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和中国脱钩让世界尝到甜头,很危险

中美脱钩先是让美国尝到了甜头。本土的制造业和芯片投资与日俱增,带动了就业,设备行业也一片红火。多个美国内陆州长纷纷站出来招商引资,推动美国版的中部大开发,发现中国招商引资这套我也行。

美国议员随意提一个理由啼笑皆非的封杀提案,就能带崩一只中国的千亿市值龙头药明康德,向选民彰显了自己的国际能量,乐的开怀。

更不用说特朗普卷土重来,中国股市全球一枝独秀。

美国制造业投资攀升,下了脱钩决心后,开始扭转多年以来的去工业化——而且同样all in选择了高端制造:

500

美国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等公司也迎来春天;与之对应的,服务外需的药明康德被通过率3%不到的议员提案吓趴在地

500

更危险的是,世界也从和中国脱钩尝到了甜头。中美一脱钩,东南亚、墨西哥、印度不仅迎来了大量的西方投资,也迎来了大量中国企业家。一切为了规避关税和潜在风险。即使国内已经产能过剩,但内需太弱,必须要跟着外需走,在境外广建产能。

经济指挥棒比什么政策激励都好用。

原先全球的供应链紧密结合,大家觉得谁也离不开谁。后来欧洲率先和俄罗斯能源脱钩,传说中的路有冻死骨并未出现,地球照样转,反而是美国石油产量和出口创了新高。

有了前车之鉴,企业家、人才、资本开始对脱钩更加大胆。美国身体力行,带动一众小弟脱钩,发现通胀似乎也在回落。脱归脱,中国企业还在千方百计输出中国的过剩产能和便宜货品,一手为压低全球通胀做贡献,一手拼命压缩本土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将厂商维持在边际成本的温饱线上。

一众新兴市场国家更是从中美脱钩中获得了甜头。顺应友岸外包,产能投资先行,投资带动了自己的GDP,每个国家都梦想重演中国改革开放的荣光。

我们常说没有一个国家能替代中国,下一个中国还在中国。

但如果印度和东南亚的年轻人口加墨西哥的地缘位置加中国企业家的智慧输出,齐聚一堂,全新的供应链结构成型。

如果人们发现长痛不如短痛,一条现成的路径和天降的机会窗口在眼前,大家有什么理由不卯足劲开干,代替中国?

500

新兴市场股票的卓越涨势只是表征。

一鲸落,万物生,我们看到了欧债危机后,墨西哥、印度、东南亚等国的外资流入和投资占比都在好转。

我每个月都会跟踪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PMI。2023年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过往,当美元指数上涨,往往意味着风险偏好降低、资本回流。但去年除了越南回落外,印度、墨西哥的制造业PMI表现都不错,和我们更是形成了对比。

500

以前说东南亚、墨西哥缺乏产业集群,只能提承担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工作。但别忘了改开之处,日韩、乃至我们自己的台湾、香港同胞也是这么看我们的。如今我们的人口红利已进入消退期,有什么理由轻视年轻力壮的人群?

缺乏产业集群,缺乏零部件可能是现实,但是如今的干线物流、跨境物流已经足够发达,可以做到逐步搬迁产能。尽管时不时无法配齐零件,影响技术改造,但中国的企业家自己也亲自出海,带着整个知识地图和know how,创新工序先不搬,重复工序还不能搬吗?设备更不是障碍。唯一的难点是,越南工人要按时下班回城市广场围坐一圈喝咖啡,墨西哥人晚餐要回家团聚。但有没有可能,我们是不对头的那个?

我们还能自欺欺人吗?

比如某风券商的研报《无力的脱钩》认为,中美脱钩后,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中比重是上升的,其次美国生产中消耗的中国投入比重也依然是上升的。但细读之下,前者只能反映,俄罗斯这样和全球深度脱钩的国家更依赖中国+中国的商品要多过一道,利润让其他国家多赚一分,而且不能排除后续从“过一道”到产能的彻底转移。后者,只把年限拉到了2020年——中国出口的高峰,而没有统计近2年的趋势。

500

他们可能没有玩过星际争霸,不知道开分基地,早期当然要输血,后期呢?

即使输出的只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14亿人口有多少可以被高端产能吸纳?我们的教育体系和市场限制能支持多大的高端就业吗?在内需不振、服务业工资偏低下,越侧重高端制造业,对就业冲击越大,就业越受冲击,内需越弱,更弱的内需只会导致产能更大程度被外需牵引。

但海外居民们都尝到了甜头。这很危险。

从海外居民的视角来看,原先一个勤勤恳恳为全球造东西的居民被封杀了,全世界都要支援新的世界工厂。由于原来的居民太勤奋,太能干,把自己的利润都卷没了,而新的世界工厂更分散,人们更闲散,要求更好的生活平衡、缩短工作时间,会有什么经济后果?

直观来看,就是大家忍受一下产出效率的暂时跌落,原来一家的蛋糕多家分,而且劳动力获得更大的蛋糕比例。原先我们说的三亿中国中产可能变成未来全球十亿新兴市场的中产。善莫大焉!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不能说什么,毕竟我们是一带一路的提倡者,是新兴世界的领袖。如今这个姿态变成了现实,我们在身体力行。

至于产出效率会不会真的跌落,不好说,如果产能是严重过剩的,甚至阵痛都会比较轻。

和经济基础相对应的是,全球的思潮也在变化

全世界右翼的思潮在涌动。米莱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是和我们唱反调,所以我们的媒体很少报道阿根廷。

如果特朗普再上台,会再次迎来新一轮的放松管制和反对集中权力的思潮。

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味的呢?从乐极开始,如果没记错,20年是高峰,仿佛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大批量的产出口罩,只有我们能通过非常手段阻止疫情的传播。

更深的转折在22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