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47)早年的曹操

500

早年曹操

曹操生于桓帝永寿元年(155年),是曹嵩的长子。

曹操有个小名叫做“吉利”,这其中饱含了父亲对儿子未来的祝福,希望曹操平平安安,逢凶化吉;曹操还有个小字,唤做“阿瞒”,后世有人把“阿瞒”的含义解读成“小骗子”,这是错误的,因为在汉末,“瞒”是眯眼的意思,这应该是曹操眼睛不大的缘故。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四·目部》:瞒,平目也。

曹操对“阿瞒”这个小字应该不是喜欢,毕竟是针对自己的生理缺点嘛,老爹、兄弟喊可能还有亲近的意思,如果让外人喊,曹操的心理是有小疙瘩的。例如建安年间,许攸投曹操后,自持功高,又与曹操是旧识,便一口一个“阿瞒”来称呼,曹操表面上不介意,心里却嫌死了许攸。

陈志《崔琰赚》裴注引《魏略》:(许)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阿瞒),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

曹操的生母情况,史书未载,只知道曹嵩的妻子姓丁,这位丁氏到底是不是曹操的生母,也是未知。魏文帝曹丕追封的这位丁夫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亲祖母,我们只能说倾向于此吧。

陈志《文帝纪》:(延康元年,220年)五月戊寅,天子(刘协)命(魏)王(曹丕)追尊皇祖太尉(曹嵩)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

曹操字孟德,也有人提出曹操的身份很可能是庶子,因为《礼纬》:嫡长曰伯,庶长曰孟。其实,这在当时并不严谨,例如东汉名臣班固字孟坚,他就是班彪的嫡长子。

曹操的童年并不幸福,他在自己的诗作《善哉行·其二》中写道: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这是说自己童年时就丧母,从小没有母亲的教诲,也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

虽然在诗作里写的如此凄惨,但是曹操的童年也不见得如此,曹嵩对这个长子还是关照有加的。陈寿在《武帝纪》介绍曹操少年时就写道“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如果没有曹嵩对他的宠爱,想必他也不会如此洒脱吧。

曹操还有三个弟弟:曹德、曹彬、曹玉,可惜史书上记载的非常少。

曹德是与父亲曹嵩一同被陶谦的士兵所杀;曹彬追封的谥号是“恭”,想必是逃过这次劫难;曹玉追封的谥号为“哀”,可能与曹德一同遇难的。

曹操的青少年时期的故事,还是有一些的,例如:

《曹瞒传》说曹操装头疼骗过父亲和叔父;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曹)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覆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幼童传》说曹操十岁时在谯河边击退鳄鱼;

《太平御览·卷436·人事部七十七》引刘昭《幼童传》:魏太祖幼而知勇,年十岁,尝浴于谯水,有蛟来逼,自水奋蛟,蛟乃潜退。于是毕浴而还,弗之言也。后有人见大蛇,奔逐。太祖笑之曰:"吾为蛟所击而未惧,斯畏蛇而恐耶?"众问乃知,咸惊异焉。

《世说新语》说曹操和袁绍年轻时曾去抢人家的新娘子;袁绍还曾派剑客刺杀曹操;

《世说新语·卷27·假谲第二十七》: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袁绍年少时,曾遣人夜以剑掷魏武,少下,不着。魏武揆之,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

《异同杂语》说曹操还曾去行刺张让。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这些故事的可信度如何,我们看看就行,不用去较真。

接着说说曹操的婚姻情况。


曹操的妻子是丁夫人。丁氏家族在谯县本地也是一个大家族,前文说到父亲曹嵩的妻子也是姓丁,可见本地曹、丁两家联姻情况。

曹操还有一个妾刘夫人,给曹操生了一儿一女:曹昂、曹铄、清河公主。刘夫人又早死,而丁夫人可能是不能生育,于是丁夫人就抚养曹昂兄妹二人,视为己出。

陈志《后妃传》裴注引《魏略》:太祖(曹操)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曹昂)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陈志《武文世王公传》: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在家乡谯县纳卞氏为妾,中平四年(187年),卞氏生下曹丕,后来又生了曹彰,曹植(192年生),曹熊。

陈志《后妃传》:武宣卞皇后,(徐州)琅邪开阳人,文帝(曹丕)母也。本倡家,(180年)年二十,太祖(曹操)于谯纳后为妾。

曹操后来娶的小妾就不一一叙述了。

最后说说曹操的学问。按说曹操小时候非常调皮贪玩,不喜欢读书,但是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曹操的交际圈子自然要接触到士人,特别是年长于自己的袁绍,对曹操的影响颇大。

袁绍注重养名,且同情党人,曹操也因此鄙弃自己的家族,而向往士人的政治理念。在此时,曹操结交的士人有何颙、蔡邕、张邈等等。

熹平三年(174年),二十岁的曹操举孝廉,然后入朝为郎官,开始了仕途。至于举荐曹操的恩主,可以推算出当年是王吉(中常侍王甫之子)在任沛相。

陈志《武帝纪》:(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王吉于光和二年(179年)被诛,沛相在任五年,则179-5=174年。

年轻的曹操也开始做学问,他特别喜欢看兵法书,就去搜集整理各种兵法书,名为《接要》,后来还给《孙武》(即《孙子兵法》)作注。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孙盛《异同杂语》:(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魏书》说曹操“能明古学”,这里的“古学”的意思大概是指代古文学,儒学经典等,可见曹操在文化学术上亦有涉猎。曹操也擅长写诗歌、书法,这些成就大都产生于曹操中老年时期,这里就不详谈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