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无法赶超中国?
农村百年--中国崛起的密码(三)
印度为什么无法赶超中国?
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在于: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工业化,并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确立了比较优势的地位;印度则现在还没有完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还在为国家工业化而苦苦挣扎。
印度在1947年建国的时候已经被称为世界上第八大工业国家。在主要经济指标上,除了煤炭生产总量上落后中国,在石油,钢铁和石化领域都超过当时的中国。并且,在工业母机和汽车制造当时中国还等于零的领域,印度已经有相当于二战日本的工业制造能力。印度自建国后,没有中国层出不穷得各种运动或者内部震荡。没有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政治与军事威胁,虽然在中印边界印度遭遇了短暂的挫折。但是,印度也以此换取了来自美国和苏联的联手援助。
从工业化阶段来看,两个国家开始的时候,都是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混合阶段(当然印度稍微靠前一些,但是仍然属于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农业国)。那么印度为什么这么好的起步条件,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现在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呢?实际上是典型的“没有发达国家的命,却有发达国家的病。”
人口众多的农业国要想变成工业国,需要绝大多数农业劳动人口转移成产业工人:中国农民因为自身小生产者的特点,自愿参与国家的工业化,并愿意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工业生产要求(见百年农村(二))。而印度农民不但无法适应工业化对生产者的要求,而且也没有力量提升自身素质,去适应工业化浪潮。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对产业工人的要求的巨大区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18世纪60年代,这时英国早已建立“日不落帝国”,殖民地人口超过1亿人口。凭借蒸汽机、纺织机的大量使用,能够生产出比人工纺织更廉价的纺织品,注意:是更廉价而不是更舒适、更精美。纺织厂规模都不大,对所需要的工人们的素质也没有要求,只要身体健康、能坚持劳动就行。所以英国当局就发动“圈地运动”将无地农民赶进城市里,失地农民经过简单的训练,摇身一变成为纺织工人。此时工人可以是文盲,可以是童工,可以是听不懂英语的部落民。具体情节可以自行百度一下当时工人生产情况,认真读一读就能知道当时对工人素质要求之低。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变化是“生产的机械化使用”,而对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社会组织形式等属于政治层面的上层建筑(政府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并未发生重大改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看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期铺垫和准备。
大约100年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致,将污染严重、粗大笨重的蒸汽机变更为效率更高、更灵活的电力驱动。
首先,工业产品发生本质改变:“生产出的工业品基本上人类靠双手就无法制造。比如电、钢铁、化纤、摩天大楼、铁路、大型军舰等。”人类必须组织大量的生产人员进行生产,才能获得特定的工业品。
其次、组织化程度成百倍、千倍的提高。动辄几千人的工厂遍地都是,美国的大型钢铁企业人数更是有十万人以上。如此众多的人员,就要求必须采取统一的沟通方式,来减少信息流通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失误。于是,企业的规章制度、操作手册、技术规程无限增加,所有的工人都必须深刻掌握本岗位和相关岗位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这样就必须要求工人具备基本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能够读懂简单的文件、能够初步掌握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能够经过培训学习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
注意:这只是对最普通工人的最基本要求。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就是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对工人素质提升采取的应对措施。(所以,义务教育的产生,从来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福利,而是为资本家服务的手段。)
再次,导致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即:从物质生产的工业化转变为人自身的工业化。所有的人都被卷进工业化的生活中,每天生活离不开工业品,用工业社会的方式和别人沟通,遵守工业社会建立的法律制度,通过被迫参与工业化大生产的模式谋生。从思想、教育、法律、政治、国家组织体系等意识形态方面,全面从农业社会模式转变为工业社会模式。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建立以来,最为重大的改变,意义极为深远。
可以说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建立后,一直影响到了今天。世界上现在所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包括中国),所有人类政治领域的上层建筑均是发端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影响到现在。
因此,工业化导致城镇化,城镇化促使更多的农村人变成城市人,使“乡村中国”渐渐转变为“城市中国”。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创办:从城市买来淘汰设备,雇佣本地农民进行简单的服装鞋帽加工,来赚取第一桶金。所用的工人也是当地的农民,根本没有受过什么训练,甚至普遍是文盲,能够识字记账的就能成为管理者。著名的民营企业比如沙钢、大邱庄、娃哈哈等,都是这样的情形。当时的社会处以工业品短缺时期,对工业品的质量、功能、品种要求不高,所使用的生产机械也非常简单,生产过程非常直观,生产者简单培训就能掌握。所以,产品的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这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是从0到1的关系,主要是解决工业生产能力有没有的问题。
当国家工业化阶段再向上发展工业化对人的要求成几何量级的增长,就成了1和100的关系:大企业开始对工人的学历进行严格限制,学历不满足要求的只能从事报酬较低的边缘工作。这个时候的中国乡镇企业,绝大多数超过90%都倒闭了。最终成长起来的企业,全部是位于沿海地区。在这里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其中高素质劳动力(经过初级学历教育、甚至专业教育的产业工人),完全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在大型的私营企业中,不乏许多从打工妹、打工仔成长起来的优秀管理者和技术工人。
因此,当国内、国家在讲一个国家的发展优势的时候,总是将人口众多,作为一个绝对优势,而不是辩证的看人口素质的高低,在我看来,这些专家论断不是笨、就是蠢,人云亦云根本不懂人口素质与现代工业的关系。
两个国家如何解决各自解决农民文盲人口问题,是两个国家发展的转折点:
印度在建国的时候就已经“跑偏”了。
1、平民教育VS精英教育:印度农村没有准备好工业化
印度独立后便十分重视工程技术教育, 早在50年代就倾全国之力,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 IT ) , 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 所“印度理工学院”。发展至今, 印度已经有了550 多所工程技术学院和1 100 多所多科技术学院。
印度的一些大学在世界上已经颇有名气, 在世界各国, 来自印度的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有数百万名, 受聘于联合国系统内的各个组织或机构的有数万人。互联网界的好多大牛都是印度人:在硅谷的 1/3 工程师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里 7% 的 CEO 是印度人;印度人创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国人、华人和日本人所创建的总和还多。
然而,硅谷成功的印度技术人员和企业家鲜有回到印度去创业的。没有满足数量的、合格的技术工人,是主要限制因素。
印度全境的12.48亿人口中(2014年数据),实际上可能拥有超过6亿、甚至是8亿人,是现实意义上的文盲或半文盲。印度的脱盲标准非常的低。在许多邦,一位被统计者通常只需要能写出26个字母和自己的名字,往往就会被计入“脱盲”范畴。该标准对比中国的脱盲定义,简直是连笑话都算不上。此外,年长者也是不被算入文盲统计的,即便其还不到45岁。试想,一群连操作说明书、作业培训教材都看不懂的青壮年劳动力,即便其劳动力成本非常的低,事实上又能在制造业内派上多大的用处呢?
中国开始的时候就是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并重。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占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到2001年3月2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是8507万人。
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生新农民已经成人。第一代农民工主动参与工业生产,在打工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便积极的用打工的收入不断投资于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提升下一代的知识水平。如此往复,三十年后,在中国的农民工中,学历教育水平大大提高,完全能够满足工业化升级过程中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2、土地所有者VS农村无产者:印度的农民无法承受现代化的代价
况且,这数亿小土地所有者,在农村都有自己的土地和住房,这就大大增强了抵抗经济潮起潮落对企业用工的影响:当城市的企业中有数千万农民工无法就业的时候,这部分失业工人会因为在农村有稳定的住所和收入,主动选择回到农村,而不是选择留在城市,聚集起来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要因素。
而印度有2亿以上的赤贫人口,没有土地和住房,完全靠流浪生活。大量失地人口,完全没有经过任何学历教育,甚至连英语都不会。(印度以英语和印地语为官方语言,还有16种不同的半官方语言。英语为最广为接受的通用语言。)这样的的人力资源,根本不能满足当今稍大规模企业的用工要求。作为城市贫民窟里的居民,他们无力为提升自己专业素质进行投入。更无法抵御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裁员失业的风险,他们这群人才是真正“无法回到故乡”----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
更要命的是,国家对这部分人的投入也是力不从心,既不能通过政策调整吸引外资等方式,创办企业提供就业(印度法律制度来源于殖民地时期的英国,是工业化完成时期的产物,过分保护工人权益。属于过分早熟,对于吸引就业是障碍。)。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企业通过自身培训等努力,招收到了合格的工人,当企业遇到困难需要裁减员工的时候,工人组织的工会就会进行反抗,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大无法做大做强,企业就无法招收更多的工人。。。。如此这般,陷入死循环,致使印度工业化程度踟蹰不前,被我们远远的落在身后。
印度已经被现实分成了两个世界:以孟买大都市为代表第一世界,以软件业为主的城市高收入人群,他们的工资水平堪比发达国家白领,人口大约1亿和以印度占总人口80%极端贫穷人群,他们的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实际生活比第三世界还要悲惨。
印度工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变小,从2008年31.7%缩小为2018年的21.16%,成不断萎缩状态,印度工业化的梦渐行渐远。
当然,本文只是通过分析印度的例子,来阐述落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过程,其中两国农民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以此来证明中国崛起过程中,中国农民的付出是多么的伟大和重要。因此,也并不认为中国第一代农民工 就应该受到当年的那样的不公平对待。虽然,这种不公平为中国崛起做出过重大贡献,也不能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和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