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年俗会消解,新的年俗会新生,虽然不舍的,但是并不绝望

【本文来自《为啥过年要吃饺子?》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可能并不长,不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剧本《白毛女》就有过年吃饺子的描述,可能那个时候还谈不上有春晚来发明年俗。

       杨白劳身上落了一层雪,背着豆腐担子,披着盖豆腐的布,踉踉跄跄地上。杨(唱)十里风雪一片白躲账七天回家来,指望着熬过这一关,挨饿受冻,我也能忍耐。(一面畏缩地看看四周,一面打门)杨:喜儿,开门!喜:爹!你回来啦?杨(从怀中掏出一个口袋)杨:喜儿,拿着。喜(惊喜地抢过来)什么?杨:爹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杨:哎!过呀过个年!杨:唔,爹还请了两张门神来,把它贴上吧(取门神)喜:门神!

       作为穷人的代表杨白劳过年也能凑一顿饺子作为过年的仪式感,可能才是饺子成为大众都能接受的过年食物的最根本原因。”饺子“与”交子“的谐音带来的文化内涵,是其能流传长久的助力。子丑寅卯,子时就是新旧相交的时刻。

       今天可以说全国都在跳科目三,也可以说放屁当然没有全国都在跳科目三,可以在定义上矫情。我觉得两种说法都对。(你既可以要求14亿人跳了才叫全国都在跳,也可以是如果第二流行的只有100万人跳,科目三有101万人跳也可以说全国都在跳)但是说科目三是当前最有影响力或者说最有传播力的舞蹈应该是没有什么好争的。如果今后20年,每年春晚都跳科目三,一代人后,科目三就会成为新的年俗,如果内在的文化影响力不够,就只是短暂的文化现象。有的文化现象之能活三个月,有的能活一百年,像端午节这种可以存活2000年以上。我觉得饺子做为年俗的惯性,至少已经存在了小100年,能不能再存活100年,的确是要谨慎乐观的。

        社会发展导致的生活水平提高,饺子作为食物不再是社会大众的最小公约数;大家庭的解体,现在团年也越来越多的去外面吃;饺子也可以买速冻的,不再有一家人一起包的其乐融融的氛围,这些都是饺子作为年俗可能消解的原因。

         旧的年俗会消解,新的年俗会新生,虽然不舍的,但是并不绝望。爱吃饺子的就吃饺子,想吃别的就吃别的。如果以后出现什么食物得到流行,还能吃还能有什么彩头可讲,我也乐意见到新习俗。

站务

全部专栏