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中国服装业(一)

上一篇小文《1988年的中国服装业》谈到改革开放头十年的中国服装业只是夯实基础,填补空白的过程,那么其后边的十年,则是一种突飞猛进的局面,由于变化太大,可能需要几个篇幅来描述。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央政府提出了 “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的出口经济发展策略,纺织服装业迅速地成为了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排头兵。但是要记住,八十年代未虽然改革开放已经有十个年头,但是还有两大计划体系强烈地制约着我们的向外走,首先是国际上的,所有欧美国家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实行了严格的配额制度,这是一种来自国际上的计划制约,而在国内,1949年后经过三十多年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系仍然是非常强大的,这是来自国内当时僵化的计划制约,反映在企业层面,绝大多数企业是不可以做外贸生意的,必须通过国有的贸易系统,所有的欧美配额都掌握在外贸部下属的纺织品类进出口公司手里,当时的工业系统,一开始只有国有服装企业才能拿到出口配额,后来是外资企业和一部分已经做大的乡镇企业逐渐能拿到出口配额。虽然有双重制约,由于国际市场相对规范,订单也多,大量有实力的企业转向出口方向,去争抢有限的出口订单,所以从1989年到199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迅速扩张,也发展出了一大批强有力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到1995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数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这个冠军的帽子从此以后就一直由中国人戴着,再也没有旁落过。

500

当年的雅戈尔,只是给上海的代工

另一方面,虽然所有有实力有规模的服装企业都去做了外贸,但国内服装市场需求由于国内经济发展也在迅速增长,这给另外一批企业带来了机会,这就是那些当时还没有规模,没有资格去做国际贸易的中小型服装企业,特别是刚刚建立的私营企业,它们只能老老实实去做充满了风险,又相当不规范的国内市场,在九十年代初,它们是被看不起的,被鄙视的,相比于那些做国际市场的服装企业,它们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但一旦崛起,它们反而更加的强壮,它们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营销团队,有自己的营销网络,从而就有了更大的经营利润。

到1998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纺织服装第一生产大国,第一出口大国,从生产能力上已经构成了可以藐视国际上所有生产大国的超前优势,这种优势基本上 “打遍天下无敌手”。

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国内外双重计划制约的模式中发展了十年,中国的服装工业到1998年就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双产业构架,一部分服装企业构成了一个完全走国际市场的出口服装产业,另一部分企业构成了完全走国内市场的内销服装产业,两个产业分的很清楚,很少重叠,齐头并进,这种模式直到今天还是没有改变,国际上这样的产业构架还是很少见的。

500

十年后的雅戈尔,已经是中国服装No.1。

在这1988到1998这十年中,头五年到七年,出口导向型的服装企业日子是非常好过的,搞到出口配额就是头等大事,只要搞到配额就行,完成生产和获得利润变得是应该的,而内销导向的企业还是很辛苦的,在不规模的市场环境中挣扎,但从1995年后,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整个形势就颠倒过来,国际需求一蹶不振,而国内市场反尔由于这些内销企业的销售网络已经建成,利润非常高。宁波以杉杉雅戈尔为代表的男装产业群就是典型代表,其实他们在八十年代未只是一个给上海服装企业代工的加工企业,上海的服装厂都去做国际出口生意了,将国内市场主动拱手让给了他们,他们在九十年代发展出自己的品牌和营销网络,杉杉与雅戈尔都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完成上市,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实力的民营服装企业。

记得在九十年代初,投资服装业就是办服装厂。记得1992年笔者开始筹划下海经商,提出“投两头,放中间”的办企业策略,即只在服装的设计开发和品牌营销上投入,而将服装生产外放给别的企业去做,在当时的企业环境中,几乎是天方夜谭,只有极少的企业能听懂这样的概念,但到1998年,这样的观念就基本上被大家接受了,所以1988到1998这十年,是中国服装业的观念大转变的十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装业观察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