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南京博物院馆藏~

南京博物院馆藏~\(^o^)/~

hao500

热门评论 1

  • 确实的真的,是康熙年的文物没错。事实上你这个东西并不是孤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清 “大明康熙年制”款斗彩云龙纹盘,而且是标准官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拨。敛口,浅弧腹,大圈足。器身白釉底斗彩装饰。口沿内外单圈,底内一周青花弦纹装饰,圈内绘正面云龙纹。外壁绘龙凤纹。外底青花双线圈内署楷书“大明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


    为什么出现总结来看,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款识属于“有意为之”,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无意错写”。
    有意为之,持“有意为之”这种看法的研究者认为,出现“大明康熙年制”款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一种“避讳”。
    康熙十六年,出于维护帝王权威的考虑,浮梁知县发布了“年款禁令”。
    清乾隆《浮梁县志》记载 :“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
    这里的意思也很明了,康熙十六年,景德镇民窑在烧造瓷器时,禁止窑工书写皇帝年号。目的也很简单——以免破残。瓷器容易碎,写上康熙年款的瓷器如果碎了,显然是不吉利的,所以干脆禁止书写本朝年号。

    所以说康熙早年本朝的瓷器,写款非常少,你基本上见不到真正题款本朝大清康熙年制款的瓷器,对于民窑大多数写的大明嘉靖或者大明成化或者大明宣德,碎了就碎了,不会伤及本朝。即使这样,从实际上看,这种“年款禁令”并不能完全禁绝康熙民窑瓷器题写年款。例如康熙三十八年,浮梁又立“奉宪永禁”碑,碑文中再次重申了民窑不得书写年款的禁令,如有“阳奉阴违,一经查出,定拿枷责不贷” ,说明依旧有违反禁令者出现。

    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无意错写”。
    持“无意写错”看法的研究者认为,这种款识属于“错款”,就好像人民币也有错版一样。
    中国古代社会识字率并不高,很多窑工并不认字,只是照样画写罢了。而景德镇从明代开始就一直为宫廷烧造瓷器,其中的很多工匠都经历了明清两代的更替。
    康熙初年,景德镇实行“官搭民烧”的制度,一些制作官窑的工匠同时也有可能会去制作民窑产品。
    因而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曾经在明代景德镇窑场内制作的工匠,在清初康熙年间再次被征召制瓷,由于并不认字,又是曾经的熟练工,极有可能在书写时不经意间写成了“大明”。

    除了这两种比较说得过去的理由以外,另外还有一些说法。
    例如可能是窑工怀念故国大明,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写下了“大明康熙年制”的款;也可能是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为了抒发愤懑之情,特地把“康熙”的年号乾坤大挪移到“大明”身上。

    但是总得来说国家博物馆的东西,定性和定义是很严肃的。看着无厘头的东西,的的确确真的是康熙朝的文物。
    展开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2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躺平吃瓜
    乾隆专属真品……唉,这就是太自信了……觉得大清不会亡,所以就不会被人拿来调侃。
    刚才查了一下,是富春山居图,当然乾隆认为真迹的子明卷,现在也是非常值钱的文物。
  • guan_16470598502244
    确实的真的,是康熙年的文物没错。事实上你这个东西并不是孤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清 “大明康熙年制”款斗彩云龙纹盘,而且是标准官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拨。敛口,浅弧腹,大圈足。器身白釉底斗彩装饰。口沿内外单圈,底内一周青花弦纹装饰,圈内绘正面云龙纹。外壁绘龙凤纹。外底青花双线圈内署楷书“大明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


    为什么出现总结来看,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款识属于“有意为之”,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无意错写”。
    有意为之,持“有意为之”这种看法的研究者认为,出现“大明康熙年制”款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一种“避讳”。
    康熙十六年,出于维护帝王权威的考虑,浮梁知县发布了“年款禁令”。
    清乾隆《浮梁县志》记载 :“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
    这里的意思也很明了,康熙十六年,景德镇民窑在烧造瓷器时,禁止窑工书写皇帝年号。目的也很简单——以免破残。瓷器容易碎,写上康熙年款的瓷器如果碎了,显然是不吉利的,所以干脆禁止书写本朝年号。

    所以说康熙早年本朝的瓷器,写款非常少,你基本上见不到真正题款本朝大清康熙年制款的瓷器,对于民窑大多数写的大明嘉靖或者大明成化或者大明宣德,碎了就碎了,不会伤及本朝。即使这样,从实际上看,这种“年款禁令”并不能完全禁绝康熙民窑瓷器题写年款。例如康熙三十八年,浮梁又立“奉宪永禁”碑,碑文中再次重申了民窑不得书写年款的禁令,如有“阳奉阴违,一经查出,定拿枷责不贷” ,说明依旧有违反禁令者出现。

    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无意错写”。
    持“无意写错”看法的研究者认为,这种款识属于“错款”,就好像人民币也有错版一样。
    中国古代社会识字率并不高,很多窑工并不认字,只是照样画写罢了。而景德镇从明代开始就一直为宫廷烧造瓷器,其中的很多工匠都经历了明清两代的更替。
    康熙初年,景德镇实行“官搭民烧”的制度,一些制作官窑的工匠同时也有可能会去制作民窑产品。
    因而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曾经在明代景德镇窑场内制作的工匠,在清初康熙年间再次被征召制瓷,由于并不认字,又是曾经的熟练工,极有可能在书写时不经意间写成了“大明”。

    除了这两种比较说得过去的理由以外,另外还有一些说法。
    例如可能是窑工怀念故国大明,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写下了“大明康熙年制”的款;也可能是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为了抒发愤懑之情,特地把“康熙”的年号乾坤大挪移到“大明”身上。

    但是总得来说国家博物馆的东西,定性和定义是很严肃的。看着无厘头的东西,的的确确真的是康熙朝的文物。
    展开
    浮梁古县衙我去过😂
  • 躺平吃瓜 租客一名,不操房东的心。
    全部楼层
    自思自立
    我来驳你一下:
    首先要区分是官窑还是民窑的作品。
    这些藏品显然不是官窑出品。官窑不可能出现这种错误,什么有意为之也好,什么无心出错也好,都不可能。说这两种可能的人估计没有十年脑血栓都想不到。说有意为之,当时民心尚未完全归附,康熙故意让人记起或纪念大明?估计康熙宁愿不要落款。说无心出错,那么审查这批瓷器的官员肯定会当场销毁,否则小命不保。落款不是必须的。如果康熙想仿明作品,那么就没必要提上康熙两字。
    所以这两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官窑出品显然不可能。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民窑私自出品,或者天地会“陈近南”安排烧制的呢?这个有可能。但民窑的技术、工艺和水平似乎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准。历代以降,就没有收藏民窑出品的做法,原因是民窑出品没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水平也不高,更多的是实用型瓷器(比如吃饭的碗勺,茶壶)。即便是现在发现战国时期的民间制造的青铜器,也同样不值钱。所以如果是民窑制作,那么它就不值得博物院收藏。

    如果是珍品,真品,那么鉴定为民国初年,比如说袁世凯时期官窑出品,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观点,非说是康熙年间的产品,我觉得无法让人信服。埃及和希腊的文物被质疑,很大原因是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几十万字涉及几十种学科的著作。
    还有一种可能是皇帝的新衣,因为某个或某些有地位的人确定是真的,大家不敢反驳,所以就认定是真的。这类事件在乾隆就出现过,好像是字画,乾隆拿到的是仿本,自认为是真迹,提了不少字,后来真迹出现了,乾隆一口咬定真迹是假的,仿本是真的。所以该字画出现了两个真品,一个是乾隆真品,一个是真的真品。



    乾隆专属真品……唉,这就是太自信了……觉得大清不会亡,所以就不会被人拿来调侃。
  • 寄托款
  • 全部楼层
    自思自立
    结论是诈骗,这点我没意见。但当时鉴定的过程我不同意老兄的说法。首先那是2000年前后的事,如果不是鉴定为汉朝的金缕玉衣,那文物绝对值不了2个多亿。不但但不值2亿,估计200万都不一定能值。所以鉴定的结论是汉代的金缕玉衣,这点毫无疑问。
    其次,银行(记得是中行)要批出那么大一笔贷款,要求权威鉴定。于是贷款方请了故宫博物院的五名专家(顾问)都是权威专家,你去买中国文物鉴定类的书籍,基本上主编都是这些人。你说他们不够权威?这点说不过去。
    当然这些专家是不是被贷款方收买了?这点我想估计有些是知内情被收买了,有些碍于面子出席,但就是打个酱油,并不一定知道内幕,也不好意思说真话去驳被收买专家的面子。事后才发现上当了,但已经于事无补了。有污点了。
    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都是擅长古玩书画鉴赏的,他们对于考古发现的文物的鉴定水平并不高。诈骗贷款的人为什么要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而不请河北省博物院或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呢?河北省博物院保存着经过科学考古发掘获取的最完整的两套金缕玉衣,也是第一次取得金缕玉衣的实物证实史书上记载的金缕玉衣确实存在,河北省博物院的专家对于金缕玉衣的鉴定是最权威的,而故宫博物院一套金缕玉衣实物都没有,故宫的专家对于金缕玉衣的观察与我们这些博物馆的参观者没有两样,他们顶多能确认则确实是金缕玉衣,但到底是真品还是仿品则完全没有能力确认。所以这次所谓的“金缕玉衣”的鉴定,完全就是利用银行贷款漏洞诈骗银行资金的骗局。
  • 全部楼层
    bjpc
    别提什么头衔,在故宫博物院干过不等于就代表故宫博物院。就说金缕玉衣这东西,迄今出土了几套都是有数的,都在博物馆里,根本不可能被企业拿来做贷款抵押。另外,人家说的这个“真的”,跟你理解的真根本不是一回事,人家拿来一套金缕玉衣,让你鉴定是不是真的,玉片是真正的玉片不是玻璃片,金缕也是真正的黄金,你能说这套金缕玉衣不是真的?当然是真的,人家又没有让你说这是汉代的金缕玉衣。在说,故宫博物院根本就不是考古单位,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没从事过任何考古发掘工作,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精通的是传世文物的鉴定,而且还各有专长,有的长于瓷器鉴定,有的精于青铜器鉴定,有的是书画鉴定专家,就没有专门研究金缕玉衣研究的专家,他们就是“鉴定”了,也是一钱不值的。
    结论是诈骗,这点我没意见。但当时鉴定的过程我不同意老兄的说法。首先那是2000年前后的事,如果不是鉴定为汉朝的金缕玉衣,那文物绝对值不了2个多亿。不但但不值2亿,估计200万都不一定能值。所以鉴定的结论是汉代的金缕玉衣,这点毫无疑问。
    其次,银行(记得是中行)要批出那么大一笔贷款,要求权威鉴定。于是贷款方请了故宫博物院的五名专家(顾问)都是权威专家,你去买中国文物鉴定类的书籍,基本上主编都是这些人。你说他们不够权威?这点说不过去。
    当然这些专家是不是被贷款方收买了?这点我想估计有些是知内情被收买了,有些碍于面子出席,但就是打个酱油,并不一定知道内幕,也不好意思说真话去驳被收买专家的面子。事后才发现上当了,但已经于事无补了。有污点了。
  • 年款与文物对不上,或出现不存在年款的瓷器,除了使用其他方法鉴别以外,还要看瓷器本身的价值,如果一件瓷器是精工细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工艺价值,但就是年款有疑问,或者一看年款就是假的,那这件瓷器仍然具有很高的博物馆收藏价值。博物馆的东西不是越古价值越高,而要看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过去古玩行业评论一件古董价值的高低说这件东西是不是“好东西”,从这个角度讲,这件“大明康熙年制”的青花瓷器就是一件“好东西”。
  • guan_16470598502244
    确实的真的,是康熙年的文物没错。事实上你这个东西并不是孤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清 “大明康熙年制”款斗彩云龙纹盘,而且是标准官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拨。敛口,浅弧腹,大圈足。器身白釉底斗彩装饰。口沿内外单圈,底内一周青花弦纹装饰,圈内绘正面云龙纹。外壁绘龙凤纹。外底青花双线圈内署楷书“大明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


    为什么出现总结来看,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款识属于“有意为之”,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无意错写”。
    有意为之,持“有意为之”这种看法的研究者认为,出现“大明康熙年制”款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一种“避讳”。
    康熙十六年,出于维护帝王权威的考虑,浮梁知县发布了“年款禁令”。
    清乾隆《浮梁县志》记载 :“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
    这里的意思也很明了,康熙十六年,景德镇民窑在烧造瓷器时,禁止窑工书写皇帝年号。目的也很简单——以免破残。瓷器容易碎,写上康熙年款的瓷器如果碎了,显然是不吉利的,所以干脆禁止书写本朝年号。

    所以说康熙早年本朝的瓷器,写款非常少,你基本上见不到真正题款本朝大清康熙年制款的瓷器,对于民窑大多数写的大明嘉靖或者大明成化或者大明宣德,碎了就碎了,不会伤及本朝。即使这样,从实际上看,这种“年款禁令”并不能完全禁绝康熙民窑瓷器题写年款。例如康熙三十八年,浮梁又立“奉宪永禁”碑,碑文中再次重申了民窑不得书写年款的禁令,如有“阳奉阴违,一经查出,定拿枷责不贷” ,说明依旧有违反禁令者出现。

    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无意错写”。
    持“无意写错”看法的研究者认为,这种款识属于“错款”,就好像人民币也有错版一样。
    中国古代社会识字率并不高,很多窑工并不认字,只是照样画写罢了。而景德镇从明代开始就一直为宫廷烧造瓷器,其中的很多工匠都经历了明清两代的更替。
    康熙初年,景德镇实行“官搭民烧”的制度,一些制作官窑的工匠同时也有可能会去制作民窑产品。
    因而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曾经在明代景德镇窑场内制作的工匠,在清初康熙年间再次被征召制瓷,由于并不认字,又是曾经的熟练工,极有可能在书写时不经意间写成了“大明”。

    除了这两种比较说得过去的理由以外,另外还有一些说法。
    例如可能是窑工怀念故国大明,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写下了“大明康熙年制”的款;也可能是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为了抒发愤懑之情,特地把“康熙”的年号乾坤大挪移到“大明”身上。

    但是总得来说国家博物馆的东西,定性和定义是很严肃的。看着无厘头的东西,的的确确真的是康熙朝的文物。
    展开
    我来驳你一下:
    首先要区分是官窑还是民窑的作品。
    这些藏品显然不是官窑出品。官窑不可能出现这种错误,什么有意为之也好,什么无心出错也好,都不可能。说这两种可能的人估计没有十年脑血栓都想不到。说有意为之,当时民心尚未完全归附,康熙故意让人记起或纪念大明?估计康熙宁愿不要落款。说无心出错,那么审查这批瓷器的官员肯定会当场销毁,否则小命不保。落款不是必须的。如果康熙想仿明作品,那么就没必要提上康熙两字。
    所以这两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官窑出品显然不可能。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民窑私自出品,或者天地会“陈近南”安排烧制的呢?这个有可能。但民窑的技术、工艺和水平似乎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准。历代以降,就没有收藏民窑出品的做法,原因是民窑出品没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水平也不高,更多的是实用型瓷器(比如吃饭的碗勺,茶壶)。即便是现在发现战国时期的民间制造的青铜器,也同样不值钱。所以如果是民窑制作,那么它就不值得博物院收藏。

    如果是珍品,真品,那么鉴定为民国初年,比如说袁世凯时期官窑出品,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观点,非说是康熙年间的产品,我觉得无法让人信服。埃及和希腊的文物被质疑,很大原因是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几十万字涉及几十种学科的著作。
    还有一种可能是皇帝的新衣,因为某个或某些有地位的人确定是真的,大家不敢反驳,所以就认定是真的。这类事件在乾隆就出现过,好像是字画,乾隆拿到的是仿本,自认为是真迹,提了不少字,后来真迹出现了,乾隆一口咬定真迹是假的,仿本是真的。所以该字画出现了两个真品,一个是乾隆真品,一个是真的真品。



  • 鸭梨三小
    下面那串数字8170是怎么回事?直接在文物上写字?
    文物的编号,所有博物馆藏的瓷器青铜器玉器等写字不会损坏的文物都会用漆直接写上编号。
  • carlosnerson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正大光明!
  • 出现“大明康熙年制”的款很正常。康熙年间三潘之乱,吴三桂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伙同定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造反,半年时间长江以南全部落入吴三桂手中,八年后三潘之乱才被平灭。这八年南方官窑生产了很多“大明康熙年制”的瓷器,事后没被销毁的就成了珍品。
  • 确实的真的,是康熙年的文物没错。事实上你这个东西并不是孤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清 “大明康熙年制”款斗彩云龙纹盘,而且是标准官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拨。敛口,浅弧腹,大圈足。器身白釉底斗彩装饰。口沿内外单圈,底内一周青花弦纹装饰,圈内绘正面云龙纹。外壁绘龙凤纹。外底青花双线圈内署楷书“大明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


    为什么出现总结来看,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款识属于“有意为之”,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无意错写”。
    有意为之,持“有意为之”这种看法的研究者认为,出现“大明康熙年制”款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一种“避讳”。
    康熙十六年,出于维护帝王权威的考虑,浮梁知县发布了“年款禁令”。
    清乾隆《浮梁县志》记载 :“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
    这里的意思也很明了,康熙十六年,景德镇民窑在烧造瓷器时,禁止窑工书写皇帝年号。目的也很简单——以免破残。瓷器容易碎,写上康熙年款的瓷器如果碎了,显然是不吉利的,所以干脆禁止书写本朝年号。

    所以说康熙早年本朝的瓷器,写款非常少,你基本上见不到真正题款本朝大清康熙年制款的瓷器,对于民窑大多数写的大明嘉靖或者大明成化或者大明宣德,碎了就碎了,不会伤及本朝。即使这样,从实际上看,这种“年款禁令”并不能完全禁绝康熙民窑瓷器题写年款。例如康熙三十八年,浮梁又立“奉宪永禁”碑,碑文中再次重申了民窑不得书写年款的禁令,如有“阳奉阴违,一经查出,定拿枷责不贷” ,说明依旧有违反禁令者出现。

    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无意错写”。
    持“无意写错”看法的研究者认为,这种款识属于“错款”,就好像人民币也有错版一样。
    中国古代社会识字率并不高,很多窑工并不认字,只是照样画写罢了。而景德镇从明代开始就一直为宫廷烧造瓷器,其中的很多工匠都经历了明清两代的更替。
    康熙初年,景德镇实行“官搭民烧”的制度,一些制作官窑的工匠同时也有可能会去制作民窑产品。
    因而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曾经在明代景德镇窑场内制作的工匠,在清初康熙年间再次被征召制瓷,由于并不认字,又是曾经的熟练工,极有可能在书写时不经意间写成了“大明”。

    除了这两种比较说得过去的理由以外,另外还有一些说法。
    例如可能是窑工怀念故国大明,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写下了“大明康熙年制”的款;也可能是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为了抒发愤懑之情,特地把“康熙”的年号乾坤大挪移到“大明”身上。

    但是总得来说国家博物馆的东西,定性和定义是很严肃的。看着无厘头的东西,的的确确真的是康熙朝的文物。
    展开
  • 下面那串数字8170是怎么回事?直接在文物上写字?
  • 全部楼层
    自思自立
    那些专家可是故宫博物院的权威专家,大部分的文物鉴定标准和文章是他们提出来的。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街头专家或者电视上鉴宝节目的专家。总共是五个人,似乎现在还有三人健在呢。
    别提什么头衔,在故宫博物院干过不等于就代表故宫博物院。就说金缕玉衣这东西,迄今出土了几套都是有数的,都在博物馆里,根本不可能被企业拿来做贷款抵押。另外,人家说的这个“真的”,跟你理解的真根本不是一回事,人家拿来一套金缕玉衣,让你鉴定是不是真的,玉片是真正的玉片不是玻璃片,金缕也是真正的黄金,你能说这套金缕玉衣不是真的?当然是真的,人家又没有让你说这是汉代的金缕玉衣。在说,故宫博物院根本就不是考古单位,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没从事过任何考古发掘工作,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精通的是传世文物的鉴定,而且还各有专长,有的长于瓷器鉴定,有的精于青铜器鉴定,有的是书画鉴定专家,就没有专门研究金缕玉衣研究的专家,他们就是“鉴定”了,也是一钱不值的。
  • 全部楼层
    bjpc
    至于那个“金缕玉衣”案,其实跟文物造假无关,而是银行诈骗案,不仅拿来抵押的人、鉴定的“专家”,连银行放贷的人都知道那是假货,只不过他们是踹着明白装糊涂,利用抵押贷款的漏洞合伙诈骗银行的钱而已,是外贼和内鬼勾结,跟文物鉴定其实一点关系也没有。根本没有“真假完全取决于所谓的专家”这回事。
    那些专家可是故宫博物院的权威专家,大部分的文物鉴定标准和文章是他们提出来的。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街头专家或者电视上鉴宝节目的专家。总共是五个人,似乎现在还有三人健在呢。
  • 全部楼层
    bjpc
    有很多所谓“一眼假”的文物反倒是真文物,因为如果是制造的赝品,都会尽力掩盖造假的迹象,不会这么大模大样的把这么明显的错误摆出来,如果这种是个人就能看出来错误摆在明面上,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人家是有意这么干的,就跟仿汝窑瓷器的底部打上“微波炉专用”一样。说实话,如果那个“微波炉专用”的汝窑瓷器能够流传到几百上千年以后,那也是珍贵的收藏品和文物。但你不要以为是赝品,因为经过这么长时间,赝品也变真品了,只不过你只能认作新中国的文物,不能当做北宋的文物,也不能因为不是北宋的而是新中国的就不是文物。
    所以这件文物是民国期间的,现在来说也是上百年的了,而且做工精良,工艺水平极高,现在也是文物了。如果是这么说,我能接受!
  • 明朝一个叫“康熙年”的人做的,好像没毛病,一个明朝人那会知道一百几十年后会改朝换代,年号叫“康熙”啊?
  • 全部楼层
    自思自立
    首先这个瓷器不可能是清朝墓葬中出土的,二是也不可能是清朝收藏中流传有序的。因为康熙到清朝灭亡有200年之久,这种款式不可能出现官方场合。无论是雍正、乾隆还是后来的嘉庆、道光、咸丰还是慈禧太后以及上下官员都不可能看到了还一笑了之。
    那只能是民国时期才重现天日的,民国时期重现天日,是谁鉴定是真迹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皇帝的新衣?
    凡是这种普通人凭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能鉴别的东西,有很大可能却是真品,能作出有这么大错误的东西,往往是出于有意,并不是为了作假。而且有这么大破绽的造假文物,工艺上也一定是极其粗糙的,如果物品本身精工细作工艺高超,却有这么个可笑的底款,只能说明这是有意为之,并非漏了马脚。
  • 自思自立
    这种文物,真假完全取决于所谓的专家。专家说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说它是假的,他就是假的。
    所以这种完全不通逻辑的东西竟然说是真的。也是奇葩,就像二十几年前的金缕玉衣,专家说是真的,抵押给银行贷了2个多亿。持有人拿到钱出国了。后来爆出来是假的,不过那些权威专家已经死了两个了,所以责任全由他们背。
    至于那个“金缕玉衣”案,其实跟文物造假无关,而是银行诈骗案,不仅拿来抵押的人、鉴定的“专家”,连银行放贷的人都知道那是假货,只不过他们是踹着明白装糊涂,利用抵押贷款的漏洞合伙诈骗银行的钱而已,是外贼和内鬼勾结,跟文物鉴定其实一点关系也没有。根本没有“真假完全取决于所谓的专家”这回事。
  • 自思自立
    这种文物,真假完全取决于所谓的专家。专家说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说它是假的,他就是假的。
    所以这种完全不通逻辑的东西竟然说是真的。也是奇葩,就像二十几年前的金缕玉衣,专家说是真的,抵押给银行贷了2个多亿。持有人拿到钱出国了。后来爆出来是假的,不过那些权威专家已经死了两个了,所以责任全由他们背。
    有很多所谓“一眼假”的文物反倒是真文物,因为如果是制造的赝品,都会尽力掩盖造假的迹象,不会这么大模大样的把这么明显的错误摆出来,如果这种是个人就能看出来错误摆在明面上,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人家是有意这么干的,就跟仿汝窑瓷器的底部打上“微波炉专用”一样。说实话,如果那个“微波炉专用”的汝窑瓷器能够流传到几百上千年以后,那也是珍贵的收藏品和文物。但你不要以为是赝品,因为经过这么长时间,赝品也变真品了,只不过你只能认作新中国的文物,不能当做北宋的文物,也不能因为不是北宋的而是新中国的就不是文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