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6)
作者: 张衍田 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定价: 48元
“天干地支”纪年从何而起?干支是先用来纪年还是纪日?太岁纪年与干支是什么关系?汉代为何既有“鸡鸣”“平旦”等十六时辰制,又有“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制?“毕陬”“极涂”“太簇”“黄钟”等纪月之名从何而来?中国古代纪时方法一直在演变,花样繁多,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纪时的概念既繁,流变又杂,当今尚乏一专著梳理厘清之。
北京大学张衍田教授作《中国古代纪时考》一书,稽考梳理中国古代纪时,深入浅出,是文化普及的“大家小书”。
本书总结了张先生多年来对于中国古代纪时方法及其流变的研究成果,分为纪日、纪时刻与时辰、纪月、纪年四个部分,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时间变化的认识及其记录方式的改变。
其论述过程由易到难,既反映了古代人从纪日到纪年的时间认识过程,也合乎现代人学习了解古代纪时方法的客观规律。书中多用图、表,以使条理清晰,层次醒目。本书文风平易浅近,既对自然科学有所介绍,更是引用了不少古代文献,尤其是甲骨金石文献,来说明古代纪时的相关情况,内容极为丰富翔实。其中关于韵目纪日、一日十时、斗建纪月、月阳月阴、岁阴岁阳、十二生肖演变等的考述,既见史学功底而又意趣盎然。
张衍田,1938年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献、古代汉语,尤其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四部文献学术源流等方面的研究。在《北大史学》、《文献》等刊物发表过重要学术论文,专著有《史记正义佚文辑校》(1985),《资治通鉴新注》(1998),《中国历史文选》(2002)等,曾参与校点《宋朝诸臣奏议》。
文本秩序
作者: 孙少华 出版社: 中华书局副标题: 桓谭与两汉之际阐释思想的定型出版年: 2019-4-17定价: 80.00元
该书选择“文本秩序”为切入点,将桓谭与两汉之际对经典文本的阐释方式揭示出来,甚具典型意义。作者认为文本秩序与社会秩序具有密切的联系,甚至一定程度上说,文本秩序是社会稳定程度的反映。由此出发考察了桓谭与两汉之际的学术背景、古今文经学的争辩、桓谭的史学、音乐、政治、军事、文学等思想。对当下颇为引人注目的文本研究当有启发与推动作用。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孙少华,1972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200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辞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诸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先唐文学文献学。著有《孔丛子研究》(2011年)、《桓谭年谱》(2012年)等。
作者: 韦兵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副标题: 宋辽夏金元之间的互动出版年: 2019-5-14页数: 249定价: 58.00元
本书从观念和实证两方面论述华夏天下世界的多元一体,农耕游牧两个世界,既跌宕互动,又共生共融。阴、阳永远不可能消灭其中一方,中国也是这种夷夏之间对立、互动、互融的势的产物。夷、夏二维,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中国。理解中国的关键就是要从这种双向、动态的“势”去把握,这才是完整的天下经验。从实证的角度,将这种夷夏如阴阳观念的考察落实到具体的诸层面,如宋、辽、夏、金、元对文化象征资源的竞争,地域层面不同族群迭兴对当地历史人文的塑造、以及个人层面这种跌宕互动的历史如何影响个人的命运与选择。
韦兵,男,1969年生,四川成都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民族史,对宋代政治文化、10-13世纪的文化、政治与族群互动融合有较为集中的研究,通过理论论述和实证研究,阐述游牧\农耕二元文化,如阴\阳共生共融,共同构建华夏天下世界的观点。
五四细节
作者: 陈占彪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9-3定价: 48
本书以小见大,从鲜为人注意的细节切入,分析五四运动爆发必然中的偶然因素、曹、陆、章的“卖国贼”身份,军警的表现,五四当日的主导者和领导权等问题。抚今追昔,探寻“巴黎五四”的遗踪旧迹,感受百年前中国劳工、战士的义无反顾和慷慨捐躯,讲述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内部的摩擦和龌龊,以及巴黎留学生、工人的呐喊与奔走。正看反观,展示国民党对五四纪念的忌避和压制,讨论五四“反卖国政府精神” 的潜伏、涌动和爆发,以及国民党对五四阐释的力不从心。本书希望通过一些特别的视角,对老生常谈的五四运动做出一点令人信服、耳目一新的阐述。
陈占彪,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巴黎第十大学访问学者。著有《五四知识分子的淑世意识》《自由及其幻象:当代城市休闲消费的发生》《五四细节》《观图记》等。编有《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从“五四”到“六三”》《五四图史》《五四的百年纪念》《甲午五十年(1895—1945):媾和·书愤·明耻》《三岛蜷伏,日月重光:抗战胜利受降现场》《从琉球国到冲绳县:琉球亡国史料辑录》《清季琉球悬案始末》《明代使琉球录集辑》《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等。主编《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执行主编《上海文学发展报告》(年度)。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
作者: 彭小妍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副标题: 五四的反啟蒙页数: 416定价: NT$620
五四的啟蒙理性論述向來為研究主流,《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以五四反啟蒙論述為主軸,探討五四唯情論與啟蒙理性主義的辯證,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視野。本書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追溯人生觀論述的歐亞連結脈絡,展現人生觀派發動的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上承歐洲啟蒙時期的情感論述,下接1960年代以來德勒茲發展的情動力概念以及李澤厚的「情本體」論。
全書研究以唯情與理性的辯證,重新定義五四的知識論體系(episteme)。歷來主流論述以「全盤西化」、「拿來主義」描述五四一代,本書爬梳一般忽略的文獻資料,顯示五四知識分子在知識論上的跨文化串連,連通古今中西,打破了傳統/現代、中國/西方的二元論。重新認識五四知識界的唯情與理性辯證,目的是使現有的五四啟蒙理性論述複雜化,開展五四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的知識論可能,更彰顯人生觀派知識分子與二戰前後新儒家興起的關聯。
彭小妍 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方向為兩岸現代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曾出版專著《超越寫實》、《海上說情欲:從張資平到劉吶鷗》、《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小說《斷掌順娘》《純真年代》,主編有《楊逵全集》。2013年以《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聯經出版)一書榮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上海人解析
作者: 熊月之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2019-3页数: 316定价: 59.80元
本书既宏观解读了上海人形成及其认同,分析了上海城市居民特性与城市精神,又通过一些人物个案研究,深化了对上海人特性的认识。将这些来路各异的上海人研究汇聚一起,也反映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特性,丰富了对近代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整体性认识。作者长期沉潜于上海史研究,所论自成系统,持之有故,长辔远御,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深度,也有一定趣味性。
熊月之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冯桂芬评传》《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等,主编《上海通史》《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等。
龙、船、水与端午竞渡:龙神信仰的文化符号
作者: 黄丽云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 龙神信仰的文化符号出版年: 2019-1定价: CNY98.00
《龙、船、水与端午竞渡:龙神信仰的文化符号》讲述的是数千年来东西文明激荡,溅起的水花落在龙舟赛事上。多少神话、多少文化传承均离不开龙的话题。
追忆过往云烟,龙神信仰不独农耕礼仪、乞雨仪式的宗教性与祷祝行为的竞技性之崇拜,更是历史进程中政权的象征符号与经济指标。今日全球的端午龙争斗技,展现了华人存在的认同价值观与世界同步进化论。龙·船·水三元素不唯成就海洋文化的深层底蕴,其竞技之源的屈原说亦促使竞渡成为世界和睦的和平使节而受到重视。借南龙舟赛事的媒介,世界的竞合将趋于网满成功、臻至和平。所谓宗教不灭性、经济固有性的良性循环印证龙舟文化的深远影响与巨大效用。
黄丽云,1954年生,台湾省人。海洋文化史博士。曾在日本大阪大学文科研究生院、兵库教育大学联合研究生院。曾于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现任职于台湾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应用日语系,职称为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龙神信仰的文化传承,特别是有关屈原与龙舟竞渡的议题,并涉猎台湾史海洋文化关系研究等。代表作《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台湾博扬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发表论文多篇。
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中国政教问题再思
作者: 吴震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标题: 中国政教问题再思出版年: 2019-1定价: 32.00元
在近代中国的“转型时代”,孔教运动的赞同者或反对者都面临一个问题:究竟应当如何处理政教问题以重建中国政教秩序?作者通过对儒家政教问题来龙去脉的梳理,对政教问题在不同时代儒家学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清末以来康有为“政教分离,双轮并驰”的立场、梁启超“分则两美合则两伤”的政教观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其关联和异同展开了极具力度的检讨,从而展现出“近代新儒家”重在调适传统的保守主义风格
。作者指出,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来善待儒教?如何重建合理性的政教关系?这应当是我们今后思考中国文化未来走向时,不得不认真思索的时代课题。
吴震,江苏丹阳人,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日本国际井上圆了学会理事,曾任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研究员等职。主要专著有:《阳明后学研究》(增订版)、《罗汝芳评传》、《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繁体版、简体版)、《〈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儒学思想十论——吴震学术论集》、《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朱子思想再读》等;编著有:《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儒学研究》等。
广告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史研究(1953-1964)
作者: 李华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19-3页数: 646定价: 78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要研究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与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埃及、古巴、联合国等双边外交关系的发展轨迹、逻辑必然及其深远影响。本书是当代国别外交史研究中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样本。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外交集国家关系、政党关系、高层交往于一体,同时包含大国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不同文明国家间关系、新型国家和欧洲传统大国间关系等广泛内容,又掺杂了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因而,此项研究可为其他国家的外交史研究提供一个范式。
李华,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科研部主任、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国际问题研究会理事、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浙江省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负责人、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曾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台湾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学。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5项;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俄罗斯研究》、《德国研究》、《东北亚论坛》、《西伯利亚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独撰《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赫鲁晓夫与苏联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学术专著5部;论文著作荣获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等10项嘉奖。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面对死亡的人
作者: [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译者: 吴泓缈 / 冯悦 出版年: 2019-3页数: 414定价: 45.00
法国历史学家阿里耶斯的这一著作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全面且事无巨细地介绍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并对其变化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本书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全书分为两卷,本书为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菲利普•阿里耶斯,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法国社会传统》《历史的节拍》《儿童的世纪》等。其《面对死亡的人》开创了死亡学历史研究的新篇章。
作者: [美]迈克·拉波特(Mike Rapport)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品方: 纸间悦动副标题: 革命之年原作名: 1848:Year of Revolution译者: 郭东波 / 杜利敏 出版年: 2019-5页数: 496定价: 92.00
1848年是一个充斥着战争、叛乱与争执的年头,各个国家、民族的命运飘忽不定。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个绝妙的故事。迈克·拉波特(Mike Rapport),生于美国纽约,在布里斯托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法国史学者威廉·多伊尔(William Doyle)。曾任教于斯特林大学,200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现就职于格拉斯哥大学。
拉波特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革命史,包括1789年法国大革命、英法美革命的比较,曾参与“革命的多米诺骨牌”项目,探讨1848年革命对现代世界的影响。代表作包括:《反叛的城市》《法国革命中的民族问题和公民权利》《拿破仑战争导论》(牛津通识系列)等。拉波特学术功底深厚,对历史和生活充满热情,喜爱在城市中漫步,研究历史事件是如何在大街小巷展开的。他充分利用档案及历史参与者的私人记录,使得其作品不仅翔实地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而且描绘出当事者的体验,生动有趣。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翻译之耻
作者: [美]劳伦斯·韦努蒂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副标题: 走向差异伦理译者: 蒋童 出版年: 2019-3页数: 322定价: 38.00
学界需要翻译,却将其边缘化,《翻译之耻》探索了翻译与学术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专业译者,劳伦斯•韦努蒂提出,时下流行的作者观念在文学研究领域贬低了翻译,同时也强化了版权法中对“著作权”的不当定义。
此外,针对各类学术机构对翻译的忽视,出版商对译者的不公正待遇,本书均给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从早期基督教的《圣经》翻译,到日本现当代小说的翻译,韦努蒂的研究均有涉猎。他揭示了译本在构建翻译伦理的社会影响,并提出,翻译伦理促使译作以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一更广阔的视角被写作、阅读和评价。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美国坦普尔大学教授、翻译理论家及翻译家。曾主编论文集《再思翻译: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翻译研究读本》,主要著作有《译者隐身:一部翻译史》《翻译之耻》等。
雾都伦敦
作者: [美]威廉·卡弗特(William M. Cavert)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 现代早期城市的能源与环境原作名: The Smoke of Lond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Early Modern City译者: 王庆奖 / 苏前辉 出版年: 2019-5页数: 388定价: 69.00元
环境史是目前全世界史学研究的热门课题,新著迭出。本书是剑桥现代早期英国史丛书之一,从政治、文化、社会、法制乃至心理等多维度全方位分析了16~18世纪伦敦各界对烟雾的认识与因应。作者认为,1600年的伦敦是一个化石燃料城市,煤炭是穷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不断增长的制造业的廉价燃料来源。在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人们发现产生的烟雾是丑陋的和危险的,这导致了法律诉讼、王权压制、医生试图了解空气的性质、郊区化的加剧以及诗歌和伦敦舞台上城市生活的变化。威廉•卡弗特(William M. Cavert),美国西北大学博士,现任圣托马斯大学(明尼苏达)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16~18 世纪英国城市史和环境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