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开门,是爹地 爹来找你自由贸易来了

“輸要輸得起,唔好衰畀人睇!”(输要输得起,不要让人瞧不起!)

32年前,也就是1992年,香港无线电视(TVB)播出了日后轰动一时的跨时代级40集鸿篇巨制——《大时代》。该剧以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场为背景,通过丁家与方家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展现了名利与人性的复杂纠缠。

在这部剧集的尾声部分,郑少秋饰演的丁蟹一角有一场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在股海大博弈中输给了刘青云饰演的方展博,已是倾家荡产、穷途末路的丁蟹硬是拽着他的四个儿子上了交易广场天台,准备跳楼自杀。就在丁家父子即将自我了断之际,丁蟹这个当爹的给他的四个儿子发表了一番声势十足的“跳前动员演讲”,其中日后最为外人道的,莫过于我在本期内容开头引用的那句台词。

虽然我很讨厌丁蟹这个人物,但是我在这里要引用他的台词并不是为了揶揄他的,而是为了调侃我们的老熟人英国。因为这两天我上网的时候在英国的《泰晤士报》上刷到了一篇画风异常清奇的文章——《中国是怎么盘算着利用电动车“入侵”欧洲的?》(How China plans to invade Europe — with electric vehicles)。

500

对,没错,你们没看错,这篇文章的作者,《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理查德·斯宾塞(Richard Spencer)就是使用了“入侵”这个字眼来形容我们目前的对欧汽车营销策略。

我不喜欢《泰晤士报》的这篇文章标题,明明是自由贸易的事情,怎么能说成是“入侵”呢?我觉得应该改一改,改成《中国是如何计划借助电动车开化欧洲的?》才对。

500

讲道理,这话要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也就算了,你比如像印度这样的,我不支持,但起码我还能理解。但你可是英国啊,祖上就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对我们发起过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的英国啊,你是怎么好意思用“入侵”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和欧洲的汽车贸易行为的?泼脏水不泼脏水什么的咱们姑且先不论,你们这么说你们自己不会觉得害臊的吗?带英好歹也在世界上横行了这么多个世纪了,从来都是英国侵略别人啊,什么时候轮到英国被别人入侵了?

我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英国而非欧洲,是因为《泰晤士报》的这篇东西本质上还是在讲英国自己的,欧洲只是它们扯下来给自己拉大旗的幌子而已。众所周知,英国的汽车工业老早就没法看了,德法之流就是再拉胯,好歹还有大众和标致这些中流砥柱撑着场子。至于英国……捷豹和路虎早在2008年就成了印度品牌了,而劳斯莱斯更是在2003年就被宝马收购了。

换句话来说,现在的英国在汽车工业这块已经没什么能拿来和其他汽车强国稍作抗衡的有力筹码了,随便哪个块头稍微大点的外国牌子闯进英国市场,都将是一场一面倒的大屠杀,尤其是在电动车这块。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新能源大军,现在连德法之流也是瑟瑟发抖,就更别说去工业化早就去得连姥姥都不认识的英国人了。

也正因此,所以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老牌英国媒体现在就表现得特别焦虑,生怕稍有不慎,这英伦三岛的汽车市场就“全国山河一片红”了。

文章以当下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电动车品牌——比亚迪和特斯拉为例,比亚迪的基础款电动车在英售8000英镑,约合人民币7.17万元,而作为对比,哪怕是最便宜的特斯拉售价也超过4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5.87万元。

500

在绝对的价格优势面前,其他一切营销话术所带来的虚假的心理优越感都是苍白无力的。《泰晤士报》在文章中指出,去年全球市场上的电动车销量超过1400万,其中光中国电动车的份额就占去了近6成。换句话来说,“不,请不要误会,在电动车这块,我不是针对你带英,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500

虽然都是垃圾,但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终究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以德法为代表的欧陆国家的汽车工业相对而言还算比较能打,所以它们在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新能源车时并不急着一上来就把方向盘打死,而是先给我们的电动车设置10%、25%乃至是30%的进口关税,节节抵抗,层层递进。毕竟大众还是要和中国人做生意的,闹得太僵了也不好。

500

欧盟这边的关税一加,德法两国的本土汽车品牌松了口气,英国可就遭殃了。文章提到,如果欧盟对华提高电动车关税,那么像比亚迪这样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很可能会更加重视英国市场。中国会把游离于欧盟之外,但同时又和欧洲市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英国当成是一块跳板,一块日后方便进入欧陆市场的跳板,因此中国会在对英汽车销售这块倍加用心,争取在智能化和性价比这些方面做得极致,将其他所有潜在对手全部挤死。能够成功拿下英国市场,日后我们就更有信心在欧陆市场上攻城略地了。

500

有没有觉得这个说法听着有点耳熟?当年以英国为代表的那群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广大亚非拉农业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差不多也就是这个套路。能直接把你的国门给轰开最好,要是一时半会儿轰不开,那就先想方设法把挨着你的周边一些战略要点给占领了,然后把这些地方打造成向你经济腹地进军的桥头堡,完了就是持续不断的鲸吞蚕食。

如今一晃眼三个甲子过去了,套路还是老一套,攻守双方——哦,不对,按照英国人习惯,应该叫攻受双方,攻受双方的位置却变了。也不知道当年下令炮击我虎门炮台的英军指挥官,要是得知今天的英国混成了这副德性,心中又会作何感想?反正我的话,我是第一时间就想起了《哈利·波特》里头恼羞成怒的斯内普教授怒斥哈利的那句名台词:

“波特,你怎么敢用我的咒语来对付我!”

可话又说回来了,闭关锁国,说说容易,但是怎么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我们知道西方怂恿广大发展中国家唱的这一出碳中和大戏,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为了锁死后来者的工业化之路所精心布下的一个局,可即便如此,新能源浪潮仍然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为了环保还是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都不可能再走回以前那条传统的道路了。

这就好比1840年之后的我们,你已经见识过工业化的伟力了,你只能朝着它所开辟出来的道路前进。那是一股农业国家根本无法对抗的力量,哪怕是我们这种把农业文明发展到极致的国家也不行。工业国都找上门来了你还搞闭关锁国,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落后就要挨打。你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能源浪潮,现在的英国差不多也是这种拧巴的状态。打开国门吧,你本土那些落后产能很快就会在外来先进生产力的冲击下沦为别人的砧上肉、盘中餐;不打开国门吧,你就没办法获取来自东方的先进技术,本来就落后了,不主动去接触先进的东西,日子一长,挨打岂不是挨得更疼了?

再说了,明明你们英国人祖上也是这么对外人说的。我们中国人管那场战争叫鸦片战争,结果到了你们英国人嘴里就成了贸易战争。我们觉得你们是奔着给我们倾销鸦片来的,而你们却觉得是我们不肯和你们好好做生意,所以才使用了武力手段来迫使我们打开贸易大门。

500

得,自由贸易就自由贸易吧,180多年过去了,现在轮到我们去找你们自由贸易了,结果你们大门一锁,气急败坏地就给我们来了句:“你们这是妥妥地侵略!”自由贸易的事,怎么能叫“侵略”呢?我不管,现在我们是先进国家,你们是落后国家,我们说这是自由贸易,它就是自由贸易,你们英国人说了不算。

你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现在输出到英国的还只是新能源汽车,而不是芬太尼或阿片类药物;我们载着新能源汽车过去的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民用滚装船,而不是我们最新式的航母和驱逐舰。我们终究不是你们,但别把我们逼成了你们,要是我们真把当初你们对我们做过的事情给你们高清重置一遍,你们英国那小身板还能不能扛得住,那可就真不好说咯。

500

作为一家在英影响力堪比《人民日报》在华影响力的老牌媒体,说句实在话,我对《泰晤士报》这篇文章是非常失望的。堂堂国家级大报,结果在谈论起新能源浪潮这种关乎英国的问题时,最后却只能给出比几个世纪前的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也强不了多少的国策,丢人呐。大清后来好歹还搞了个洋务运动呢,虽然没成功,但是至少努力过。你们带英呢?“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话你们西方人嚷嚷了多少年了?公车上书和华务运动搞起来了嘛?有为·卡梅伦、启超·约翰逊和嗣同·特拉斯都哪儿去了?你们连睁眼看世界的勇气都没有,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要重返世界呢?快拉倒吧。

500

过去我们中国人总喜欢给国外输入的各种工业品起各种洋名字,铁钉叫洋钉,火柴叫洋火,自行车和汽车叫洋车子。这事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有点难为情,但是这种叫法毕竟说明那个年代的我们好歹是抱着一种开放学习的心态去看待西方的新鲜事物的。如今的英国人就缺这么一股子精神,我们当初能管西方舶来的铁钉、火柴和内燃机车叫洋钉、洋火、洋车子,为什么今天的英国人就不能管来自东方的高铁、核电站跟新能源汽车叫华铁、华电、华车子呢?

500

春节假期我在社媒上刷到了一个段子,乍一看只觉得可乐,后来仔细想想,其实还挺有道理的。

“这颐和园真是越修越回去了,过节去这一趟简直没看了。”

“嗨,还不是因为海军把修园子的钱都拿去造军舰了嘛。”

你还真别说,这都是取之于民的血汗钱,拿来造军舰和修园子的,还真就是不一样。

沙溢在《小欢喜》里头那句台词是怎么说的来着?稍微改改,拿来作为本期内容的结尾也是挺合适的:

“英子,开门,是爹地。爹来找你自由贸易来了。”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