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尾让杜乐莹用阿Q精神自我暗示“赢了”,能改变什么呢?

【本文来自《春节档票房破70亿,2024年度总票房破100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热辣滚烫》个人观后感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学拳击打拳击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没有必然关联,尤其是在中国。电影的逻辑诠释显然没有《百元之恋》演绎得自然而客观。

杜乐莹以卵击石般和职业选手硬刚 ,只能以血流满脸的刺激感,博得观众同情,其实这种受虐狂式的表演毫无意义。因为,如果杜乐莹接触的人几乎都是道德低劣的人,都想欺负她或占她的便宜、利用她,而唯有她能做到处处为别人着想,处处忍让,那是这个社会病了,不是她自身的问题,她的任何改变恐怕基本是徒劳的,但如果让她变成以暴制暴,又不符合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电影结尾让她用阿Q精神自我暗示“赢了”,能改变什么呢?

杜乐莹周围的人本来就不应该这样无底线地欺负她欺骗她,为了展现杜乐莹的自我实现和找回自信的过程,把她生活的环境氛围描绘得如此恶劣,本身就是对中国社会人伦的高级黑。

《百元之恋》展现的日本社会很丧,可以理解,但中国不能这样,即使个别人会道德沦丧,也不能用整体性的无底线人格伤害来丑化我们的社会面貌。

难道我们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如此不堪了吗?

还是吴京说的对,电影票房高和水平高不能画等号。从去年的《满江红》开始,这个现象仍在持续。中国电影只想保证投资安全并赚快钱,不愿意在编剧、立意和导演水平上狠下功夫,过度进行营销宣传,红火的票房注定不会持久。

不论怎样,过去几年后,《热辣滚烫》能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的东西,只能是——用一年时间减肥一百斤。

热门评论 2

  • “学拳击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没有必然关联”,这就要看你怎么理解个人价值。学习本来就很艰苦,收益也不确定,但是如果抱着这种态度而不去“学”,那他就应该向杜乐莹以前那样天天躺着。拳击只是一个载体,你可以通过这个载体代替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好吃懒动,也可以通过这个载体去社交,多交流总比自闭要强。
    杜乐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能尽量撑更久的时间,最好是能给对手造成有效威胁,这个目标最终实现我认为有电影美化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这个目标激励了她去努力。不过我也觉得杜乐莹确实没必要说出来自己已经赢了,这是一个自我激励与自我实现,并不代表别人都会承认。对于观众来说也是自己判断更加合适。
    顺便说一句在拳台上打一个回合并不容易。年轻的时候跟武校毕业的教练和半专业的拳击选手打过(纯业余拳台都没有几个人拉个圈就开打了),均没有撑过一个回合就被KO,他们的重拳没挨过的人难以想象,基本一下就瞬间失去战斗力,当时年轻缓过来也算快,如果数八过后也未必不能继续打,只不过人家都终止了比赛,估计是怕把我打出啥问题来。
  • 改变了什么?改变了自己啊!你怕是不知道一个人身形不在臃肿,全身都是肌肉充满了力量的感觉吧,生活态度改变,做什么都有了信心这还不够吗?而且一部电影带动了节后多少人减肥健身,让大家努力向上,健康生活这个观念灌输给大家不好吗?记住了:当你做任何事都一无所成的时候,你还可以改变自己,健身锻炼是你唯一付出就一定有收获的东西!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64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guan_16029230792389
    把观众当傻子赚一把就走,不是不可能成,而是不可能持续!《你好李焕英》大赚了一笔,《热辣滚烫》接着大赚,你还接茬大骂观众人傻钱多?信不信贾胖来年再整部大赚的片子,看你情何以堪,不自打嘴脸?
    让我预言一下,下面我是如何被打脸的,立贴为证。
    看到钱的人。尝到钱的味儿,就会持续不断的在这个领域挖呀挖。反正趟出路来了。就一定要把钱赚到底。随便找个噱头,改吧改吧,再出一部,再出一部,在低水平中反复横跳。等到观众审美疲劳了,观众才能醒悟。等到被观众骂死为止,否则就不会回头。
  • guan_16070622351893
    这个电影的逻辑和满江红是一样的。到最后,只要我认为赢了,我就是赢了。我管别人怎么看呢。因为只要我认为赢了,逻辑就对了。我不管电影的逻辑是否通顺?观众看得懂看不懂?因为这样我就能过审了,我就能发行了,我就能赚到钱了,我能赚到钱,比你们看得懂看不懂重要100倍!
    反正只要我多花钱搞营销,找人拉票,就能把一群傻子骗进来交电影票钱。这不就成功了吗?票房,赚钱不寒碜!
    把观众当傻子赚一把就走,不是不可能成,而是不可能持续!《你好李焕英》大赚了一笔,《热辣滚烫》接着大赚,你还接茬大骂观众人傻钱多?信不信贾胖来年再整部大赚的片子,看你情何以堪,不自打嘴脸?
  • 被折腾君 河山大地,有情岁月
    全部楼层
    carlosnerson
    提一嘴!贾玲是一个演员,是为了演戏而减肥。这是关键点!而演员为了剧中角色增肥或者减肥这是常事。要说别的只能说她作为一个演员是称职合格的,如果无限拔高,那与乌克兰那个喜剧演员有何异?
    谁拔高了?贾玲拍了一个商业电影,估计成本不到5个亿,到目前票房27.5亿,她自己减了个肥,瘦了100斤,看起来身材不错。
    就是这么个事情吧。
  • 浩浩之霸 作者
    用罗罔极罗老师的话来说,《热辣滚烫》的爆火,是中国电影的悲哀。他主要说到有三点,我深以为然,如下:

    第一,减肥不应该被当成励志元素来强盗;

    第二,善良不该被当作缺点来批判;

    第三,作为一部体育励志片,这部电影没有任何体育精神,因为女主和男主对拳击没有热爱。

  • carlosnerson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全部楼层
    被折腾君
    你再吐槽,也否定不了贾玲的努力减肥成功的事实啊,也否定不了这部电影大赚特赚的事实啊,哈哈哈哈。
    提一嘴!贾玲是一个演员,是为了演戏而减肥。这是关键点!而演员为了剧中角色增肥或者减肥这是常事。要说别的只能说她作为一个演员是称职合格的,如果无限拔高,那与乌克兰那个喜剧演员有何异?
  • 浩浩之霸 作者
    全部楼层
    被折腾君
    你再吐槽,也否定不了贾玲的努力减肥成功的事实啊,也否定不了这部电影大赚特赚的事实啊,哈哈哈哈。
    我不涉及贾玲本人的成功与否,那是另外的问题。只说影片的情节、逻辑和宣发。
  • 被折腾君 河山大地,有情岁月
    全部楼层
    我爱说实话
    贾玲粉?
    我谁都不粉,从来未粉过任何一个人,就只是说出一个事实而已。
  • “学拳击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没有必然关联”,这就要看你怎么理解个人价值。学习本来就很艰苦,收益也不确定,但是如果抱着这种态度而不去“学”,那他就应该向杜乐莹以前那样天天躺着。拳击只是一个载体,你可以通过这个载体代替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好吃懒动,也可以通过这个载体去社交,多交流总比自闭要强。
    杜乐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能尽量撑更久的时间,最好是能给对手造成有效威胁,这个目标最终实现我认为有电影美化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这个目标激励了她去努力。不过我也觉得杜乐莹确实没必要说出来自己已经赢了,这是一个自我激励与自我实现,并不代表别人都会承认。对于观众来说也是自己判断更加合适。
    顺便说一句在拳台上打一个回合并不容易。年轻的时候跟武校毕业的教练和半专业的拳击选手打过(纯业余拳台都没有几个人拉个圈就开打了),均没有撑过一个回合就被KO,他们的重拳没挨过的人难以想象,基本一下就瞬间失去战斗力,当时年轻缓过来也算快,如果数八过后也未必不能继续打,只不过人家都终止了比赛,估计是怕把我打出啥问题来。
  • 浩浩之霸 作者
    guan_16070622351893
    这个电影的逻辑和满江红是一样的。到最后,只要我认为赢了,我就是赢了。我管别人怎么看呢。因为只要我认为赢了,逻辑就对了。我不管电影的逻辑是否通顺?观众看得懂看不懂?因为这样我就能过审了,我就能发行了,我就能赚到钱了,我能赚到钱,比你们看得懂看不懂重要100倍!
    反正只要我多花钱搞营销,找人拉票,就能把一群傻子骗进来交电影票钱。这不就成功了吗?票房,赚钱不寒碜!
    透彻!是这个道理。
  • 这个电影的逻辑和满江红是一样的。到最后,只要我认为赢了,我就是赢了。我管别人怎么看呢。因为只要我认为赢了,逻辑就对了。我不管电影的逻辑是否通顺?观众看得懂看不懂?因为这样我就能过审了,我就能发行了,我就能赚到钱了,我能赚到钱,比你们看得懂看不懂重要100倍!
    反正只要我多花钱搞营销,找人拉票,就能把一群傻子骗进来交电影票钱。这不就成功了吗?票房,赚钱不寒碜!
  • 全部楼层
    浩浩之霸 作者
    与其被人在拳台上胖揍一顿,不如工地上搬砖虐一下自己,感悟一下更艰难的人生;与其艰苦卓绝地减肥一百斤,不如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更任性更自我,况且在中国不存在肥胖的鄙视链,,,说白了,这个编剧在改编过程中,就没真正思考中国当下年轻人为何躺平,或者知道了躺平原因却不想深究,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杜乐莹本人吧😄
     
    贾玲饰演的杜乐莹,瘦身后的生活本质并无实质改变,至少拳击不能当饭吃,婚姻爱情前景依然不明朗,而影片所谓的逆袭,更多的是对外形改变的强调,而非内在成长与自我认同的真正觉醒。

    整个电影的人和事转换突兀,看起来就是一片灰暗,身外全是黑暗森林,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包括自己,有啥意义?

    如果中国电影都照抄照搬,投机取巧贩卖阿Q精神并轻松做成心灵鸡汤,谁还在乎正能量的真正内涵呢?中国电影的风骨如何塑造呢?
    无实质改变?
    要有个美女教练把减肥100斤的立像摆在边上,还怕没人过来买课吗
    起码安身立命之本是有了
  • 廋了100斤啊,这还不赢麻了么?
  • “坚持打完比赛,我就赢了!”
  • 月半和尚 暗中观察中
    浩浩之霸 作者
    有人说了,按照《洛奇1》《百万美元宝贝》《摔跤吧爸爸》《百元之恋》《热辣滚烫》这个顺序 ,把拳击搏击相关的电影看一遍,就知道了《热辣滚烫》的套路。而现实主义体裁的《八角笼中》却叫好不叫座。总之,中国电影的创作任重道远。
    在我看来热辣是超越洛奇的。很多人只从商业片结构逻辑去分析热辣,却忽视了在与观众情感连接上,热辣用更平民的视角超越了洛奇。八角笼帮恩波发了声,还了恩波一个公道;热辣比百元多了100斤的分量,观众观影的时候,在戏里戏外获得双重感慨;百万是老掉牙的美国梦与亲情间的联结与救赎;摔跤离普通印度人依然很远。
  • 主人公从渴望别人给予爱蜕变为爱自己,这是追感人的地方,功利思维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 月半和尚 暗中观察中
    问:“所以,电影结尾让她用阿Q精神自我暗示“赢了”,能改变什么呢?”
    回:“所以,电影结尾让她用一套组合拳惊天反转赢了职业拳手,又能改变什么呢?”
    所以,你还是没看明白电影想要表达啥。
  • 全部楼层
    小野草
    之前观网一堆人黑贾玲这部电影,我是很失望的,因为我认为观网的受众应该生活挺积极向上的,从这部电影中应该能感受到女主积极向上的部分。就好像看红楼梦,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除非爆出《热辣滚烫》票房造假。
    不然,我想不出为啥要瞧不起这部电影。
    有几部电影上映前不炒作?不营销?这本身就是宣传的一部分。
    红毯先生几个月前就各种揭秘,把电影和“彭于晏李冰冰座位事件”联系在一起。这个八卦其实够猛了。可是《红毯先生》依旧票房不尽人意,差到撤档。
    现在全网各种理由批《热辣滚烫》,只要想批,即便你减肥,你打拳,一样可以说成不是积极的,不是向上的。你买了版权翻拍,依然可以硬说你就是抄袭。
    讲事实吗,讲道理吗?不讲,讲了就没法批了。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浩浩之霸 作者
    有人说了,按照《洛奇1》《百万美元宝贝》《摔跤吧爸爸》《百元之恋》《热辣滚烫》这个顺序 ,把拳击搏击相关的电影看一遍,就知道了《热辣滚烫》的套路。而现实主义体裁的《八角笼中》却叫好不叫座。总之,中国电影的创作任重道远。
    八角笼中,票房很好。22亿。
    不存在你说的“叫好不叫座”。
    所以,你拿八角笼中“叫好不叫座”,证明中国电影任重道远,不成立。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全部楼层
    浩浩之霸 作者
    我说的套路是前人把一个叙事结构反复拿来用,而且确定观众是认可的,后人为了拍电影赚钱,就不想费心劳神再创作,形成了路径依赖。《热辣滚烫》甚至不是路径依赖,因为翻拍几乎就是抄袭的代名词。编剧真想要揭示当下年轻或躺平或啃老的心态和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应该沉下心,深入生活,好好搞创作,形成自己的叙事方式。我的一切发言,都是希望中国电影应该走自己的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但现实更多是资本的游戏,不是吗?
    翻拍是买了版权。
    抄袭没有买版权。
    你不要鱼目混珠。
    贾玲的《你好,李焕英》被美国购买版权翻拍,按你的逻辑,美国这是抄袭?
    再按你的逻辑,所有名著的翻拍,也都是抄袭。所有网文的翻拍也是抄袭。所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翻拍也是抄袭。毕竟它们都不是原创剧本,它们都是在已有的创造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全部楼层
    浩浩之霸 作者
    我说的套路是前人把一个叙事结构反复拿来用,而且确定观众是认可的,后人为了拍电影赚钱,就不想费心劳神再创作,形成了路径依赖。《热辣滚烫》甚至不是路径依赖,因为翻拍几乎就是抄袭的代名词。编剧真想要揭示当下年轻或躺平或啃老的心态和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应该沉下心,深入生活,好好搞创作,形成自己的叙事方式。我的一切发言,都是希望中国电影应该走自己的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但现实更多是资本的游戏,不是吗?
    看您的回复,至少是相对理性可以讨论的。
    也在回复一下,资本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存在好坏;不是说没有钱的,就是好的,有钱的就是坏的;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当然也不是有钱的就是好的,没钱的就是烂的。某种角度,资本就是发大器,放大的内容本身可能是好、可能是坏,但绝大概率不是一个好坏这样二分法能够描述的,这里只是代表一下意思。

    所以,回归看一个作品本身,这个电影肯定不是完美的,甚至就没有完美的可能性。
    首先,每个人的观点是角度、圈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角度来评价。站在一个人的成长?站在卷和躺的对比?站在心理还是身体健康那个更重要?站在社会对于不同人群认同的现实问题上?
    其次,任何一个作品是时间、资源、能力限制的,一个人(编剧不管是贾玲还是他们团队)都是局限;前期一个那么胖且颓废的人,遇到的只有这些困难吗?锻炼且自我认同的过程就通过这样快速的镜头剪切就能够充分表达吗?最后赢的是什么,一席白纱站在海边礁石上又是什么含义?以上的这些是不是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哪些需要参考原版,哪些需要创新,哪些又受到版权约束所必须呈现或者必须不能修改的?
    我们都不知道,也不必知道,知道这样一个作品,在其中看到感动的,就值了票钱;没有看到,只有不满,就不值。

    留白或缺失(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是靠自己来想象的。不妨把事情想得好一些,这里敲的字,影响不到创作团队,主要影响的是自己,极小幅度影响看到这些字的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