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中国服装业(三)

前面两篇关于1998中国服装业的文章谈了这十年的服装生产与零售局势变化,今天讲讲这十年中国服装品牌与设计师的变化。1989到1998年的十年是中国服装品牌与设计师非常重要的十年,笔者想从中国服装业的两个活动创建来讲讲这十年的变化,当然这只是笔者作为一个观察者所看到的点滴,只是个人看法。

500

第一个是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这个博览会有一个非常法国化的简称---“CHIC”。中国从1985年起一直派团参加法国每年九月的国际女装展,参展工作持续了十多年,这项工作的组织者一直是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的副主任谭安先生。笔者夫妇曾在1987与1988两年为巴黎国际女装展的中国服装参展团当翻译,从而与谭安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长期参加国际展览,谭安先生在九十年代初开始领导筹建中国自己的服装博览会,在他的领导下,第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1993年举办,六年以后,这个博览会(以下简称CHIC)已经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博览会之一,一直到今天都是中国最重要的服装专业博览会。也许当年谭安先生组织这样的博览会的想法是办成象法国女装展一样的形式,各地的服装零售商来展会上订购下一季的产品,但是中国的服装零售体系与欧美的截然不同,没有那么多的时尚买手来采购,而是引来了各地在九十年代中期逐渐开张,并越来越多的急需将百货公司巨大的面积 “摆满”的招商经理与各地逐渐有些余钱想自己做生意的新生代生意人,也就是各地百货公司来CHIC找有感觉的品牌去自己的店中开专柜(见笔者上篇文章《1998年的中国服装业(二)》),而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绝大多数中国的服装品牌公司都还没有实力到处开专柜,这些新生代生意人刚好想投入,品牌公司可以授权他们去当地的百货公司开设专柜,将他们发展成自己品牌的地方经销商,这在营销学上被称为品牌特许销售(Franchise),所以CHIC就很快演变成了一个中国服装品牌的招商大会。

500

网上关于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的文章

中国幅员辽阔,城市之间距离遥远,这种品牌特许销售模式将没有实力的服装品牌公司,想拉更多服装品牌进店的百货公司和在各自城市中有一些财力,有一点关系,正在找东西卖的新生代生意人很好的结合起来,特别适合中国当时的特点,而CHIC成为将这三者撮合起来的最佳平台,想不迅速发展都难,到1998年以后,在当时展览馆面积都不大的北京,CHIC几乎将当时中国最大的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所有面积都占用,包括门前门后的空地都会搭上帐篷用于展览。不少服装品牌只要产品给力,只要参加一届CHIC,就可以找到二三十个各地经销商为其投资品牌专柜,连续参加两年,就可以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全国性销售网络,可以这样说,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让当时尚且稚嫩的中国服装品牌找到了一个迅速崛起的抓手或平台,到1998年,依靠这个平台崛起,将生意做到亿元以上的中国时装品牌已经很多了。

500

早期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形象

第二个是中国国际时装周。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有一些服装设计师开始引起媒体关注,如王新元先生,他是第一个以品牌设计师的名义出现在大众媒体之中,他当时设计的品牌是“银梦“,不久之后又很快地推出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新元“,另一个以品牌设计师名义出名的设计师是张肇达,他设计品牌是”马克.张“,然后是出现了在设计大赛得奖而闻名的吴海燕,以针织时装设计而闻名的罗亚平等等,设计师作为一个专业群体逐步地让媒体、企业和公众了解。如果説到1996年前,设计师还是以个人形式在努力奋斗的话,1997年年初出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的王庆先生将这种分散的单打独斗集聚了起来。他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筹建中国国际时装周,第一届中国国际时装周在1997年底以中国国际服装设计博览会的名义举办,强调要以设计师品牌的方式参与; 其次是将当时的纺织工业部部长杜钰洲先生在1996年提出的名师工程概念具体实施,第三是加快了评选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的节奏,过去是两年一评,从1998年开始直接提高到一年一评,组织社会上的学术、媒体和商业评判小组对设计师的参展作品进行评选,并设置了很多奖项,让优秀服装设计师这个群体迅速地以中国十佳设计师等获奖方式被社会关注,并极快地提高了他们的地位。1996年年底,杉杉集团发起以投资三个一百万元人民币规模的时装设计室为号召,在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发全版篇幅广告招聘时装设计师,在1997年将当时炽手可热的王新元、张肇达招至麾下,而三利集团以”百万年薪聘名师“的概念将刚刚回国,并在日本获得时装设计大奖的谢锋揽在怀中,这一系列行动使得1997、1998年成为中国服装设计师历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500

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创建者王庆

(本文照片均来自网络)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