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的中国大地生活着哪些人?他们是我们的祖先吗?

首先说明一下,8000年前并不是最早的。我们国家万年以上的遗址也发现了非常多。

500

这里从8000年开始说,是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发展传承、交流互动的脉络是比较清晰的。

8000年前,我们这片土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都有发达的文化遗址。

500

东北有兴隆洼文化,燕山以南有磁山文化,海岱有后李文化,西部有大地湾文化,湖南有彭头山文化,浙江有跨湖桥文化,中原有裴李岗文化等等。稍晚一点,7000多年不到8000年的还有双墩文化,高庙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各具特色,比如兴隆洼有很发达的玉文化;

高庙的白陶以及兽面纹非常出名;

跨湖桥文化有很多数卦符号,还出土了疑似能远洋航行的独木舟;

裴李岗则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酒,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中国最早的鼎也是来自裴李岗。

虽然当时的人口密度很低,但是这些文化已经有了很明显的交流,尤其是相邻的文化之间。

比如兴隆洼、后李、磁山三个文化区,互相交流的痕迹都很明显。后李和兴隆洼虽然隔着渤海,但房屋、日常用品等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房子都是方形或圆角方形,面积比较大,灶台位于屋子正中央等等。

500

在这些文化中,最活跃,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位于各文化区中央,可以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人群交流。裴李岗四面出击,把黄河流域连成了一个整体,同时和长江流域也保持着交流。形成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范围的文化整合。

有的考古学家就把8000~7000年前这个时代称为裴李岗时代。

而裴李岗时代之后的两千年,大约距今7000~5000年前,考古学家也用一个文化遗址命名,那就是仰韶时代。

这两千年里,各地的文化继续互相影响,有彼此融合,有独立发展。我们熟悉的良渚文化就是从跨湖桥发展而来。去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到的牛河梁、凌家滩,也都能上溯到8000年前。

500

其中,仰韶文化源自裴李岗和大地湾。这个时代以仰韶来命名,当然是因为仰韶文化非常的灿烂辉煌,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6000~5500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可以说是仰韶文化的最巅峰。

当时,从河南到甘肃,北到河套,南到汉江这么一大片地区形成了空前一致文化面貌。就是说,在庙底沟之前,这些地方各有各的文化特色,但是在庙底沟这几百年,这一大片地区的文化面貌几乎是同一种类型,并且往外辐射到大半个中国。

500

东北、江南、青藏高原,都发现了庙底沟的陶器或纹饰。

庙底沟也被称为最早的“文化中国”。

500

庙底沟的彩陶非常发达,以花瓣纹著名,有学者推测,华夏的“华”也许就是指庙底沟的花瓣。

庙底沟的辉煌说之不尽,而其他地区的文化也璀璨夺目。

比如,比庙底沟稍晚一点,距今5800年的牛河梁,凌家滩,都发展出了复杂的社会形态。去年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认为,这两个地方都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进入了文明时代。

那么庙底沟、牛河梁、凌家滩这些地方,有什么联系呢?

当然有,他们的上层社会保持着频繁的、跨区域的交流,已经有了很多共同的文化特征,比如各地都以钺象征权力,都崇尚美玉,使用象牙物品,墓葬里都会放置盛酒的大口缸等等。

这些资料清晰揭示,中华文明大约在5000多年前,已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共同体。

到了仰韶时代后期,距今5000年左右,庙底沟、牛河梁、凌家滩这些地方都衰落了,庙底沟的强势和统一局面逐渐瓦解,而良渚开始发出耀眼的光芒。

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和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深入到了中原腹地。

各地有先有后的进入龙山时代。

龙山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华夏大地上大大小小的城市纷纷出现,邦国林立,各种文化交流碰撞,文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速,即将孕育一个统领天下的王朝。

500

龙山时代晚期,距今43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的大型王墓,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的仪式用品,以此彰显“协和万邦,包容天下”的气魄。

而进入夏代纪年,可能是夏都的瓦店、新砦、二里头三座遗址,无一不是汇聚多元人口和多元文化的大都市。

比如二里头就发现了来自南方的鸭形壶和海贝,来自西北的青铜刀,来自东方的酒器,东南的玉器等等。这正对应了四方宾服,万国来朝的夏朝。

夏朝开始,我们的史料就有了相对明确的历史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就是8000年来,我们文化传承的简单脉络。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古字,真的可以往上追溯很久很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