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中国复兴崛起的护城河

500

农村百年--中国崛起的密码(一)

中国农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减压阀,是中国现代化的助推剂。

先说结论:

1、农村人会越来越富裕,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甚至生活会比城市普通人更好;

2、城里人的生活环境会变好,城市越来越宜居。但是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向往佛系的城里人会羡慕农村生活;

真正明白农村的重要性之前必须了解城市。

一、 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

   美国东部时间5月5日,美国将在5月10日把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从10%升至25%,并将很快对剩余3,25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同样加征25%的关税。

中美争端不在于中美之间的美国贸易逆差;而是美国试图压制中国制造业的上升之路,保持美国在创新能力领先,继续占据制造业的绝对优势地位,要求中国继续做国际分工链中低端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其中详情网上随处可见,不再赘述。

我们国家怎么办?唯有顶住压力坚持科技创新!

我国顶住美国压力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创新能力上有本质突破。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中国一直是追赶者模仿者,处于后来者。所谓“弯道超车”就是这种地位的形象体现。不处于落后位置何来“超车”之说。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国绝大多数行业将面临无车可超的局面,就像荒野求生者一样,超过了所有参赛者而前面是无数条道路必须自己做出抉择。前方凶险莫测后方追兵迫近。

这就是我国政府急吼吼的加快全国城镇化,极力推进超大规模城市群建设的背景之一。

全世界的创新中心全部集中在世界级的城市群:北美东北海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西欧城市化群、日本东京城市群、英伦城市群等。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城市群组织形式为代表的城镇密集区域,具备高素质人口密集、信息技术交流通畅、资本密集、科技转换能力强等优势,是最利于科技创新组织形式。

举一个例子:

平衡车这个技术是荷兰人发明的,里面的软件特别好,机械相互搭配能够平衡,双轮怎么平衡,但是就能平衡,这个软件特别好,因为有高科技因素。    这是荷兰人搞的,可是荷兰人市场太小,搞出来以后,一件就很贵,最早的时候,一个平衡车是8万美元。当时除了阿拉伯土豪能买。于是这个公司2年以后就破产了。破产以后把技术卖给美国人,美国人拿到后马上降到5万美元,但是5万美元也非常贵,所以后来美国这个公司也非常艰难,引进别的资本,努力打市场,最后卖到2万美元,市场不死不活,因为2万美元对美国中产阶级还是太贵了。终于到了去年这家美国公司也抗不住了,决定卖给清华紫光集团旗下的一个公司展讯,展讯卖后转手卖给小米,赚了一笔中介费。    雷军拿到这个技术之后,马上就推出1000美元的东西。美国人傻了,极限就是2万美元,到了雷军手上就是1000美元,而且还有利润。雷军背靠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市场,技术创新很快就形成真正的产业化。    

城市的特点是人口密集资源密集,单位资源使用效率高;同时资本密集,资本追求的是高风险高利润,充足的资本可以满足大量技术创新的试错和产业化。我国提倡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大人口密集度提高城市镇率。这就是中国举国努力大力发展城市镇的背后逻辑。

好了,到现在看起来一切顺理成章逻辑上无懈可击。但是,这一切背后的风险已经悄然出现。

城镇化率的提高也意味着资本密集度提高,风险在大量聚集。以美国华尔街为主导的金融资本的凶恶和贪婪在1998年和2008年已经展示的淋漓尽致,至今让全世界人民深恶痛绝。在我国,世界级城市群的建立和发展,城镇化率的不断加大,人口增密会直接导致金融资本增密,金融资本本质是追逐高风险高利润,在城市中随着金融资本的高度聚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在金融资本尚不太发达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由于资本的贪婪导致了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危机,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我们将怎样处理这样的风险和挑战?

二、城里人往前数三辈都是农村人

城里人:我大学毕业。      农村人:我小学毕业。我有土地。

城里人:我有好工作。      农村人:我有土地

城里人:我有房子值100万。农村人:我有土地

城里人:我有退休金。      农村人:我有土地

城里人:。。。            农村人:你有的那些我都会有。我还有土地

我们国家在下一盘大棋。

国家的竞争核心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需要大量高素质人口和风险资本的大量聚集,所以我们国家要提高我们的城镇化率并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可是风险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在不断聚集。城镇化率达到70%后,14亿人口中有9.8亿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如果经济形势极端不景气,发生短时间内发生大规模失业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网上有个段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室曾经发问: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国家,短时间内发生2000万人以上产业工人失业,会是神马景象。这几位外国教授面面相觑无法回答,最后说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情景,但是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个国家一定会爆发革命。

我们要有保底的措施。其实措施已经很久以前就开始实施了,就是新农村建设。我们先来算一笔账,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当城镇就业人口有10%突然失业的时候,就有4000万人回乡

当人大教授假设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全国有69万个行政村,有187万个自然村。4000万失业人口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46个(这里假设全部人口均为农村人口)。而且这4000万人口在农村都是有自己的口粮地的,最起码吃饭不是问题,他们就像将一桶水泼到一个巨型水库里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无论是对他们工作的当地还是回到农村的家里都不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其次,国家对农村的建设不断加大,自2010年开始每年对新农村建设的各级投资平均不少于1万亿以上。这些投资道路、自来水、电力系统等的施工均给所在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具备熟练劳动技能的回乡农民也能从中受益。

再次,即使是已经落户城市的人,在城市无法继续生存,也可以凭借土地承包新一轮30年不变,他或者他的祖辈父辈还有土地,他就可以在农村生活下去。所以理论上说,农村还能承受更多的失业人口。

稳定和发展始终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政治。

面对城镇化中出现的一般高风险的聚集国家正在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时刻堤防金融资本趋密后的极端不理性冲动;

2、主动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对社会进行抗压能力测试)

    淘汰落后产能,淘汰环保不友好产业;提高工资待遇,增加国民收入,增强抵抗家庭人员失业导致困顿的能力;

3、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通过合作的方式,由我国国家或企业建设和培育沿线国家发展能力,使所在国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然后成为我国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市场和伙伴。当所在国具备条件后,就可以将部分低端的工业转移到所在国,这样所在国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利用与所在国和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的落差,主动培育市场的行为,既提高了当地的生活水平又为中国过剩的工业能力找到了市场。

但是一带一路是个美好愿景,还远没有实现。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也并不乐见这个愿景成为现实,会从中阻挠破坏甚至可能会直接出面压迫所在国退出。更甚至以上设想都能变成现实,谁也不能保证就能避免风险的发生。

农村就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加压阀和蓄水池。这也是近10年来国家对新农村投入不遗余力的主要原因。由于国家投资全国99%以上的行政村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网络,使得农村人员流动加快收入增加,农村人口承载力大大增加。农村的环境不断提升,严格限制城市内的资本进入和城市人口进入,使得农村存量土地、山林、河汊、草原等资产不断升值,农民资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会减少或者停止,就像国家为了避免城市出现贫民窟而不惜血本的进行春运和城中村改造一样确定(这两件事情会在以后详细写一下)。因此农村人会生活的越来越惬意,而且在不远的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比城里人过的更好(不单指经济收入,而是综合衡量)。

综合一下:国家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产生科技创新的最佳土壤是世界级城市群,国家需要建设超大规模城市群来吸引全世界的高素质人口和资本。而人口和资本的高度聚集的同时会带来高度的爆发危机的风险。为了平稳发展对冲风险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就必须建立超大规模的人口蓄水池,而且要使蓄水池不但容量大而且牢不可破,能够顺利转接突然增加的人口转移,并且当危机过后能够迅速提供恢复经济所需的就业人口。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农村才有这样的能力。(未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