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逵:“邯郸学步”的故事不应该重演了一 一漫议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之路
“邯郸学步”的故事不应该重演了
一 一漫议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周正逵
引言
据《庄子·秋水》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学会邯郸人的步法,连原来自己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这种事听起来很可笑,却发人深省。回顾近百年来,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曲折发展的艰难历程,似乎又在重演这样一个故事。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十分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并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创造了精湛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数不胜数的杰出人才和语言文化大师。中国人应该怎样才能学好本国语文,本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从清末民初以来,在“西学东渐”的潮流影响下,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大都以西方为榜样,努力向西方看齐。从后来的实际效果来看,理工类的各门学科,确有成效,对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育方面,在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却屡遭碰壁。从语文教育发展的整体来看,可谓曲曲折折,进进退退。一些问题,至今仍值得深思。
—
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意音文字,它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但从西方的观点来看,拼音文字是先进的,汉字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难认,又难写,直接妨碍教育的普及,也不利于国际交往,更不适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并由此断言:“汉字不改,中国必亡。”因此,主张汉字必须改革,走世界文字拼音化的道路。从清末民初开始,便在中国掀起了“文字改革”浪潮,不少人为之奔走呼号,甚至奋斗终生。后来的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证明,汉字不但不落后,而且是一种独具特色、可以超越时空的优秀文字,所谓“汉字落后论”只不过是西方人的一种偏见,随着社会生活的进展,也证明曾经强加在汉字头上的种种罪名,都是出于无知而臆测出来的不实之词。现在仍主张汉字改革必须走拼音化道路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它在过去的100年间对整个语文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比如长期以来,小学生识字之前,一定要先花费几周的时间学习又枯燥又难掌握的汉语拼音,理由是要以汉语拼音作拐棍,用来帮助识汉字。说穿了,这还是“拼音优越”“汉字难学”的偏见在作祟。可见,要彻底清除“汉字落后论”对语文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中国传统的识字教育,根据汉字的特点,在起始阶段,是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要求读、写、讲、用四会分步走,争取尽快做到大量识字,以满足阅读的需要。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而西方的识字教育,根据他们文字的特点,普遍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要求读、写、讲、用四会齐步走。我们的中小学曾经长期忽视汉字的特点,摒弃我国识字教学的传统经验,盲目搬用外国分散识字的方法,造成小学生识字的进度缓慢,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直到1958年的“黑山实验”和1960年的“景山实验”之后,“集中识字”问题才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此后又经过50多年的实验,“集中识字”已经发展成几十个流派,而且都能取得快速大量识字的优异成绩,但至今尚未成为主流。目前,大部分语文课本和识字教学还是沿用分散识字的老习惯,继续保持着识字教学的低速度和语文教学的低效率。
三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很重视写字训练,把它列为语文的四项基本功之一。因为汉字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字,它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具有音、形、义三者结合之美,又有真、草、隶、篆多种字体之分,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写字不仅是一种书写技能训练,而且是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文化训练。要求学生写字时,一定要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全神贯注,一笔不苟。这种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精神,不但是对写字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因此,写字训练是传统语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也是做人和做学问的必修之课。由于西方拼音文字国家没有这样的训练,我们跟着走,不断淡化,甚至取消这种训练,结果造成学生的书写能力每况愈下,大部分不会写毛笔字,甚至连硬笔字也写不好。
四
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两种书面语言,一种是白话,一种是文言。白话是近100年来才兴起的现代书面语言,文言是过去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代书面语言。从社会交际功能来看,无论是读,还是写,都应该以白话为主,而文言,写可不作要求,读却非常必要。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些珍贵遗产,大都以文言为载体,记录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之中,如果不懂文言,就只能止步于历史文化宝库之外,望“宝”兴叹。
一个具有文化素养的现代中国人,首先要具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同时也需具备粗通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否则就只能阅读近百年来创作的语体作品,而不能涉猎几千年留传下来的文言经典著作。就像一个人的两只眼睛,只有一只是明亮的,另一只是昏暗的,这样的人能成就大才吗?
“五四”以来,中小学要不要学点文言文,一直存有争论。反对者理由之一,就是外国学校只学现代文,不学古典文,中国也应该取消文言文。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
五
中国人学语文是有传统的,也是有经验的。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千百年的经验证明,诵读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然而在“五四”之后,受西方的影响,忽视诵读,重视讲读,上课强调讲解和分析。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不好。“诵读”和“讲读”一字之差,效果迥异,原因在于“主体”变了。诵读以学生为主体,而讲读却以教师为主体。语文能力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而不是听教师讲出来的。这个问题已存在几十年,至今仍未有大的改变。
六
中国汉语的语法规则本来很简单,它主要是借助说话时语序习惯和几十个虚词的选择和使用,就可以完成各种语意、各种方式的准确表达,所以没有专门建立比较复杂的语法理论。但是,西方各国(如英美法德俄)都各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语法理论体系,必须严格掌握一套既定的语法规则,才能学好他们自己的语言。从清末民初开始,就有些学者把西方流行的各种语法理论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如“结构主义”“转换生成”等,各种观点,不断翻新。还有人模仿外国语法理论的框框,编写出一套又一套的汉语语法理论,并通过语文教学不断进行渗透。本来中小学生学一点最基本的语法规则是有用的,但是各种语法理论著作,越编越烦琐,越讲越难懂,越学越没用,在语文教学中,逐渐变成了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累赘,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业负担的加重,“语法理论”也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是要知道过去的几十年,在这方面无谓地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和宝贵的学习时光呀!
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纠正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偏向,曾一度提出要学习苏联“俄语和文学”分科的先进经验,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实验。这项实验,雷声大,雨点小,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做调查、订大纲、编教材,却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搞了两年实验就结束了。这次实验夭折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主要还是“水土不服”。中国与苏俄国情不同,两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发展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苏俄卓有成效的做法,搬到中国来却行不通。这是为什么?因为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学习外国的语文教育理论和经验,必须与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特点相结合,简单地移植或盲目地搬用外国的理论和经验,是很难奏效的。这次汉语和文学分科实验的不成功,又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八
“文革”过后,拨乱反正,百废俱兴。语文教育也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1985年忽然有人从香港引进了“标准化”考试,据称这是发源于美国的最科学的考试方法。第一年先在广东省内试验,第二年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此,一发不可收。从中学向下延伸到小学,向上延伸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院,都普遍采取“标准化”的考试方法。各级各类学校的考试,几乎都成了“标准化”的一统天下。这种局面曾维持了一二十年,成为“应试教育”的有力推手,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标准化考试对其他课程是否适用,我没有研究,不敢乱说。但对语文学科肯定不大适用。为什么?当年标准化考试的一位权威主持人也承认,标准化考试有三点不足:一是只适合考查求同思维,不适合考查求异思维;二是只能考查思维的结果,不能考查思维的过程;三是经常用符号标记代替操作,很难反映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三个“不足”对语文学科来讲,都是致命的缺点,这种又机械又烦琐的“碎片化”的考试方法,不但考查不出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更容易误导语文教学脱离正确的轨道,走入弯弯绕的迷官。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特别是有关语文方面的考试,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许多外国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而我们自己却妄自菲薄,弃之不顾,盲目地向外国寻求“科学”的考试方法,结果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让标准化考试牵着我们的鼻子走,陷在应试教育的泥迢中不能自拔。这样的教训,不应该记取吗?
九
新世纪的课改,是一场继往开来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过,在课改中,一些问题也值得梳理与思考。比如,语文课改的主要问题是教材问题,教材体系陈旧已经延续了上百年,这是1978年全国教材会议早已提出需要立即解决的老问题。这次课改对语文教材体系问题未作更深入的研究,不求改进,只是在编写新教材时,把原来教材中的“文体循环式”改为“人文主题单元”。改为“人文主题单元”后,看不到语文训练的“梯度”,语文课本的特点更加模糊了。
早在1983年,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之后,人教社就组织社内外专家,在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体系问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了一套全新的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从1985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教学实验,成效显著。在坚持实验20多年之后,于2003年经教育部审查通过,作为正式的高中语文课本,向全国推荐,供高中学生使用。但是,这套经过长期实验检验,以体系改革为突出特点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后来不再使用。取代它的是按照高中课程标准编写的几套“必修+选修”组成的新教材。
在“必修+选修”教材中,令人费解的是,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高中三年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年作必修,要用两年作选修。选修课开了16门,看起来琳琅满目,实际上实用价值不大,除了可以用来应付高考需要的几门之外,学生很少选用其他门类,这样怎能保证全体高中生的语文基础坚实可靠呢?据说采取这种以选修为主的方针,是学习芬兰的先进经验。可是冷静地想一想,芬兰是一个只有500万人口、工业化程度很高、能说三种母语的欧洲小国,而中国却是一个具有十三四亿人口,虽有巨大进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亚洲大国。两个国家的国情如此不同,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芬兰可以施行“自由选课”和“走班制”,是因为它具备许多优越的条件,比如:充裕的师资储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宽松的母语学习环境,以及良好的义务教育基础等。而我们呢,目前这些条件都还比较欠缺,如果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硬着头皮去效仿,恐怕又要重蹈覆辙,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余论
近百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在积极追求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过程中,想从外面求得一些能够普度众生、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却严重地忽视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本民族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和现实经验,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语文教育有如缘木求鱼,旱地行船,虽然奋力,却难以前行。
语文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实现现代化。语文教育改革的途径是走向科学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基础是坚持民族化。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生命线,只有坚持以民族化为基础,以科学化为指导,并且把民族化与科学化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语文教育目标。
“邯郸学步”的故事不应该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