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读了毛选和历史书,肯定会为我们看到的一些问题而痛心,这是正当的、合理的
在兔年的最后一天,看到了一个视频,讲的是现在年轻人开始自发喜欢读毛选的现象。这个视频首先批评了某些上一代知识分子傲慢地嘲笑其学生研读毛选的浅薄言论,这一点其实没什么可讨论的。这是某些人的时代局限、思想局限和阶级局限。过得越安稳的人,越觉得安稳不是帮助了他而是束缚了他,如果没有这份安稳自己早就更上一层楼了。我们很难要求一个顺风顺水的人一直有自知之明。
其实,就好像这位up主分析的一样。现在的年轻人读毛选,首先是因为遭遇了挫折。这种挫折可以是一直有的、乡村青年十几岁辛辛苦苦出来打工且得不到尊重的那种辛苦,也可以是在“一代更比一代强”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上被培育出来然后发现自己读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不再是天之骄子的学生。
比八零后到零零后大二十到四十多岁的那批前辈,不是没吃过苦。他们里面真吃苦的是大多数。吃了一辈子苦,到现在我们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还有一批人,年轻时也曾经生活得相对艰苦,但确实经历了一个自己的收入或资源所得突然增加的时期,现在可能到处都是他们的声音,随便哼哼两句就是热搜。
前者,我们听不到;后者,一辈子向上走。前者可能理解你,但你不知道;后者,怎么可能理解现在毕业之后先憋着考公三年的一代人怎么想呢?在他们眼里,稍微扑腾几下就可以上天了。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红利积累了几十年,恰好释放在他们身上,到零零后这里,除非有新的积累或政策变化,否则他们是感受不到释放,更可能相对父辈感受到被剥夺的。
你让这些人和零零后一起去研读毛选是不可能的。他们已经停留在自己的二三十岁了;那代人当中没有停留、没有满足于自己“扑腾”上来、没有因为自己的所得就得意洋洋的,不就是九十年代以来各种被边缘化乃至妖魔化的老知识分子么。所以,up所感慨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
-----------
第二个问题,是up提到的毛主席的中国化和革命性。简而言之,就是他的思想,由历史背景可以明显看出,有民族主义的解读方式,也有社会主义的解读方式。up觉得,有些人现在读了半天只读出一个民族主义,只读出一个希望美帝崩溃,但忽视了毛主席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忽视了我们自己内部在某些方面与西方社会(快速)趋同的问题。
up主提到的问题是中肯的。特别是在欧美生活过几年的人,回到国内都能隐隐约约感受到:我们在某些方面面临的问题,都是欧美几十年来甚至更久面临的问题。高质量就业的稀有化、职业生涯的奢侈品化、中等收入阶层的少子化、公立教育的低质化、领域内部的内卷、消费主义的泛滥、借贷问题、资源的代际和小圈子内传播、阶级固化等等。
因为,资本精英需要靠这些来保证普通老百姓绝不可能留下什么能实现代际传递的资本积累、资源积累乃至知识积累。这样,他们才能永远在上面。
年轻人读了毛选和历史书,肯定会为我们看到的一些问题而痛心,这是正当的、合理的。有一些人,甚至会选择丧失对自己生活的信心,为自己走一条不婚不育乃至不工作的道路找到某种层面的理论依据。
up主没有直说,但似乎在暗示,我们今天不能忘记毛主席思想和老一辈革命家思想中的革命属性。这一点需要继续讨论。
---------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判断我们社会面临何种革命任务。
在国际上,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反法西斯斗争不会因二战的结束而结束。美国喜剧演员乔治卡林接受采访时说过的“德国败了但法西斯没输”,与毛主席的这句话有一定相似性。事实证明毛主席是完全正确的。二战后直到今天,法西斯势力依旧存在。过去四个月的西亚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这场革命是没有结束的。我们今天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而和平发展与革命从来都不是对立关系。我们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其实是国际上这场革命的一部分。
简单的改变国际秩序,从一个国家主导变为另一个国家主导,是无法完成这场革命,也无法实现持久的和平和发展的,也会让新来者变成别人新的革命目标。
我们仍然在争取科技上的全方位独立自主,我们仍然处在某种抗战当中。每当我们试图忘记这一点,试图因为我们“融入”国际产业链而欣喜时,国际资产阶级精英都会适时地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呢?我们的科技发展不是为了争霸,而是为了解放全世界的普通老百姓。科技进步不应该只是西方资产阶级精英才能享受的东西,更不应该是他们继续剥削全人类的工具。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的发展,其革命性就很明显了。而且,这也不会与任何战术层面的合作与交流产生矛盾。阅读毛选,我们也能看到,毛主席的思想是绝不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拒绝与任何国家除最极端反动派之外的人交流的。
在国内呢?革命是否结束了?毛主席生前肯定不是这么觉得的。他发起的革命事业,有一部分没有在他有生之年取得圆满成功。有一些被篡改,有一些被歪曲和否认。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并非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一百年前到八十年前。继续革命并不等于因为当代某些方面的问题就否定八十年来的革命成果。如果年轻朋友们现在思考革命,这个革命应该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维护仍有的社会主义遗产、在攻关方面推进新的举国体制、发扬防疫时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这都是革命性的行为。
而对于从八零后到零零后的人来说,或者说不分年龄的、较少享受到红利或较多感受到震荡的人来说(如老一辈下岗职工、农民工),推进个人在思想层面上的革命是第一步。这类人很多,但这类人里多少做着羡慕他人、埋怨一切、怨天尤人、自虐自残的事情呢?自己都不革命,怎么去要求社会替你革命?
对于哪怕有一点点影响其他人潜力的人来说(如教育和媒体工作者),如果你自认为热爱社会主义,尊敬老一辈革命家,敢于传播相应的价值观,敢于给予更年轻的人正面的影响,乃至仅仅是敢于自我改造,这其实也是过去几十年未竟革命的一部分。
大建是必须的,但我感觉大拆式、不合作式的革命,是对当前革命局势在很大程度上的误读。这会让最反动的势力涌进来,瓦解之前百年革命的成果。还是要分清主次矛盾。
-------
我们需要一种世代更替,让那种在各个层面上反动的老思想被更替下去,这首先需要我们自我教育,也需要我们教育好下一代。
很显然,这需要我们有下一代,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尽管比之最理想的那批人的待遇来说可能较差。
的确,不稳定的就业,比起住房压力和教育压力,是更好的绝育药。如果思想完全顺着现实走,不结婚不生育,二十岁到五十岁啃老+云游四方,父母故去之后该变卖家产维生直至死亡,看上去甚至不是一个很坏的选项。
问题就是,如果你持这种观点,你觉得你的毛选真的读进去了吗?读经典是为了跟人辩经,还是为了指导我们对社会的适应乃至改造呢?
这又回到了自己在思想和文化层面革命的问题。我们是否要放弃未来?如果我们愿意放弃,我们大可以彻底不工作、不生育。但是,这个时候,你读毛选是为什么,为了证明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一切都怪社会?毛主席是这样的人吗?
我们不去做飞黄腾达的美梦是对的;我们也不必羡慕一些过去乘风起飞的人。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也是为了调整好期望。但是,调整不等于放弃理想和梦想,对世界的认识越正确,我们越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期望未来。这需要我们有自己生活下去的能力,也需要我们创造一批能替我们继续为此奋斗的下一代。
认识剥削的方式,并不是完全躲避剥削。你吃的,仍然是你父母被剥削后的剩余,甚至可能只是你父母剥削别人的结果,你没有因此更清高。你只是在剥削你父母。
你不当父母,也不会证明社会有多么错误,你想的革命有多么必要。只能证明,如果你连这点辛苦都躲避,你怎么可能在任何意义上为继续的革命添砖加瓦呢?
我们几十年来的积累不是没有意义的;而用革命武装的思想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积累不流向少数人的口袋,年轻人如果先在工作和婚育上投降了,你给人民的未来留下了什么呢?
----------
很多人的理论素养比我高,特别是比我年轻十几岁的朋友们,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思考很多深奥的问题了。这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毛主席一生的革命都是建设性的。他从没有愤世嫉俗地喊口号但在实际上妥协于这个世界。
我想我们会发现,国内和国际的革命本质上是一体的。国内不调整,我们的科技和经济“抗战”是赢不下来的;而不让国际反动势力彻底瓦解,我们想要的公平正义也不容易实现。有一些问题我们留着在龙年慢慢继续观察和思考吧。
祝大家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