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子文化现象对传统人情社会是种颠覆吗?

  笔者认为,今天所谓的搭子文化的现象,不是从天而降,其实是传统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实用性社交文化在今日网络时代的演绎和拓展。那么,何为搭子?个人认为,说白了,就是临时找个伴,搭个伙行事,即为共同从事某种活动或某种事情而找个临时性的伴侣,当然有时也指参加某种组织的人。具体看,搭子文化现象并非新兴的文化现象,而是自古至今长期存在于民间流行的社交方式。

500

搭子文化的现象其实古而有之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聊“年轻人流行的搭子文化现象”

艾君/文

年前,新加坡《联合早报》高级记者刘柳针对“中国年轻人流行的搭子文化现象”相关问题采访了笔者并进行了一些交流。

那么,何谓搭子文化?有哪些特点?搭子文化这种快餐式交友是否是对中国传统家长里短的人情社会的一种颠覆?对中国讲究人情的社会文化会带来一种怎样的改变?

艾君个人认为,搭子文化这种快餐式交友不会造成对中国传统家长里短的人情社会的一种颠覆,而是传统民间实用性社交方式在社会变革和互联网时代的新社会环境中的延续中的拓展。因为,中国传统人情社会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以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为思想,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诚信,以夫妻情、手足情、君臣之情、同僚之情等多种情感与礼俗而构筑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国天下式的人情社会,是经过二千余年风雨传承和发展至今的。

个人认为,而今天所谓的搭子文化的现象,不是从天而降,其实是传统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实用性社交文化在今日网络时代的演绎和拓展。

那么,何为搭子?人认为,说白了,就是临时找个伴,搭个伙,就是为共同从事某种活动或某种事情而找个临时性的伴侣,当然有时也指参加某种组织的人。具体看,搭子文化现象自古至今在民间广泛流行。

        其一,搭子文化的现象,在传统民间社交文化中由来已久。自古中国沿海地区许多民间流行“搭班”“搭个伙”“伴搭班”等临时性的社交方式。譬如,旧时的“搭班”,是指旧时艺人临时参加某个戏班;旧时民间“搭个伙”,是指外出找个同行临时伙伴;而“伴搭班”,则指要从事或做某一件事找个同伙。只是,在过去社会交流不太方便、传播方式比较单一的时代,民间的这种社交文化现象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词语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使用。

500

(照片AI创作)

500

500

(照片AI创作)

500

500

其二,从一定意义讲,搭子文化仅是找个伙伴或同伴而非“交友”为目的。友,一般指朋友、相好或亲近友好关系的;而伙伴或同伴则指共同从事某种活动或某种事情的临时性伴侣,当然也指参加某种组织的人。当然,不可否认,伙伴或同伴随着暂时的认识、熟悉,久而久之在交往也可能成为朋友。

搭子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国讲究人情的社会文化会带来一种怎样的改变? 艾君个人认为,今天网络搭子文化现象热,其实是传统中国民间流传的实用性社交文化在网络世界中博得了年轻人的猎奇心,其属于民间社会一种亚文化、副文化现象,具有民间平民文化特质,属于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的范畴,这与传统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人情社会的礼俗文化、主流文化是不可同日而语,需要辨证认识和科学理解。

一是搭子文化是具有两面性的。一些健康向上的搭子文化的内容会丰富传统中国儒家礼俗的主流文化,但一些低俗、愚昧的搭子文化的内容无可否认会给中国儒家礼俗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二是搭子文化是具有临时性和实用性的。它并非朋友关系的“替代”,而是亲情、友情关系之外在社会生活、工作和旅行中的有益补充,是当今年轻人活得潇洒、活得开放、活得快乐的一种实用性的社交心态的表现,适应了当今社会快节奏、快生活、快工作带来的交友繁琐,也弥补了生活、工作和旅行的枯燥。

        当今,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注重“付出“奉献“的传统家庭观和感情观是中国能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之一。但随着中国走向少子化,同时年轻人更注重自我、悦己,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社会讲究的“付出”“责任”“牺牲”也会随之改变,而这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艾君个人认为,无可否认,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中国人的家庭观、亲情观和社会观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付出”“责任”和“牺牲”是被高度崇尚的价值观念,“家国天下”“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价值取向,常要求人们自小树立“为了集体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为了社会、国家利益而放弃家庭利益,甚至做出牺牲”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是家庭和谐的基石,也是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千年年来,无论社会如何变革,中国社会发展得益于这种价值观念的延续传承。

500

(照片AI创作)

500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剧增,以及受西方文化追求个人幸福观的影响,带来了中国走向少子化,年轻人越来越注重自我和悦己,年轻人似乎不再像其父辈那样认为结婚、买房、生子是必须的,他们似乎更愿意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这可能会导致传统家庭观的逐渐淡化。随着年轻一代价值观的转变,这种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挑战,会对未来社会带来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少子化、年轻人的注重自我、人口老龄化等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传统价值观会自然而言也会面临挑战。

其最显著的变化,家庭规模会变小,消费习惯和需求、文化教育发展、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经济结构等都将产生一定的不可预测的影响。个人认为,一是劳动力市场会面临短缺,劳动力成本会上升,企业竞争加剧;二是老年人口会剧增,社会保障负担会加重,老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会提高;三是消费市场也将萎缩,医疗、养老等产业会兴起;四是对文教、社会治理等提出了新课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会相应的调整。

这应是全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不仅需要在家庭重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需要出台相关引导和扶持政策,更需在社会形成“育儿育女光荣”的社会氛围,倡导既要注重个人自我追求,更要承担相应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义务;与此同时,也需要顺势而变,应对挑战,进行相应政策调整,加强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民俗学家艾君2024年1月17日整理于北京释雅居】

相关链接

2024-02-05 11:14新加坡《联合早报》高级记者刘柳的文章

《中国年轻人以“搭子文化”应对离婚养老》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