子在丧葬礼仪中,感到了人情味,感到了仁。
现代人脱离传统,追求欲望,最后生活麻木不仁,行尸走肉。21世纪是精神病的世界,人工智能突变,人被自动化技术所奴役,不会思考。
佛家五眼通是指: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慧眼通就是今天所谓的哲学家,断思惑,自己渡自己。法眼通,就是菩萨文化,普度众生,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儒家文化。从丧葬礼仪到“仁”,其实就是孔子感到的死亡意义或者生命的意义,菩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