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终身学习,可以借鉴应对“35岁中年危机”吗?
一直以来,新加坡都十分重视教育,并把教育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教育领域。
每年的预算案中,对教育拨款的比例都很大。
不仅是学校教育,新加坡政府还一直大力推行终身学习,倡议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你愿意学习,国家就会资助你。
2 月 18 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让 40 岁及以上公民多获 4000 元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提供津贴报读全日制的专业文凭课程,以及给予最多 24 个月的培训补贴,显示政府不仅希望已投入职场多年的资深上班族加强就业能力,也鼓励这个群体终身学习。
业界人士说,新措施短期内可能造成人员流动,如:员工去进修或离开。政府希望达到长期的效果,即有一支更符合经济需求、经过培训的劳动团队。
让员工去进修培训有三大好处。除了可让员工提升技能,以配合企业发展需求,进修后的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随之增大。再者,劳资双方付出努力,也可获得政府关于职业转换计划的高额资助。
从眼前看,员工进修可能导致人手不足;但长远来看,这对支持企业发展及员工个人发展,都大有好处。
学界人士预计,为特定年龄层员工设计的新措施将引起学习浪潮,而数码化、人工智能、护理、绿色技能等相关课程料受欢迎。其他多个专注在新兴技能如网安、数据分析、可持续设施管理的课程,也吸引多人报读。“科技进步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已重塑行业,组织和个人都明白,有必要掌握新技能以保持竞争力。”
无法实体上课的上班族,也可选择网络课程,按自己的步伐和时间进修。“我们相信新措施将广受欢迎,受惠者将关注在那些有助职业发展和就业的培训课程。”
目前,在国内一些行业企业,劳动者超过 35 岁就面临着“求职难、流动难、晋升难、再就业难”等现实问题,由此引发“中年危机”、“年龄焦虑”等负面情绪。
不知道新加坡的经验,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借鉴,提出一个符合国内国情的版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